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四家山水為何千古不衰以及他的獨到之處在哪?

時間:2024-04-16 14:36:16 閱讀:7

元四家山川為何千古不衰以及他的獨到之處在哪?

元代中終期,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四人,在山川畫創作方面做出了緊張奉獻,在繪畫史上取得了很高的評價,被稱為“元季四各位”。

“元四家”在吸取五代、北宋水墨山川畫的基本上,深受元初字畫家趙孟頫的影響,把筆墨神韻在繪畫中的作用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突出了山川畫的文學興趣,使詩、書、畫有熟悉地融為一體,各具面貌,創始了一代新風,構成了以“文人畫”為主流的山川畫派,把中國山川畫提高推向了一個新的巔峰,對明清兩代畫壇影響極大。

黃公望

元四家中,以黃公望年齒最長,并直接聆受趙孟頫的教導,又開頭寄畫以樂的門徑,故列為四家之冠。

黃公望,字子久,號大癡、大癡道人、一峰道人,平江路常熟州人,元朝畫家。本姓陸,名堅,幼年爸媽雙亡,族人將其過繼給永嘉黃氏為養子,這位黃公年已九十,膝下無子,得子萬分欣喜,笑道:“黃公望子久矣!”因改姓名,叫黃公望,字子久。

其山川畫宗法董源、巨然,由今生發,自創一格;創淺絳山川,畫風雄秀、簡逸、明快,對明清山川畫影響甚大,為“元四家”之首。

黃公望的山川畫從技法相貌上而言,有兩種作風典范,明張丑《清河字畫舫》中說:“大癡畫格有二:一種作淺絳色者,山頭多巖石,筆勢宏偉;一種作水墨者,皴紋超少,筆意尤為簡遠”。

天池石壁圖》和《丹崖玉樹圖》是他淺降山川的代表作,兩圖伎倆略同,均為重峰疊嶺,高松層崖,山巒樹木的外型和勾勒法源自董、巨,筆法變繁復為簡疏,多用干筆皴擦,化宋人的本性為虛靈。

再皴染后再用平淡的赭石花青渲染,即所謂“淺絳法”。赭石和花青具有溫暖和沉靜的視覺色感,很相宜體現江南青麗明潔的山光樹色,也切合元人清逸的審雅觀。由黃公望所創建的淺絳山川,很快在元代盛行,并為后代所崇尚和發揚。(選自元四家畫集)

元 黃公望 天池石壁圖 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形貌江蘇常熟虞山勝景天池石壁的奇麗景色。畫中叢山峻嶺,千巖萬壑,長松雜樹,縱橫有序,錯縱多姿,體現了天池石壁的雄秀美資。天池在畫面右上部,池上有水榭,兩岸石壁堅持。

山下林木茂密,數間房舍散落其間,左下兩株高松屹立。山澗泉水,匯成一潭。潭水之上置水榭小橋。構圖繁而用筆簡,筆墨憨厚華滋。設色多用淡赭,染以墨青墨綠,展現出山中的幽趣。全圖煙云流潤,氣勢宏偉,系黃公望晚年淺絳山川佳構。(選自元四家畫集)

元 黃公望 丹崖玉樹圖 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是黃公望代表性作品之一,整幅畫面體現出黃公望山川作風的特點。畫面巔峰屹立,樹木蔥郁,展現出“丹崖玉樹”的情形。遠處巔峰之上云霧迷蒙,縈繞山峰,峰石之間植被叢生,山腰上樹木繁茂,發達的松樹在巖石間堅強求生。

萬樹掩藏下的殿閣半隱半露,出息左側一顆松樹盤曲而上,挺拔參天;右側小橋橫臥,一隱士策仗尋幽。用筆簡勁洗練,筆法蒼秀,設色濃艷,正如清代吳修所說:“赭色微黃畫里春,墨青墨綠染精力。”(選自元四家畫集)

元 黃公望 九峰雪霽圖 故宮博物院藏

圖繪高嶺競力,層巖蜂起,丘壑峣崢,凍樹蕭瑟,體現盛夏臘月,天氣嚴寒的山區情形。圖中山巒純用筆墨空勾,淡墨漬染。水和天空用濃墨渲染,烘托出白雪皚皚大雪初霽的山峰景致。

山中小樹用細筆勾描,樹干如“竹根”,樹枝如“花鬍”。用筆洗練,構圖新奇,平中寓險,條理明白,真假相生,作風雄奇。為黃公望晚年水墨山川畫之佳構。(選自元四家畫集)

吳鎮

吳鎮(1280年—1354年),中國元代畫家,字仲圭,號梅花道人、梅沙彌等,嘉興魏塘橋(今嘉善縣魏塘街道)人。

吳鎮性孤介,終身清貧,曾在村塾教書、并賣卜于武林等地。但他博學多識,工書法,善草書,能詩文,繪畫善水墨山川畫,師法巨然,用長披麻皴,兼以斧劈,筆力勁爽,墨氣淋漓,寫出山川林木崢嶸鬱茂之景,改動了巨然“淡墨輕嵐”的作風。也畫松竹,亦挺秀有致。尤其器重畫面題詠書法與繪畫作風的和諧一致。

他的畫善用老筆濕墨,筆力雄勁,墨氣沉厚,題詠詩文較多。畫墨竹筆意豪宕,買賣滿紙;畫古木、怪石挺勁上心。明清兩代字畫家均受他很大影響。

元 吳鎮 漁父圖軸

此圖取景于江南一帶水鄉。高樹兩株屹立湖畔,樹下置一毛棚,有小徑穿越敞棚可達湖邊,湖沿蒲草萋萋,隨風搖拂,對江平沙曲岸,遠岫遙岑,更遠處一巒秀起,山色入湖,扁舟一葉,水波蕩漾之中,生動地刻畫出“放歌蕩漾蘆花風”的心意。

筆法圓潤,意境寂靜。畫風師法巨但是又有厘革。此圖是吳鎮63歲時的作品,已構成其代表作的作風,是一幀風情散逸、清光怡然的佳作。(選自元四家畫集)

吳鎮 溪山高隱圖

倪瓚

倪瓚,元代畫家、墨客。初名珽,字泰宇,后字元鎮,號云林子、荊蠻民、幻霞子等。江蘇無錫人。倪瓚家富,博學好古,四方名士常至其門。元順帝至正初忽散盡家財,浪跡太湖一帶。

倪瓚擅畫山川、墨竹,師法董源,受趙孟頫影響。從前畫風清潤,晚年變法,平庸單純。疏林坡岸,幽秀曠逸,筆簡意遠,字斟句酌。

以側鋒干筆作皴,名為“折帶皴”。墨竹偃仰有姿,寥寥數筆,逸氣橫生。書法從隸入,有晉人風姿,亦擅詩文。

元 倪瓚 虞山林壑圖 水墨紙本 美國多數會藝術博物館藏

《虞山林壑圖》是倪瓚后期山川畫作品。構圖平遠,景色極簡,作疏林坡岸,淺水遙岑,是“淡墨筆畫,林亭樹石,并遠峰一角”的典范體現。取“一河兩岸”形式,構圖較為繁密。遠山近坡,河水橫隔其間。畫中用筆變中鋒為側鋒,用折帶皴畫山石,枯筆干墨,叢山峻嶺,潤澤華滋,濃艷松秀,意境荒寒空寂。

此圖以三段式為基本舉行布陣,畫面體現平林遠岫的情形。水中有五道洲渚及一組雜樹,淡墨皴染較多。全圖墨氣濃厚,枯、濕、濃、淡互相浸透,給人一種遠崗寥曠、湖水清冷的以為。

此圖在空間布局上與以往《六正人》《漁莊秋霽》等相異,不以較單純的近舉叢木、遠山合攏來布局畫面,而是中部兩邊各伸出一抹灘渚,以沙洲、雜樹等景色,富裕畫面,增長了迂回委婉的意味,使整個構圖有所厘革。可見倪瓚至晚年仍不休尋求“圖式布局”的厘革。

元 倪瓚 松亭山色圖

倪瓚崇尚淡逸的生存,由此構成了單純幽淡的畫風。此圖寫坡岸平川,長松修竹,空亭無人,一奇石立于岸邊,遠山遙遙在望。畫山石用筆秀俏而上心,畫樹則用筆輕淡而圓勁。淡墨皴染,力圖簡便。構圖是典范的三段式,溫馨幽遠。

王蒙

王蒙(1308年—1385年,一作1298年—1385年),字叔明(一作叔銘),號香光居士,浙江湖州人。元末明初畫家,元四家中最年輕者。

王蒙于元朝末年曾入仕,厥后棄官隱居于今浙江馀杭黃鶴山達30年,自號黃鶴山樵。明初出任山東泰安知州,由于曾在事先宰相胡惟庸家觀畫,胡被捕時受扳連入獄,死于獄中。

王蒙自幼受外祖父趙孟頫的影響,喜好繪畫,厥后取得黃公望的指教,又常與倪瓚等人商榷,對山川畫有獨到的創新,創造了解索皴畫法,善用渴墨苔點,所畫山川景致稀疏,山重水複,布局繁密,蒼鬱深秀;用解索皴和渴墨點苔,體現林巒鬱茂渺茫的氣氛,為他的獨到處。

夏山高隱圖 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設色繪重山疊翠,瀑布孤懸,林陰繁薈,流泉下注。

山間梵宇茅舍落錯,屋堂內有高士侍童。筆墨濕潤山巒披麻皴、解索皴并用,濃墨點苔,繁復厚重。

樹木用積墨法,局部以焦墨皴擦,蒼郁煙潤。構圖雖繁密,但畫家奇妙地運用了實中求虛、疏密比力之法,畫面雄奇蒼渾,無迫塞之感。畫風仿董、巨而有所創新,為王蒙精密中見秀潤明凈的山川畫極品。(選自元四家畫集)

葛稚川移居圖 故宮博物院藏

來自書與畫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互聯網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原文鏈接:http://www.freetextsend.comhttp://www.freetextsend.com/wangluozixun/45372.html


Copyright ? 2021-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編號:閩ICP備2023009674號 網站地圖 聯系:dhh0407@outlook.com

www.成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