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曲藝形式-河南墜子簡介

時間:2023-10-18 13:36:15 閱讀:4

傳統曲藝情勢-河南墜子簡介

河南墜子源于河南,由盛行在河南和皖北的曲藝道情、鶯歌柳、三弦書等團結構成的傳統曲藝情勢。約有一百多年汗青。盛行于河南、山東、安徽、天津、北京等地。因主要伴奏樂器為“墜子弦”(今稱墜胡),且用河南語音演唱,故稱之為河南墜子。演唱者一人,左手打檀木或棗木簡板,邊打邊唱。也有兩人對唱的,一人打簡板,一人打單鈸或書鼓。另有少 數是自拉自唱的。唱詞基本為七字句。伴奏者拉墜琴,有的并踩打腳梆子。初期大 多演唱短篇,也有局部演員演唱長篇。古代題材曲目都是短篇

南墜子在構成歷程中,以新穎生動的特征,吸引了不少三弦書和山東大鼓藝人到場到變革創造的行列中來,使河南墜子增長了多量曲目,豐厚了演唱本事,促使這一新興曲種日益成熟,并敏捷傳播到臨近的山東、安徽。民國初年傳入北京,20世紀20年代傳入天津、上海、沈陽,30年代傳入蘭州、西安,40年代傳入武漢、重慶,香港等地,成為中國盛行最廣的曲藝情勢之一。

辛亥反動后,隨著男女同等頭腦的不休深化民意,河南墜子扮演開頭顯現了女性藝人,已知最早的一批女藝報答從開封相國寺出道下場的張三妮和尹鳳寶等。她們的顯現及家班的構成,使得河南墜子的扮演在通常的自拉自唱之外又顯現了男拉女唱或男女對唱的辦法。1913年,河南墜子顯現了第一位女演員張三妞,隨后又顯現了喬娟秀、程玉蘭、董桂枝三位名家。女演員的顯現,促使河南墜子擴展了唱腔的音域,變革和豐厚了唱腔的旋律,伴奏本事也有所提高。不久河南墜子即傳入京津等多數會,影響也隨之不休擴展

河南墜子從醞釀到構成,不休在官方傳播,堅持著淳厚的鄉土風味和濃厚的生存氣味。從道情、三弦書、山東大鼓、琴書等曲種移植、承繼了多量精良書目,今后又創編、積累了一些獨具特征的書目,有長篇、中篇、短篇200余種,保存了不少傳播久長的藝術極品,如《借髢髢》、《偷石榴》、《王慶賣藝》、《梁祝下山》等。五四活動今后,以及抗日戰爭息爭放戰爭時期,編唱了不少具有提高頭腦內容和鼓動群眾爭斗意志的作品。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在整理傳統精良節目、編寫反應實際生存的新作,變革音樂、扮演藝術等方面,都取得了明顯的成果。

河南墜子常演的節目有《偷石榴》、《小姑賢》、《三打四勸》、《王麻休妻》等“段兒書”和移植自道情說唱的《回龍傳》、《響馬傳》、《五虎平西》、《貍貓換太子》等“長篇書”。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互聯網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原文鏈接:http://www.freetextsend.comhttp://www.freetextsend.com/wangluozixun/37958.html


Copyright ? 2021-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編號:閩ICP備2023009674號 網站地圖 聯系:dhh0407@outlook.com

www.成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