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是當之無愧的第一運動,但是在中國足球甚至沒有悠悠球受歡迎。大家聽到國足的第一反應都是“退錢!”
為什么國足成為了笑話?為什么曾經是足球起源地的中國為什么20年來,一次世界杯都進不去呢?
足球的起源
足球的起源在中國這是世界公認的,不是我隨便杜撰的。
2001年,國際足聯第八任主席約瑟夫·布拉特在亞洲足聯舉辦的教練員訓練班上所作的《國際足球發展史報告》中,再一次強調:"足球發源于中國"。2005年,在國際足聯成立百年慶典的閉幕式中,中國山東臨淄被正式宣布為世界足球起源地。
國際足聯多次強調過足球起源于中國,而且山東臨淄被認為是世界足球的起源地。
足球在中國的名字其實不叫足球,足球是在傳到英國之后才有了這個名字的。在中國的時候,足球叫做蹴鞠。
蹴鞠的歷史比我們想象的還要久,蹴鞠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有關蹴鞠的最早記載
《史記·蘇秦列傳》: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筑,斗雞、走狗,六博、蹋鞠者。臨淄之途,車彀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氣揚。
可以看到在先秦時期就有了蹴鞠,而且當時的臨淄確實有蹴鞠的傳統,當時還不叫蹴鞠,叫蹋鞠,到了漢代之后才統稱蹴鞠。
蹴鞠在中國的印象
很不幸,中國雖然率先發明了足球也就是蹴鞠這種運動,但是并沒有將其發揚光大,反而將蹴鞠視為玩物喪志的行為。
中國自古以來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當時的儒家文化對于君子和六藝都是有著嚴格的規定的,反倒是蹴鞠這種運動被視為是戲子用來表演的,是沒有尊嚴的人才會做的事情。
蹴鞠的鼎盛時期在唐宋,要知道蹴鞠這種娛樂活動肯定是要生活富足才有機會舉行的,如果你連飯都沒得吃,根本就不會去管什么蹴鞠。
唐代的宋代的文化與經濟都是高度的繁榮,對于娛樂的樣式也是飛速增加,唐宋時期的書法,文化,音樂,繪畫都是中國古代的巔峰,后來的明清由于文化太過僵化,是在沒有唐宋時期那么繁榮。
所以唐宋時期的蹴鞠達到了巔峰,幾乎各家各戶都會進行蹴鞠娛樂,當時的普及程度,就連當時的皇宮之中的妃子都會進行蹴鞠娛樂。
不僅如此,這時候的蹴鞠還出現了多人對打的場面,簡直就和現代的足球一模一樣,還定制了許多的規則,讓蹴鞠的競技性得到提高。
好景不長,在唐宋這兩個朝代的高速發展之后,蹴鞠在中國就走起了下坡路了。
明清時期,蹴鞠被視為敗壞風俗的行為,一度被文人所鄙視,朱元璋自身也非常不喜歡蹴鞠,他還下令對蹴鞠的行為進行處罰。
自古以來古代就有科舉制度,所以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這種思想就深深地印在人的腦海里,蹴鞠這種娛樂性和對抗性極強的行為,自然就是所謂的下品,被文人所輕視也是正常的社會現象。
到了清代,對于蹴鞠的行為也是一直被限制,滿人都崇尚騎射,因而對于蹴鞠的行為也是相當的不滿,久而久之,蹴鞠在各種限制下越來越衰微,到最后就沒人在進行蹴鞠活動了,反倒是踢毽子變成了蹴鞠的替代,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娛樂方式。
現代足球
現代足球始于英國,是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從而發展成了現代的足球運動。
現代足球經過了許多年的發展,到了現在已經有了通用的規則和完善的商業性,作為一項世界性的運動,世界杯的影響力甚至不亞于奧運會,這種賽事的影響力是世界級別的,是每個運動員都向往的。
中國的現代足球史可以說是非常慘淡,作為一個擁有14億多人口的大國,連續二十年沒有進世界杯確實是一件非常恥辱的事情,現在的中國球迷,對于國足的要求甚至是低得不能再低了,進了世界杯都是舉國同慶的大好事,過年了也莫過于此。
中國第一次進世界杯是在2001年,當時的國足也沒想到,這一次的輝煌,就是他們最后的巔峰,國足做夢也想不到,自己在接下來的二十年里,再也沒能進入世界杯,這一次是國足在接下來的二十年里離世界杯最近的一次。
在這一次的世界杯之旅之后,當時都以為中國的足球會在之后一直向前,不斷沖擊更好的成績,直到拿下冠軍的時候,國足在接下來的二十年不斷地刷新了國足的下限,讓中國球迷大跌眼鏡,嘆為觀止。
2006年德國世界杯,小組第2名,未晉級世界杯
2010年南非世界杯,小組第4名,未晉級世界杯
2014年巴西世界杯,小組第3名,未晉級世界杯
2018年俄羅斯世界杯,4個小組最好的第2名之一,未晉級世界杯
2022年卡塔爾世界杯,5個小組最好的第2名之一,未晉級世界杯
而且最為具有節目效果的是,在今年的世界杯晉級賽,還真的輸給越南了,實在是不知道該怎么說,那還有什么好說的呢,輸給越南之后還能輸給誰啊,不會連省隊都打不過了吧。
最近國足的主教練被查了,相信并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只是做個樣子。畢竟足球的錢太好賺了,沒人能拒絕這種誘惑,只能希望國足能夠爭點氣,不要成為國民的笑話了。
大家笑著笑著就哭出來了,畢竟國際性的賽事,不僅關系到某一個人,而是關系到每一個中國人,中國隊奪冠,大家都很自豪,民族自信心也會提高,大家臉上都有光。
希望未來有一天,我們也能因為國足奪冠而放假狂歡,我等著這一天的來臨。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互聯網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原文鏈接:http://www.freetextsend.comhttp://www.freetextsend.com/tiyuzhishi/6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