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瀉心湯(古代經典名方1007)

時間:2023-10-13 15:41:54 閱讀:4

半夏瀉心湯(古時經典名方1007)

半夏瀉心湯方出自東漢張仲景《傷寒論》第149條文和《金匱要略》第17條。

半夏瀉心湯是脾胃名方,本方的特點是“辛開、苦降、甘調”,辛開胃滯(法半夏、干姜),導滯止痛,和胃氣,散寒滯;苦降膽火(黃連、黃芩)清膽泄熱;甘調脾虛(人參、大棗、炙甘草),健脾益氣。

慢性胃病病人,大多是寒熱并見,真假殽雜,少有純寒純熱的情況。屢屢既有口干口苦、咽部充血,胃脘炙烤,舌紅,胃黏膜充血、糜爛、水腫等熱象;又有胃脘怕涼、喜按、疼痛等寒象。 “熱在膽腑,寒在胃腑,虛在脾臟”,會合反應了本病的基本紀律。

淺表性胃炎病人多見舌苔厚濁,可把“法半夏”擴展為溫膽湯,加強和胃化濁之力;把“干姜”豐厚成干姜、香附、川芎,加強辛開、化瘀、止痛之力。

緊扣“膽、胃、脾”三個環節,靶向用藥,目標明白。膽熱、胃滯僅僅是本病的“標象”,當這些成績處理了之后,最初一環是健脾、補腎、扶浩氣,僅有走到這個環節,把機體的“本”培植好了,才干有遠期的療效確保。

會用半夏瀉心湯,你就是半此中醫學了!

使用半夏瀉心湯,應重點把握寒熱真假四要點。一為虛:性情虛、胃陽弱而見乏力便溏、泄瀉;二為實:氣機升降反常而見胃脘痞滿、腹脹,常常是胃口不佳,吃一點就容易飽;三為寒:胃陽不敷而稀有惡食生冷、脘腹冷痛;四為熱:脾胃運納不健、食積化熱上蒸而見口舌生瘡、口干口苦等。固然也不一定以上種種癥狀都有。

臨床醫治脾胃病,最常用半夏瀉心湯、柴胡疏肝散、香砂六正人湯,稱之為“脾胃三方”。三方分散針對脾胃病最稀有的三種病機:脾胃干冷、肝胃(脾)不和、脾虛氣滯。

除了半夏瀉心湯,傷寒論另有兩個瀉心湯兄弟方,從證候上去說,這三個瀉心湯都可以調諧寒熱,并醫治下利。

半夏瀉心湯證證是心下痞。主要醫治胃脹且不硬。

生姜瀉心湯在半夏瀉心湯基本上增長了生姜并且重用生姜。證型在半夏瀉心湯證基本上多了心下痞且硬。主要醫治胃反酸,口有異味,干噦,脹并且硬兼腸鳴下利。

甘草瀉心湯將半夏瀉心湯里的炙甘草換成了生甘草并且重用甘草,并去掉了人參。證型在半夏瀉心湯證基本上,多了心下痞硬而滿。主要醫治胃有炙烤感,干嘔,心煩,寧靜不下去,脹硬并且滿兼腸鳴下利次數多。

別的另有兩個瀉心湯,與前方三個瀉心湯不同,這兩個是以瀉熱為主。

三黃瀉心湯由大黃黃連黃芩三味藥構成,主要治干冷內蘊,心胸煩悶,口舌生瘡,大便秘結,消化道出血。

附子瀉心湯在大黃黃連瀉心湯的基本上增長了附子,主要針對干冷內蘊,同時還惡寒汗出,就是出汗怕冷,加了附子是為了固攝陽氣,以免出太多汗,津液喪失,人愈加健康,便秘愈加嚴峻。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互聯網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原文鏈接:http://www.freetextsend.comhttp://www.freetextsend.com/wangluozixun/37652.html


Copyright ? 2021-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編號:閩ICP備2023009674號 網站地圖 聯系:dhh0407@outlook.com

www.成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