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工匠匯·2018年河北工匠|李征:身心合一鑄金牌)

時間:2022-12-01 16:23:10 閱讀:105

  工匠速寫

  這是一個平凡的崗位——變電站運維工,日復一日地在變電站巡查、守望枯燥無味的變電設備的運行;

  這又是一項極不平凡的工作——一旦發生事故,就可能造成人員傷亡,電力傳輸中斷,一個地區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就將打亂。

  在這個平凡的崗位上,他將青春唱響成一曲壯麗的歌,用勤奮、執著和創新詮釋著國家電網公司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精神。他就是國網冀北電力有限公司唐山供電公司變電運維室副主任、高級技師李征。

  “干一行,就要愛一行;愛一行,才能干好一行!”

  如果說一名變電站生產一線的員工擁有85項國家專利,編寫國家標準1部,出版專著1部,發表論文36篇,創新創效成果獲得地市級(網省公司)及以上獎勵65項,也許有點不可思議,但李征卻做到了。

  自2000年大學畢業至今,李征一直在變電站維修生產一線崗位最前沿工作。認識李征的人都說,他身上有股“鉆勁兒”。憑著這股“鉆勁兒”,他從走上工作崗位第一天起,就利用工作之余走資料室進書店,查閱資料,硬啃專業書籍,夯實自己的基礎;憑著這股“鉆勁兒”,他大膽創新,成為了公司的技術攻關帶頭人,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

  鳥類在電力設備架構上筑巢——這是威脅電網運行安全的一項老大難問題,市面上有以聲波、風力等為原理的各類驅鳥器,但鳥類容易產生適應性。為了解決這一“頑疾”,李征借鑒飛機場激光驅鳥的思路,著手研發變電站專用的激光自動驅鳥裝置。

  李征反復試驗,僅軟件編程達3500多行,單片機用壞了30多片。經過3個月艱苦的努力,李征終于研制出了一種適合變電站的激光自動驅鳥裝置,實現了激光驅鳥技術首次在變電站實際應用,解決了常規驅鳥器容易對鳥類產生適應性的問題,他研發的鳥類習性匹配系統系該領域首創。該成果獲全國電力職工技術創新成果獎一等獎、國網青創賽銅獎和河北省優秀科技質量成果獎。

  變電運維是一項極其枯燥的工作,需要日復一日地在變電站巡查、守望枯燥無味的變電設備,又得時刻做好處理異常及事故的準備。李征能否耐得住寂寞,從一而終?一組數據給出了答案:李征共發現變電站設備缺陷1200多件,處理事故450多起,避免經濟損失達4700多萬元。

  李征常說:“干一行,就要愛一行;愛一行,才能干好一行!”正是憑著對工作的熱愛和執著,李征從一名普通的變電一線職工逐漸蛻變成一個行業的傳奇人物。

  “那萬家燈火是我們最大的幸?!?/p>

  李征所在的變電運維二班負責全市160個變電站的日常運行維護工作、檢修工作、設備異常及事故處理等工作。運維工作量大,任務多,且責任重大。

  “我們的工作不能有一點疏忽,老師傅有句話叫:‘手把千斤重、壓板連萬家’,變電站里的一個手把、一個壓板都聯系著千家萬戶,一個很小的疏漏可能使一個地區停電,所以說我們的責任非常重大?!崩钫髡f:“供電搶修救急就像救火,我們要用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故障處理,送上光明,讓人民滿意,工作再苦再累也不怨,那萬家燈火才是我們的最大幸福!”

  變電站實行三班倒,沒有節假日之分,不論夜晚、節假日,只要有工作任務,接到通知后就必須馬上趕赴現場。作為班長,李征更是埋頭苦干,不計時間、報酬,常年加倍工作,工作19年來,大多數春節和節假日,變電站成為李征的第二個家,即便2003年結婚的那一年,他也沒有放棄自己的選擇。

  有心之人曾幫李征統計過,從參加工作截至2019年以來加班時間最保守的統計能折合成1300多個工作日,同事稱,算上加班時間,李征雖然上班19年卻相當于有了“22年工齡”。

  2012年對李征來說,有著格外深刻的記憶。2012年夏天,一場罕見的連續強降雨襲擊了華北地區。防汛期間,李征所在的變電運維二班所轄12座變電站共發生大小跳閘事故40余起,直流接地等異常12起,先后有5座變電站發生雨水倒灌,2座變電站電纜室嚴重積水。面對這一嚴峻局面,為了方便隨時處理險情,李征直接住進了基地站。

  在汛情最嚴重的20天里,李征風里吹雨里泡,始終在所轄的12個變電站之間奔波,組織大伙兒一起巡視,一起應對事故,一起處理險情…… 7歲多的兒子患重感冒住進了醫院,躺在病床上總是問爸爸什么時候來陪他,李征卻沒顧得上去醫院看一眼,直到圓滿通過了暴風雨的考驗,他才顧得上送去屬于父親的關懷。

  在變電運維二班制作的電子相冊里有這樣一張照片,穿著工作服的三個小伙子靠在沙發上睡著了,這張照片背后有著怎樣的故事呢?2012年7月,剛剛成立不久的變電運維二班,就面臨著220kV林雀鋪變電站的新投啟動工作。由于時間緊,任務重,為了節省時間,李征干脆不回家,連續一個多月吃住在變電站。啟動林雀鋪變電站過程中,李征和同事更是連續三天兩夜沒合眼,變電站成功啟動完畢后,在慶祝變電站順利啟動的鞭炮聲中他們靠在沙發上睡著了,于是就產生了這張“偷拍”的照片。

  2016年,唐山市各種盛會應接不暇,世界園藝博覽會、中東歐國家領導人峰會、唐山抗震四十周年大型紀念活動、金雞百花電影節……而這些活動的背后,當然少不了供電人的堅持和堅守。作為變電運維專業的“中流砥柱”,李征當仁不讓,主動奔赴戰場的最前沿。春節剛過,李征和同事們就開始忙碌起來,制訂各種保電方案和事故預案,提前做好各種電力設備檢修和預試工作。時年4月,保電工作全面進入實戰階段,李征也從這一天起,主動放棄了所有的休息時間,晝夜奔走在變電站巡視和事故處理的路上。直到10月份,唐山世園會結束,李征共計在世園會周邊的變電站巡視和處理事故300多次,卻一次也沒進入過世園會,他說“不是我不想去看世園會,而是世園會期間的171天24小時都是我們的保電時間,我們必須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不能脫離工作崗位!”所以有同事開玩笑地說,古有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今有李征世園會保電300次而不入園。

  “新技術在分享中才能應用和提高”

  李征說:“新技術在分享中才能應用和提高?!?013年2月,由李征領銜的“李征勞模創新工作室”應運而生。從創新個體到“人才鏈條”,從小發明到“大特色”,從破解難題到助力發展,他將自己的經驗和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大家。

  正是在這樣的創新模式下,工作室不斷吸納著一線運維員工,圍繞提高效率、安全生產等領域不斷開展科研攻關。截至目前,該工作室共完成科技創新成果158項,獲得國家專利156項,發表科技論文182篇,創造經濟效益和避免經濟損失達8700多萬元。2017年工作室被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示范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

  為了做好“傳、幫、帶”,李征不僅每年都要帶幾個徒弟,還經常主動為大家答疑解惑,以至于大多數人看見李征都稱呼他為“李老師”。作為國網公司高級兼職培訓師,每年李征不僅要完成公司各個級別培訓任務,還經常在工作現場給大家“傳道授業解惑”。和李征簽過師徒合同的42名青年員工,現在全部成為了業務骨干,其中4人被評為國網公司優秀專家人才,23人被評為高級工程師,8人被評為高級技師,1人獲得全國電力行業技術能手,2人獲冀北公司青年崗位能手。

  “要為他人、為社會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熟悉李征的人都說,李征是個“熱心腸”。他熱衷公益事業,利用“李征勞模創新工作室”的優勢,將職工創新與公益事業有機結合,并向國家三大攻堅戰——精準扶貧工作進行延伸,創建第一個“公益勞模創新工作室”,有力提升了唐山供電公司履行社會責任感、踐行“人民電業為人民”的企業服務宗旨的社會形象。

  地道橋地勢低洼,雨天一旦出現排水故障,極易造成積水,容易引發車輛熄火故障,造成財產損失甚至人身傷亡事故。2017年,李征歷時幾個月時間設計了地道橋漏雨預警及監控裝置,可有效監測地道橋積水情況,當地道橋積水達到設定值時,裝置可發出聲光報警,并可以時時顯示地道橋積水深度,提示過往車輛注意安全,同時利用GPRS無線傳輸模塊把地道橋積水報警信息發送給相關人員。

  近年來,因路燈桿漏電造成人員傷亡的報道屢見不鮮,目前尚未有成熟的路燈漏電報警和防護裝置。李征研發的路燈漏電報警及防護裝置,在路燈發生漏電時,及時發出聲光和語音報警,提示行人遠離漏電路燈桿,并自動切斷漏電路燈電源,保護過往行人安全。

  2018年,李征在下鄉扶貧中發現,在秋、冬、春三季每天收放大棚保溫簾子成為農民一項必須且繁瑣的工作,尤其是對于一些白天去城里打工或者干其他工作的農民更是如此。得知這一情況后,李征研制出一種農村大棚自動控制卷簾機,可以按照設定的時間段根據大棚溫度自動收放大棚保溫簾子,或者利用手機APP軟件遠程控制大棚保溫簾子的收放,并可實現自動卷膜進行通風,可節省大量的勞動力,增加農民的有效工作時間,增加農民的收入,有助于農民脫貧。

  當有人不解地問他,平時工作都那么忙了,為什么還要耗費大量的精力去做這些?李征笑著說:“不管我們多么平凡,我們每個人這一生,都要為他人、為社會做一些有益的事情?!?/p>

 ?。ㄔd于2019年3月16日《河北工人報》 河北工人報記者趙偉龍)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互聯網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原文鏈接:http://www.freetextsend.comhttp://www.freetextsend.com/tiyuzhishi/6225.html

標簽:工匠 李征

Copyright ? 2021-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編號:閩ICP備2023009674號 網站地圖 聯系:dhh0407@outlook.com

www.成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