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源自電影《西虹市首富》
“走進世界杯,卻難走進世界?!?/p>
2022卡塔爾世界杯正如火如荼。
2018年俄羅斯世界杯期間,白巖松對中國隊的調侃放于今年依然可用:“中國除了足球隊沒去,基本上其他都去了?!?/p>
不出所料,又沒有中國隊的身影。
不出所料,又滿是中國企業的身影。
據總部位于倫敦的數據分析和咨詢公司Global Data數據,本屆世界杯中國企業已經累計投入高達13.95億美元的贊助費,借此成為本屆世界杯最大的贊助商,超過了美國贊助商的11億美元。
世界杯最大贊助商是個什么概念呢?
據國際足聯提供的世界杯贊助商結構圖來看,贊助商主要分為三個級別。第一級別是FIFA全球合作伙伴,第二級是世界杯贊助商,第三級為區域贊助商(包括南美、歐洲、中北美、非洲/中東和亞洲5個區域)。
本次世界杯,一級贊助商共有7家,萬達集團與可口可樂、阿迪達斯、VISA等企業并列;二級贊助商共7家,包括蒙牛、海信、vivo這3家中國企業;三級贊助商亞太區域一共就兩家,分別是雅迪、boss直聘,都是中國企業。
中國足球只沖進了世界杯一次,但自從“中國英利”代表中國企業首次出現在2010年南非世界杯,此后的世界杯賽場上,中國企業屆屆都不曾缺席。如此高的贊助商占有率,讓網友驚嘆“中國企業代替國足走向世界”。
中國企業似乎比國足更愛“沖出亞洲,走向世界”。
哦對了,在中國企業的口中,這叫做“國際化”。
國際化的“誘惑”
曾幾何時,中國企業紛紛吹響了國際化的號角。
在中國企業看來,國際市場是一塊充滿了無限可能性的“大蛋糕”——發達國家市場規模大、利潤高,發展中國家人口多、潛在需求大。無論哪種,對于國內企業來說都充滿了吸引力。
這種國際化的“誘惑”,驅使眾多企業提出了“走向世界”的口號。
蒙牛在今年剛完成了新一輪的slogan升級,從最初的“每天一杯奶,強壯中國人”到如今的“世界品質,天生要強”。其背后的國際化野心清晰可見。
萬達集團曾提出“國際萬達,百年企業”的口號。
海信集團董事長林瀾在談及贊助世界杯時表示,連續贊助全球頂級體育賽事,其背后承載的是海信堅定不移建設全球自主品牌的信念。
林瀾還提出,國際化是海信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的大機會,體育營銷就是海信國際化征程中最有效的路徑。
于是,在卡塔爾世界杯的揭幕戰上,比卡塔爾和厄瓜多爾兩支球隊更吸引中國球迷目光的,是賽場旁邊廣告牌上的一行大字:Hisense 世界第二 中國第一??谔柋澈笳蔑@出的國際化野心不容忽視。
圖源央視世界杯直播
事實上,實現這種野心最常規的營銷途徑,莫過于體育。
據管理咨詢機構IEG提供的數據顯示,在全球營銷市場上,體育占到了近七成。從“超級碗”的各大廣告商到“世界杯”的各大贊助商,企業早已深諳“體育搭臺,經濟唱戲”的道理。
除了上述企業,其他中國企業在國際賽事的參與上,也是爭先恐后。
比如,萬達集團旗下萬達體育早在2016年就與國際足聯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成為中國首個國際足聯頂級贊助商。據Global Data統計,萬達集團投資了8.5億美元,成功拿下四屆世界杯賽事的贊助權,包括2018年的俄羅斯世界杯、2022年的卡塔爾世界杯以及2026年和2030年世界杯。
綠茵場上紅旗飄揚,萬達集團選送的幾名足球少年也十分奪目,小護旗手意氣風發,承載著萬達進軍世界的期待。
對于蒙牛贊助此次世界杯,公司總裁盧敏放直言不諱,就是想要通過這一全球頂級體育賽事,打造更具全球影響力的中國品牌。
豪言壯語,甚是蕩氣回腸。
常規思路來看,體育營銷的直接目的是提高企業聲量與知名度,歸根結底還是為了做好手里這攤生意,贊助國際賽事的目的,自然是為了做好國際生意。
可這些率先入場的企業排頭兵們,真的是為了實現國際化嗎?
真出海 or 假國際
對于國際化的定義,往大了說是實現資源上的國際布局,充分利用全球資源,實現成本最小化、利益最大化;往小了說,最簡單的理解就是將產品銷往國際市場。
僅就這點而言,目前很多中國企業仍難以做到。
2013年,王健林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談論了自己的“出海夢”:“我有一個夢想,不光把企業做大,還要把中國酒店品牌打到全世界”。
他的夢想確實不是空談,先用26億美元收購美國第二大院線AMC娛樂公司,再以3.2億英鎊收購英國最大游艇制造商圣斯克,隨后中標了美國洛杉磯比佛利山市威爾謝爾大道9900號項目地塊,收購澳大利亞悉尼1 Alfred大廈和緊鄰的Fairfax House大樓……
這踏出的每一步,看似確實在向前走。
然而,2020年,萬達酒店發布公告,公司完成出售芝加哥物業項目,將不再持有目標公司任何權益。這份公告,標志著萬達集團在海外的地產項目全部清空,幾年的國際化努力似乎又回到了原地。
本屆世界杯,蒙牛投入6000萬美元進行賽事贊助。盧敏放表示,在“走出去”方面,蒙牛不斷在海外開拓更多、更大市場,實現在價值鏈上的不斷提升。
圖源蒙牛乳業微信公眾號
從蒙牛的2022年半年報來看,蒙牛海外地區營收同比增長超74%,雖然增速非常不錯,但總金額僅17億元,相對477.2億元總收入的大盤子來說,占比僅為3.6%。
作為蒙牛的老對手,伊利雖然沒有贊助世界杯,但是簽約了阿根廷隊、巴西隊、西班牙隊、葡萄牙足球隊,同時簽約內馬爾、C羅、貝克漢姆、武磊等球星為品牌代言人,其在世界杯“露把臉”的心情可見一斑。
2021年,伊利以1101億元收入成為亞洲首家營收突破千億的乳企,正向著公司“2025年挺進全球乳業前3,2030年成為全球乳業第一”的中長期目標前進。2022年上半年,伊利海外市場收入增速高達58%,進一步提速。
但是,伊利海外市場的收入金額始終沒有體現在財報中,這也說明,這部分收入應該還完全不成氣候。
“中國第一,世界第二”的海信,雖然遭到了許多網友的調侃,卻是實打實國際化經營的“優等生”。
根據市場第三方機構奧維睿沃發布的2022年1~10月全球電視品牌監測數據顯示,海信電視1~10月全球出貨量同比增長18%,躍居世界第二。按照這個邏輯來看,海信的標語倒也沒太大問題。
而且,根據海信家電的年報顯示,2021年營業收入675.63億元,海外業務收入為231.6億元,占比34.28%。從收入占比上來看,確實走向了國際化。
但根據同花順iFinD顯示,2021年海信家電海外收入營業成本211.84億元,毛利率僅有8.53%,只有國內收入毛利率的一半不到。這一年海信家電創下了自身的歷史最高營業收入記錄,但也遭遇了自2016年以來最低的凈利潤水平,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被巨額海外投入拉低了整體凈利潤水平。
甚至有人認為海信在海外市場的頻繁露出,不過是依靠國內業務的利潤“帶飛”罷了。
就這樣,很多企業盡管熱熱鬧鬧地走進世界杯,看似是擴展國際市場的野心彰顯,實則更多的還是利用賽事熱度占領國內消費者心智,并沒有將業務真正拓展至國際領域。
對比真正的國際化對手,很多中國企業的國際化還只停留在口號上。
向對手學習
我們如果把目光望向其他世界杯贊助商,應該會明顯看到國際化的差距。
比如,除了中國企業以及卡塔爾企業,國際足聯合作伙伴還有阿迪達斯、可口可樂、現代、VISA;國際足聯世界杯贊助商有百威啤酒、BYJU、CRYPTO、麥當勞。
我們隨便拎出一個看看。
根據業績報告顯示,雖然2022年第三季度阿迪達斯大中華區營收9.37億歐元,同比下降26.6%。但得益于歐洲、中東和非洲地區收入同比增長了7%,北美營收同比增長8%,以及公司DTC渠道的兩位數增長,阿迪達斯收入仍實現同比增長11%至64.08億歐元。
圖源阿迪達斯官網
再看阿迪達斯的老對手、本次世界杯贊助足球隊球衣最多的耐克公司,其在大中華區同樣受困的情況下,其他地區收入保持強勁增長,也保證了公司第三季度業績好于預期。公司營收為108.7億美元,同比增加5%。
與中國近鄰的韓國現代汽車,2021年,現代汽車全球年銷量超過389萬輛,相比2020年增長3.9%,在韓國以外的市場,現代汽車銷量達到了316萬多輛,相比2020年增長了7%。國際銷售占比高達81.32%。
再來看看世界杯里中國企業的國外老對手們。
比如乳飲行業中的雀巢,今年前三季度,雀巢全球總銷售額為691.32億瑞士法郎(約5235.0207億元人民幣),其中北美洲、歐洲、亞洲均有分布,大中華區占比為全球總銷售額的5.56%,銷售額排行最后。
與主要專攻國內的中國企業不同,這些真正國際化的企業大多“把雞蛋放在多個籃子里”,這樣即使某個區域營收不順,也能在其他地方找補回來,從而保持大盤的穩定。
所以,無論是從生產的本地化還是實打實的銷售額來看,這些企業的國際化顯然更為名副其實,更值得中國企業學習。
反觀許多中國企業,他們的國際化產業鏈遠未達成。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2年1~10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0575億元,同比增長0.6%。其中,除汽車以外的消費品零售額323702億元,增長0.5%。
這表明,在國內市場已趨近飽和的當下,中國消費品存量市場已經到來。
由此可見,未來中國品牌的出路可能只有兩條:一是在國內刺刀見紅地“卷死”別人;二是將目光轉向國際,尋找新的增量。
就目前情況來看,如果不能勇于出海,而只在國內“窩里斗”,哪怕在世界杯上花再多錢,也是由中國消費者來買單。
“內卷”已末路,“外卷”需趁早。
今日話題:你覺得中國品牌如何更好地走向世界?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互聯網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原文鏈接:http://www.freetextsend.comhttp://www.freetextsend.com/tiyuzhishi/8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