清代文壇上,有如此一位特立獨行的另類。
他與大學士紀曉嵐齊名,被尊為“乾嘉三各位”之首。
他資質智慧,五歲識字,十二歲中舉,二十三歲中進士,二十六歲便成為溧水、江寧等地的場合主座,合法仕途坦順之時,他卻于三十三歲辭官歸隱。
辭官后,他買下紅樓夢里的大觀園,更名隨園。
他愛吃,吃吃喝喝間就編寫了一本美食界的“葵花寶典”——《隨園食單》。
他還愛玩,近點的浙江天臺、雁蕩、四明,安徽的黃山、江西的廬山,遠點的廣東、廣西、湖南、福建等名山大川都留下了他的腳印。
他五花八門,在禮教威嚴的年代,廣招女弟子。
他重情重義,一篇《祭妹文》動人至深,讀起令人潸然淚下。
他便是袁枚。
今天我們分享袁枚的九首小詩,看一看他詩中的靈動之韻和盎然活力。
所見
袁枚 〔清代〕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開口立。
袁枚作詩,考究“性靈”。
性靈,一方面是指作詩要有真情實感,另一方面,也來自于對生存的熱愛和渺小入致的察看。
辭官后,他隱居在江寧隨園,不時出門賞玩。
炎天的傍晚,他乘著習習冷風,不以為意的安步。
走著走著,就走到了田埂上。
眼前,是綠油油的稻田,清風拂過,曬了一整天陽光的稻子,絕不鄙吝的送來稻葉清新的香味。
他閉上眼,深吸一口吻,正要好好的回味這種甘美的氣味。忽然間,一陣歌聲伴著蟬鳴傳到了他的耳邊。
遠遠的樹林里,搖頭擺尾的走出一頭老牛,一個小牧童騎在老牛的背上,愉快的唱著歌。
而他頭上的樹枝上,一只蟬仿佛是在和他攀比一樣,也唱起了歌來。
牧童有點氣憤,堅決的喚停了老牛,靜寂靜的審察著蟬的地點——他勢必要把這個敢跟他比歌喉的蟬抓起來。
瞧瞧,這本是生存中極度尋常的畫面,可在袁枚的筆下,卻變得生趣十足。
他并沒有直接形貌景色,可經過牧童活龍活現的小舉措,就把安靜、安靜和精巧如畫的故鄉景色,閑適、安閑和無思無慮的隱存心態,極盡描摹的體現了出來。
看起來興奮的是牧童,而比牧童更興奮的,是墨客。
苔
袁枚 〔清代〕
白天不到處,芳華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袁枚從不會放過生存任何一個渺小之處。
一絲清風、一朵幽蘭、一只蜜蜂、一片樹葉,他都市為它們作一首詩。
春季事后,院子里向陰的地表上,萌發出了一小片苔蘚。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它們連成碧綠一片,甚是心愛。
而更心愛的是,在天稍暖的時分,它們居然也開起了小花。
一朵朵,弱小如米粒,如不細看,很容易便消融在一片綠色中。
但豈非小的就不是花嗎?只需可以開放,結出種子,繁衍后代,便是生命的成功。
這就好像一一部兼顧世不高,但只需剛強的生長,總有一天會找到生命的代價,像牡丹花一樣綻放。
苔
袁枚 〔清代〕
各上心境在,隨渠愛暖涼。
青苔問紅葉,何物是夕陽。
秋日到了,袁枚的院子里,一片紅葉徐徐落下。
它在地表上,結識了新的伙伴——青苔。它耐心的對青苔說它終身的故事。
它見過早春平和的暖陽、見過盛夏火熱的炎陽。
它見過壯麗的太陽、見過劇烈的午陽,見過昏黃的夕陽。
陽光,關于不休生存在昏暗之處的青苔來說是那么的新穎,它充溢獵奇,不由得怯生生的問紅葉,什么是陽光。
紅葉有點鄙夷的看著它,它不克不及了解,這世上居然另有人不曉得陽光。
可它何處曉得,關于樹葉來說,陽光是活著的必需品,而關于青苔,陽光則有約莫會摧毀它們。
紅葉喜暖,青苔愛涼,都出自它們內心的選擇。
人要安于本人的選擇,不必傾慕他人。每一局部都有選擇本人人生路途的權益和自在。
正如作家楊絳所說那樣:“我們曾云云巴望運氣的波濤,到最初才發覺:人生最曼妙的景色,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冷靜……我們曾云云期盼外界的承認,到最初才曉得:天下是本人的,與他人毫無干系!”
旭風
袁枚 〔清代〕
旭風如高朋,一到便繁華。
來掃千山雪,歸留萬國花。
各位都愛春天,春天一到,便是風和日麗、花紅柳綠,萬物清醒。
袁枚也是一樣,在他看來,旭風就像是高朋一樣,所到之地立馬萬物清醒,繁華繁華。
山上的雪也隨著暖暖的旭風消融了,旭風還把人世一切的花兒都吹得綻放了,人見了都市心生歡樂。
旭風真的是心愛的,成語“如沐旭風”,意思是就像坐在旭風的正中,表現和有文明有本質的高人相處,就像遭到旭風的吹拂那樣讓人暖和。
和人相處,都要作一陣陣旭風,吹拂伙伴的心靈,送去溫情和大愛。
十二月十五夜
袁枚 〔清代〕
沉沉更鼓急,徐徐人聲絕。
吹燈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一個冬天,夜深人靜,更鼓聲聲,袁枚吹燈欲睡。
下了一整天的雪,窗外以前是白茫茫的一片,十五的明月將光暈灑在雪地上,窗明如白天。
云云雪月交輝的美景,豈能孤負,他剎時沒了睡意,起坐吹燈,臨窗賞玩。
夜月中賞雪景的共同以為,是云云的“幸乃至哉”,必需“歌以詠志”。
“靜處光陰多,閑中著作妙”,生存安寧,心態安寧,當不會放過任何一處優美的剎時。
什么是生存的優美?韓寒說“我所了解的生存,就是和喜好的統統在一同。”生存的優美就是時候堅持著對生存的熱愛,和袁枚一樣,在內心堅持著對優美生存的永久尋求。
題畫
袁枚 〔清代〕
鄉村晚好天,桃花映水鮮。
牧童何處去,牛背一鷗眠。
袁枚對生存的熱愛,不止在于他樂意為小優美過細入微的形貌,還在于他著力將這些小優美寫的淳厚動人。
好比這首《題畫》詩,僅有二十個字,便全貌的展現了一幅晚春牧歸圖。
鄉村傍晚雨后初晴的天空分外明朗,桃花映照在水中,顯得愈加美麗。
放牛的牧童也不曉得去何處了,只望見遠處牛背上有一只鷗鳥,正睡得苦澀。
最是尋常之處,最是容易動民意。
愿我們都能盡約莫多地去發覺生存中的優美,愛惜每一天弱小而確切的幸福,盡力讓優美占據本人生存的主旋律,富裕享用平凡生存帶來的幸福感,不負光陰不負韶華,活出最好的本人,活成本人最想要的容貌。
偶步
袁枚 〔清代〕
偶步西廊下,幽蘭一朵開。
是誰先報信,便有蜜蜂來。
有人說,興奮很簡便,就是在生存中偶爾發覺的優美小事物而產生的滿意感。
就像是袁枚,偶爾來西邊的走廊下安步,看到一朵蘭花悄悄的開放著,一只小蜜蜂嗡嗡的圍著花兒采蜜。
他不由想到,是誰先把花開的消息傳出去的呢?不然怎樣會有蜜蜂比我早來?
屢屢那些偶爾的剎時,會成為生存中的小優美。每次與身邊壯麗顏色的邂逅,都是在享用著大天然眷顧。
偶作五絕句
袁枚 〔清代〕
偶尋半開梅,閑倚一竿竹。
兒童不知春,問草何以綠。
袁枚的“性靈說”,除了要有真性情、有天性,還提出要有才情。
“但肯尋詩便有詩,靈犀一點是吾師?!辈徘楹翁巵?,是源自于生存的“靈犀一點”。
冬日里,踏雪尋梅是詩意,如果碰到一株含苞未開的梅花,是丟棄它持續尋覓已開放的花,照舊回家幾日再來,待它開放?
袁枚卻是看到了它別樣的美。
那半開的梅花,靠著一支竹,它們融為一體,梅花成了竹花。
梅竹之下,是兩個稚氣心愛的孩子,他們面臨著地表上星星點點的綠色發呆,他們不曉得春日已臨,問草兒為何會長出綠芽。
是呀,何必去刻意尋覓,堅持一顆童心,生存到處有詩意。
快意生存的竅門,是童心不泯。
夜立階下
袁枚 〔清代〕
半明半昧星,三點兩點雨。
梧桐知秋來,葉葉自相語。
有人說,汗青上最明白生存的,除了蘇軾,便是袁枚。
他總是在小小的詩作中,紀錄下幽默有愛的小畫面。
他筆下,苔花、幽蘭、旭風、夜雪、紅葉、梧桐,都有了人的靈魂,在交頭接耳,在徐徐傾吐,在悠悠交談。
約莫他“格式”不大,但貴在捕捉剎那間的美好。
秋日來了,在一片傷春悲秋中,他只看到了梧桐樹葉在秋雨里說不完的話語。
云云清新,又云云委婉,讀罷令人不由莞爾一笑,仿佛都可以隨著他怡然得意的心境,融入了大天然之中。
人生誠暫時,何必太深沉。生存簡便點,興奮也多一點。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互聯網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原文鏈接:http://www.freetextsend.comhttp://www.freetextsend.com/wangluozixun/57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