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辜曉進 深圳大學轉達學院傳授、博士生導師、訊息學科帶頭人
“Newspaper”,把訊息(news)和紙張(paper)兩英文詞疊加,就是“訊息紙”的意思。但直到1665年11月7日《倫敦公報》(時名《牛津公報》)創刊,“newspaper”作為一個聚集名詞首度在該報顯現,其才以“報紙”的涵義為眾人熟知。如今,該報仍作為英國皇家出書物出書,因此被以為是天下存活汗青最久的報紙。但與此同時,報紙作為一個全體的文明存在,卻正面臨亙古未有的活著危急,致使引出如題所述的“世紀之問”。
對此成績的回復既繁復又簡便。繁復是由于報紙的危急也是整個傳統訊息業的危急,泉源于信息轉達的布局性變局,難以一概而論。簡便是“報”的將來并不以載體厘革為落幕,正如“書”雖歷經甲骨、鐘鼎、竹簡、絹帛、紙張等更替,我們仍在讀“書”。以是,對這“世紀之問”,筆者傾向于給出一定的回復。
沈括是一位好記者
提及報紙的汗青,有兩個新鮮表述:一是公元前59年古羅馬凱撒大帝下令興辦的“逐日紀聞”,即逐日更新、寫在涂了石膏的木牌上置于公開頭合的一種告示;二是中國古時的“邸報”,一種主要紀錄朝廷官方信息的手書媒體,現在僅存的人證是藏于大英圖書館的唐僖宗乾符五年(公元876年)一份“進奏院狀”。但這也只能算是報紙的“史前史”,由于它們并不切合如今關于報紙的基本界說,諸如安穩稱呼、定期出書、印刷刊行、群眾轉達等。按天下報業協會的說法,真正意義上的報紙,始于1605年在德國出書的《訊息要報》。
內幕上,人類的訊息轉達活動遠遠早于報紙的汗青,包含報紙的“史前史”??梢哉f轉達訊息是人類的天分,從太古智人關于叢林失火、發覺水源等信息的轉達,到農耕年代蒔植武藝的推行等,都存在著活潑的外表訊息轉達征象。到了古時社會,雖無古代意義的群眾傳媒,但人們將本人察看到的社會人文、天文地域、天然征象等經過謄寫見告群眾的愿望從未阻遏。從馬可·波羅的《游記》,到酈道元的《水經注》、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宋應星的《天工開物》等,都是這類轉達的代表作品,也體現出作者劇烈的見告愿望。此中最突出的,大概說是最接近古代訊息體的,筆者以為當屬北宋政治家和封建家沈括的《夢溪筆談》。
筆者很多年前翻閱26卷本《夢溪筆談》時就驚奇地發覺,內里多量短小精煉的文章,讀來卻完全像一篇篇古代訊息學意義上的“消息”。其不僅內幕新穎,敘說生動,有很高訊息代價,并且時間、地點、人物、事變、緣故五個“W”俱全,乃至可直接在今天的報紙上公布。擇此中較短者為例:
潤州化石
治平中,澤州人家穿井,土中見一物,彎曲如龍蛇狀,畏之不敢觸。久之見其不動,試撲之,乃石也。村民無知,遂碎之。時程伯純為晉城令,求得一段,鱗甲皆如生物。蓋蛇蜃所化,如石蟹之類。
沈括有獵奇心,有一雙發覺的眼睛,敘事能針對讀者認知心思,且勤勞而善追根尋源,有見告天下的尋求。若事先有訊息媒體供其公布,他一定是個稱職的好記者。以是說,在報紙前,“準訊息”活動已漸趨經常,萬事俱備,只欠報紙這個旭風,可隨時進入群眾傳媒年代。
引領群眾傳媒400年
印刷報紙自1605年誕生之日起,就成為群眾傳媒的引領者。在東方,由報紙消費辦法引申出來的“press”,長時以來不休是“訊息界”的代名詞。乃至最少350年間,報紙一直牢牢占據著訊息轉達的把持位置。
進入20世紀后,報紙先后遭遇兩種新型媒體的挑唆:廣播和電視。訊息廣播這個“仇人”但是是報紙本人孵化出來的。1920年8月20日,美國報紙《底特律訊息》在樓頂上架了個發射天線,開播舉世第一個訊息電臺。今后短短6年,美國已有48家報社擁有本人的電臺。報紙熱烈擁抱廣播這個新型媒體,兩者上風互補,相反相成,而廣播從未成為報紙提高的停滯。電視的提高因二戰而中止,到20世紀50年代才迎來黃金期(中央電視臺1958年才建立)。但隨后長達近半個世紀,電視也沒有對報紙構成分明要挾,兩者的互補作用仍舊存在。以報紙和電視兩大產業范圍均居舉世之首的美國為例,電視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才真正成為報紙的強壯競爭對手。電視于1993年跨越報紙成為人們獲取訊息的第一泉源,又于1994年再次跨越報紙,成為媒體傾銷收入的最大種別(報紙退居第二)。但即使云云,美國報紙的傾銷收入仍堅持正增長,直至2005年抵達巔峰的465.55億美元,創下汗青新紀錄。
這一年,距第一份報紙問世恰好400年。也正是這個時分,報紙的真正“仇人”互聯網媒體開頭對以報紙為代表的傳統媒體構成宏大要挾。接下去的事變各位都曉得了,隨著受眾大范圍向互聯網媒體遷徙,作為報紙賴以活著的傾銷收入,被互聯網媒體多量吞噬(在中國和美國,傾銷收入長時占報紙總收入的七成以上),招致傳統報紙的經濟基本開頭坍塌。
“報”在數字年代可獲永生
報紙對互聯網的熱情絲絕不亞于起先對廣播的熱情。報紙不僅是互聯網這一重惹事物的強壯宣揚者,也是最早入駐互聯網的群眾傳媒。在美國,乃至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就開頭了數字化轉達的種種探究和實驗。1990年代中終期,包含《深圳特區報》《深圳商報》在內的國內大大多主流報紙也紛繁創建各自的官方網站??梢哉f,網絡轉達早已成為報紙信息公布的“備胎”。
但是,信息武藝的迭代和互聯網媒體的提高,特別是以交際媒體為代表的挪動轉達本身的厘革,其對傳統媒體的崩潰速率照舊超出人們的料想。信賴就連扎克伯格也不會想到,“臉書”會從當月朔個范圍于哈佛大學校園的學生交友軟件,提高成如今擁有29億用戶且富貴滿堂的平臺媒體。這一趨向也無情地決定了“紙”的運氣,報紙洗心革面向數字端轉型已成為舉世報人的共鳴?;ヂ摼W于報紙而言,不再是如虎添翼,更不是什么“備胎”,而是歸宿。
顛末近20年緊急且持續的轉型探究,報紙作為一個全體,正經過種種數字終端抵達范圍上亙古未有的更廣泛讀者。早在2015年一項統計就標明,美國報紙內容的數字讀者數目于當年8月創下1.79億獨立訪客(UV)的新高。這個數字數倍于互聯網之前美國報紙刊行量的總和,并且不休還在增長。報紙作為一個職業化、專業化且仍享有威望公布屬性的內容消費機構,其信息辦事的才能早已不限于“紙”。從舉世看,每逢大事,從馬航失聯、韓國沉船到英國脫歐、俄烏戰爭等,人們從網上追逐或愈加信任的,主要照舊來自報紙、電視等機構媒體的靠譜內容。
因此,“news”的存亡不再由“paper”決定。假如某日“paper”沒了,但“報”一定還在,它會在數字端永生。固然,假如不專注于消費受眾必要的優質內容,有紙或無紙,都將被汗青丟棄。
泉源|晶報APP
編纂:陳開國
#聚光燈#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互聯網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原文鏈接:http://www.freetextsend.comhttp://www.freetextsend.com/wangluozixun/53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