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立秋。提到秋日到了,我們常常想到“一葉知秋”,唐人有詩:“山僧不解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薄耙蝗~”開頭只是泛指,并不是特指哪種樹葉,厥后徐徐專指“梧桐葉”,好比近代墨客左河水的《立秋》中有“一葉梧桐一報秋,稻花田里話豐產”,那為什么是“梧桐報秋”呢?
“梧桐與秋日相連,早在先秦時期就有了?!敝腥A詩詞學會會員佟云霞表明說。
戰國時期楚國人宋玉《九辯》云:“皇天中分四時兮,竊獨悲此凜秋。白露既下百草兮,奄離披此梧楸?!鄙咸鞂⒁荒晁男蛑蟹?,而我寂靜單獨嘆傷寒秋。白露以前到臨百草之上,衰黃的樹葉飄離梧桐和楸樹枝頭。
后代文人于是常用“梧楸”來寫秋日的到臨。如南朝梁代鮑泉的“露色已成霜,梧楸欲半黃”,唐代李白的“秋葉黃梧桐”“春色老梧桐”,王昌齡的“金井梧桐秋葉黃”,都經過梧桐葉的變黃寫出時序的厘革,把看不見的光陰流逝轉化為可以捉摸的外貌;白居易的“夜深醒后愁還在,雨滴梧桐山館秋”,以梧桐雨聲代指心中的愁;劉禹錫《秋聲賦》有云:“至若松竹含韻,梧楸早脫”,以梧桐葉落喻秋日到了。
南唐李煜《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更為膾炙生齒,詞中有:“寂寥梧桐深院,鎖清秋”,在清冷凄慘的春色包圍下,梧桐樹寂寥地立在庭院中。
到了宋代,司馬光《梧桐》詩“初聞一葉落,知是九秋來”,南宋陸游《夏夜》“梧桐獨知秋,一葉墮井闌”,都是把梧桐當作秋日的“使者”,借梧桐葉落抒發光陰易逝的嘆息。
宋代多首立秋詩中顯現了梧桐,梧桐成為秋日到臨的“外貌代言”。
宋代劉翰有詩《立秋》:“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睡起春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p>
乳鴉聲散之時,玉色屏風寂寥地立著。金風抽豐習習,頓覺枕邊清新涼快。睡醒后尋覓春色,只見一輪明月之下,梧桐葉落滿了臺階。
南宋方岳《立秋》:“秋日尋詩單獨行,藕花香冷水風情。一涼轉覺詩難做,付與梧桐夜雨聲?!?/p>
佟云霞先容,立秋時,梧桐葉落不僅顯如今文人的詩詞中,還成為官方緊張儀式:
據宋末吳自牧《夢粱錄》紀錄:“立秋日,太史局委仕宦于禁廷內,以梧桐樹植于殿下。俟交立秋時,太史官穿秉奏曰:‘秋來。’事先梧葉應聲飛落一二片,以寓報秋意。”
也就是說,在立秋的當天,皇宮內要把梧桐移入到殿內,比及時候一到,穿制服而執朝笏的太史官大聲說:“秋來了。”這時,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意秋日的確來了。
“梧桐報秋”的說法也就承繼了下去,明代王象晉所著《二如亭群芳譜》紀錄:“立秋之日,如某時立秋,至期一葉先墜。故云:‘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p>
為什么以梧桐報秋呢?佟云霞表現,前人以為梧桐極有靈性,在草木中對時序、物候十分敏感。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曾引用一本叫《遁甲書》里說過的話:“梧桐可知日月正閏。生十二葉,一邊有六葉,以下數一葉為一月,至上十二葉。有閏十三葉,小余者。視之,則知閏何有也。故曰梧桐不生則九州異。”說梧桐的每條枝上,平年生12葉,一邊有6葉,而在閏年則生13葉。
這固然并沒有封建依據,但是梧桐秋日落葉卻是種物候紀律。前人以為梧桐在立秋日第一時間落下葉子,其他花卉樹木也跟隨效仿,于是“梧桐報秋”也就傳播下去。
近代郁達夫在《故都的秋》中寫道:“前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遐想,約莫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場合?!?/p>
可見梧桐落葉被當作秋日的出發點,也成為文人筆下表達光陰流逝的意象。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楊民仆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互聯網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原文鏈接:http://www.freetextsend.comhttp://www.freetextsend.com/wangluozixun/48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