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奧會必不可少的元素是什么?是憨態可掬的冰敦敦還是英姿颯爽的運動員?實際上,冬奧會得以成功舉辦的先決條件是降雪。
但是,在全球氣候變化的作用下,世界范圍內符合天然條件的冬奧會舉辦地,正在逐漸減少。如果沒有了自然降雪,冬奧會將有怎樣的未來?
人造雪的誕生
最初,冬奧會幾乎所有的項目都是在戶外進行的。但到了 20 世紀 80 年代,冰球、花樣滑冰、速滑和冰壺等運動已經轉移到室內冰場。對于保留在戶外的各項競技類運動,各國開始用人工降雪來彌補天然降雪的不足。
其實,如魔法一般漫天噴灑雪花的造雪機誕生于電影業。1934 年,華納兄弟技術總監 Louis Geib 在伯班克(Burbank)發明了第一臺造雪機原型,由三個旋轉的葉片和一個大功率的風扇組成。這些葉片可以從 400 磅的雪塊上刨冰,而大功率的風扇可以把產生的冰雪顆粒吹到空中。
圖 | 1938 年,在洛杉磯紀念體育館,人們將冰塊送入造雪機中。(來源:Smithsonian Magazine)
這個本為了電影設計的造夢機,器在滑冰場上也受到了熱烈歡迎。1934 年冬天,多倫多滑雪俱樂部根據同樣的原理重新設計了一個造雪機。而且當時俱樂部對外表示,人造雪“比真雪要好得多”。
已知的第一臺商用造雪機,是由康涅狄格州一家滑雪公司(Tey Manufacturing Corporation)發明的。1949 年冬季降雪的減少讓這家公司的滑雪板銷量暴跌。于是 Art Hunt、Wayne Piells 和 Dave Riceh 三個合伙人一合計,用噴漆壓縮機、噴嘴和橡膠軟管創造了一臺造雪機。1954 年 4 月,這臺造雪機獲得了美國 2676471 號專利。
近年來,受氣候變化的影響,冬季降雪變得越來越難以預測。據 Times 報道,自 1980 年紐約 Lake Placid 冬奧會以來,人造雪在冬奧會上的占比在一路躥升。2014 年俄羅斯索契冬奧會中約有 80% 使用了人造雪,2018 年韓國平昌奧運會時,這一數字高達 90%。在今年的北京冬奧會上人造雪覆蓋了絕大多數的比賽場地,造雪機則由意大利公司 TechnoAlpin 提供。
圖 | TechnoAlpin 造雪機 TR10(來源:TechnoAlpin 官網)
人造雪,是可以接受的未來嗎?
首先,人造雪對用水的需求是巨大的。北京奧委會估計,為冬奧會的高山運動造雪需要 4900 萬加侖的水,足夠填滿 3600 個后院游泳池,相當于近 1 億人一天的飲用水。今年的冬奧會至少需要 120 萬立方米的雪來覆蓋大約 80 萬平方米的比賽場地。
英國拉夫堡大學(Loughborough University)的最新調查顯示,目前全球 95% 的滑雪場在某種程度上依賴人造雪。要么是為了確保滑雪質量,要么是為了延長滑雪季節,又或者兼而有之。人造雪的制造和維護對溫度和濕度都有著一定要求。在小于 30% 的濕度條件下,它可以在 3°C 左右的溫度下生產。但在大于 60% 的濕度條件下,人造雪就需要在冰點或更低的溫度下進行生產。
為了突破這些生產條件的限制,造雪者常常在水中添加化學或生物添加劑。2010 年溫哥華冬奧會的主辦方曾在人造雪中添加殺蟲劑,使水在更高的溫度下凍結。雪固化劑也可能被添加到水中使雪場的雪更加持久。這些添加劑不可避免地會給水資源和土壤資源帶來一定環境風險。
從物理性質上來說,人造雪和自然降雪也有著很大的分別。物理學家 Ken Libbrecht 在接受Vox采訪時說,自然降雪在開始結晶時是只有幾微米寬的一個小水滴,它像空氣中的一?;覊m一樣圍繞著一個核形成。雪花通常需要大約一個小時才能從內到外生長,因為它的核心吸收了周圍空氣中的水蒸氣,形成了完美對稱的六邊形。機械制造的人造雪則是瞬間凍結的,不是在大氣中自然生長。因此天然降雪只有 5%-10% 的冰,空氣的比例占到 90%-95%。而人造雪中有近 30% 的冰和 70% 的空氣,表面也更加粗糙和堅硬。這種特點可能會對運動員帶來更多挑戰。
圖 | 天然降雪(左)和人造雪(右)在顯微鏡下的區別(來源: Kenneth G. Libbrecht)
對比 2010 年溫哥華冬奧會和 2014 年索契冬奧會的數據可以發現,高山滑雪、自由式滑雪和單板滑雪項目的參賽者受傷人數增加了 9%,完成率下降了 5%。英國布萊頓大學(University of Brighton)學者 Derman, W., Blauwet 等人的研究也顯示,索契冬季殘奧會高山滑雪項目運動員的受傷率較之前增加了六倍, 約有三分之一的運動員在這個項目中受傷。
這些數據的背后反映了氣候和人造雪的負面因素。
如果氣候變化繼續,冬奧會去哪辦?
近年來,以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學者 Daniel Scott 為代表的科學家們一直在追蹤氣候變化對冬奧會可能產生的影響。
上世紀以來,21 個冬奧會主辦城市 2 月份白天的平均溫度一直在穩步攀升。從 20 世紀 20-50 年代的 0.4 攝氏度,到 60-90 年代的 3.1 攝氏度,再到 21 世紀的 6.3 攝氏度(包含對北京冬奧會溫度預測)。在平均 6.3 攝氏度的溫度下創造一片符合競技運動要求的冰天雪地實屬不易。
然而,全球變暖的趨勢還在繼續。根據遵守《巴黎氣候協定》的情況,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第五次報告把氣候變化分為 PCP2.6,PCR4.5,PCR6 和 PCR8.5 四個檔次,以 RCP2.6 為最佳預期,RCP8.5 為最差預期。
根據 Daniel Scott 等的最新報告,在低排放路徑(RCP 2.6)下,21 個冬奧會主辦城市在本世紀中期 2 月份的平均氣溫將升高 1.9°。而在高排放路徑(RCP 8.5)下,主辦城市在本世紀中期的 2 月份平均溫度將升高 2.1°C。
這意味著如果不能及時對氣候變化采取行動的話,到了本世紀末,21 個曾經的東道主中將只有日本札幌有條件再次舉辦冬奧會,其他城市將全軍覆沒。而北京將在 2050 年就失去舉辦冬奧會的氣候條件。
?。▉碓矗篠lippery Slope)
在如此嚴峻的形式下,全球的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創造更多的天然雪。其中一種方法是在云中播撒碘化銀,目的是促進云中的水分轉化為飄落的雪晶。另一種方法聽起來更加神奇,是在實驗室里種雪花,模仿自然晶體形成的過程。但到目前為止,這兩種方法都無法滿足冬奧會所需的天然雪的需求。
自 1924 年在法國夏莫尼克斯(Chamonix)舉辦首屆冬奧會以來,天氣和降雪條件一直是奧運會成功的關鍵決定因素。1984 年南斯拉夫的主辦方曾寫道:“即使是超人的努力也無法征服自然”。
用人造雪來彌補天然降雪的不足舉辦冬奧會似乎是戰勝了自然,但是在不遠的將來,當日均溫再升高 2.1°C 時,我們還是否能在冰雪世界里近期歡呼呢?人造雪也許是冬奧會未來答案的一部分,但它絕不是答案的全部。
參考資料:
https://edition.cnn.com/2022/02/04/weather/artificial-snow-beijing-olympics-climate/index.html
https://time.com/6146039/artificial-snow-2022-olympics-beijing/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13683500.2021.2023480?src=&
https://www.sportecology.org/_files/ugd/a700be_9aa3ec697a39446eb11b8330aec19e30.pdf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13683500.2018.1436161
https://www.vox.com/2022/2/10/22926270/artificial-snow-beijing-2022-olympics-climate-change
來源:學術頭條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互聯網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原文鏈接:http://www.freetextsend.comhttp://www.freetextsend.com/tiyuzhishi/7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