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茯苓的作用(土茯苓除濕排濁,用量很關鍵)

時間:2024-03-21 16:25:39 閱讀:3

土茯苓除濕排濁,用量很緊張

土茯苓為百合科植物光葉菝葜的干枯根莖。主產于廣東、湖南、湖北、浙江、安徽、四川等省。



重劑效驗

一、朱良春傳授擅以通泄化濁法醫治痛風,常用基本方,藥用土茯苓、萆薢、生薏苡仁、澤蘭、澤瀉、當歸、桃仁、紅花,方中常到場祛風通絡之品,如豨薟草、徐長卿、威靈仙、老鸛草、雞血藤、烏梢蛇、地龍等,同時據證加減。


對降泄濁毒藥的選擇,特別推許土茯苓、萆薢二味,每方必用,且多重用。


朱傳授以為土茯苓甘淡性平,主入脾胃兩經,可助升清降濁;萆薢苦甘性平,主入腎、膀胱二經,有利于分清泌濁。二藥皆有除濕、解毒、利樞紐之功。


而痛風既緣于濁毒瘀滯為患,用之既能降泄濁毒,又可通利樞紐,不僅低落血尿酸,又能排除骨節腫痛。


至于濕濁上蒙清竅所致之頭痛,亦常用土茯苓治之,隨證配伍,多獲顯效。(《朱良春用藥履歷集》)


二、周達人主任醫師常以重劑土茯苓醫治婦女帶下,如白帶、白濁、白淫等,尋常用量宜重,方可獲效。(《方藥心悟》)


三、閻崇文醫生以身痛逐瘀湯為基本方,重用土茯苓,醫治膝樞紐腔積液,療效明顯。[江蘇中醫學雜志,1986,7(9):21]


四、王玉醫生常在辨證方中重用土茯苓,醫治急性腎炎、慢性腎炎卵白尿,取得較好療效。[吉林中醫學藥,1985,(2):14]


五、黎鏡醫生分型分級辨治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對證屬干冷者,常配伍土茯苓。[中中醫團結雜志,1991,11(11):677]


六、任繼學傳授以為,土茯苓上可解毒利咽,散結止痛;中能和中解毒,散濕除滿;下可浸透腎絡,化毒排濁;內入經絡,外達皮腠,為解毒之上乘。


故常在辨證方中伍用土茯苓醫治病毒性心肌炎、腎小球腎炎、腎盂腎炎、咽喉炎、風濕性樞紐炎等,對水濕邪毒內盛者必用。服用該藥時忌茶,慎用升散之味。(《方藥傳真》)


七、范國梁傳授是吉林名醫,常在辨證方中配用土茯苓,醫治急、慢性腎炎有卵白尿者。(《方藥傳真》)


八、黃和醫師醫治急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肝炎、痛風、類風濕性樞紐炎、體系性紅斑狼瘡、白塞病、血管炎、炎性腸病、過敏性皮炎、濕疹、蕁麻疹、痤瘡、頭痛等病證而屬濕濁邪毒壅郁者,常在辨證方中配用土茯苓。

凡濕濁毒蘊者必用此藥,且劑量宜大。


該藥甘淡安然,雖重劑服用亦無分明不良反響。大劑煎湯時,宜得當多加水。



評 析



土茯苓,甘、淡,平,歸肝、胃經,清利之劑也,有解毒除濕,通利樞紐之成效。


土茯苓甘以化健,淡以滲利,通利經絡骨節。


主用于濕壅、干冷、濕毒之證,內滌臟腑之郁濁,外祛肌膚之濕瘡,上清腦腑之干冷,中健脾胃以化濕,下導周身之濕火濁毒而去之。


《本草綱目》謂其善“健脾胃,強筋骨,袪風濕,利樞紐,止泄瀉。治拘攣骨痛,惡瘡癰腫。”主治楊梅毒瘡,肢體攣痛,淋濁帶下,癰腫瘰疬,濕疹瘙癢、干冷痹證等。


古代臨床多用于醫治淋證(血淋、石淋、氣淋、熱淋、膏淋,班秀文傳授以為土茯苓通治淋證,為治淋最佳之品),本身免疫性疾病(如類風濕性樞紐炎、體系性紅斑狼瘡、銀屑病、腎炎等)和反常反響性疾?。ㄈ鐫裾?、蕁麻疹、過敏性樞紐炎等)以及特發性水腫等。


常用量:煎服。本品為滲利之品,故肝腎陰虧而無濕者宜慎用。古壓服土茯苓并飲茶有脫發之弊,宜慎之。


古代藥理研討:土茯苓具有利尿、鎮痛、抗菌、抗癌、抗炎、抗反常反響、克制細胞免疫(對體液免疫無分明影響)、抗動脈硬化、β受體停滯、保護心肌等作用。


重劑效驗中計舉9位醫家使用重劑土茯苓之治驗,反應了土茯苓醫治痛風、風濕類風濕性樞紐炎、體系性紅斑狼瘡、樞紐腔積液、白塞病、血管炎、炎性腸病、頭痛、腎炎、腎盂腎炎、咽喉炎、病毒性心肌炎、濕疹、過敏性皮炎、蕁麻疹等病證之使用履歷。


土茯苓甘淡無毒,藥性安然,瀉中有補,臨證可據病情大劑使用,方顯其功。


不良反響:有報道服用本品后顯現過敏反響,見周身瘙癢、紅斑、丘疹。[中國醫藥學報,1989,4(4):29]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互聯網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原文鏈接:http://www.freetextsend.comhttp://www.freetextsend.com/wangluozixun/44233.html


Copyright ? 2021-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編號:閩ICP備2023009674號 網站地圖 聯系:dhh0407@outlook.com

www.成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