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操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和詩人,他是西晉的奠基人,歷史上最偉大的軍事家之一。他的死亡歷史被寫入了《三國志》,有不少版本,但總的來說是曹操被仇敵所殺。
曹操于公元220年去世,那一年他65歲,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長壽政治家。據《三國志》記載,他身臨其境,在最后的幾年里被賦予了兩任封王指揮官、議論官,以及大型軍事組織和控制系統,為他可能的戰爭籌劃。
據《三國志》記載,曹操在公元220年去世時,當時正在蔡誼主持的起義受到嚴重挫折,他的士兵不堪忍受苦難,開始叛逃,曹操為了起義的勝利,再次出征,但由于士氣低落,只有曹操和他的最忠實的臣子尚書令張道陵,以及他的小兒子曹穎等人與之抗衡,但他們和敵人交戰時他們都死了。
實際上,曹操去世的原因是因為他的年老體弱,他不得不疲于奔命,加上心理、體力壓力過大,他終究在70歲那年(公元220年)不幸離開了人世。
當曹操去世后,他所建立的盛世就此終結,他的兄弟曹丕繼位為丞相,將其封贈給曹操的兒子曹丕,但面對三國勢力的分裂,曹丕的南下政策無法奏效,他在起義的失敗中最終離開了人世,使曹操的后代家族也無法延續。
曹操去世以后,曹丕接續統治大魏,但與他兄長那樣發揚光大,被史學家稱為"曹氏晚霜",其后人曹靚繼位于魏國,一直治理到魏晉分明,使整個曹氏家族的勢力走向衰落。
總的來說,死亡是曹操最后的命運,歷史上有不少版本,但都表明,曹操最終殺死于仇敵之手,他的死亡,使整個曹操家族的生活從此改變,也影響了中國歷史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