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在國際上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國家:梵蒂岡是聯合國承認的195個獨立主權國家中領土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梵蒂岡的國土面積只有0.44平方公里、人口不足千人。1平方公里=1000000平方米=100公頃,那么0.44平方公里=44公頃=440000平方米。一個標準足球場長105米、寬68米。由此可得一個標準足球場的面積為105×68=7140平方米。梵蒂岡的國土面積大概就相當于60個足球場那么大。
可就是這么一個彈丸小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超過其規模體量百萬倍的影響力。梵蒂岡是一個宗教領袖制國家:梵蒂岡的國家元首是羅馬天主教的教皇。主教在全球有十多億信徒(占全球人口約六分之一)。故而英、法、美、俄等一眾世界強國都會給梵蒂岡相應的尊重并與其建立正式的外交關系。截至2021年7月梵蒂岡已同183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建立了外交關系。
隨之而來的一個問題是梵蒂岡的領土能安排得下這180多個國家的大使館嗎?要知道梵蒂岡的全部國土只夠建60個足球場,如果再排除掉古建筑、廣場的占地面積還能剩下多少呢?通常與哪個國家建交就會把大使館建立在這個國家的領土上。與梵蒂岡建交的國家當然也想把大使館設在梵蒂岡境內,但梵蒂岡的領土確實沒法容納得下180多個國家的大使館。
事實上各國駐梵蒂岡大使館并沒設在梵蒂岡城內,而是設在梵蒂岡的鄰國意大利境內。梵蒂岡是位于意大利首都羅馬西北角高地的一個國中之國。意大利這片土地的文明史頗為悠久,但意大利作為統一民族國家的歷史只能追溯到1861年。古代意大利曾是羅馬帝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但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后意大利在蠻族入侵的沖擊下變得四分五裂。
西羅馬帝國滅亡后羅馬主教只好通過與入原西羅馬帝國領地的日耳曼蠻族統治者合作尋求保護,日耳曼蠻族統治者也希望利用基督教作為從精神上控制被統治者的工具。昔日被視為蠻族的日耳曼人就這樣逐漸皈依了基督教。就是從這時起”羅馬主教“的稱謂開始逐漸被”羅馬教皇“所替代,而象征著教皇權威的圣彼得大教堂和梵蒂岡宮也是在這一時期誕生的。
公元751年法蘭克王國的宮相丕平在羅馬教皇的支持下篡奪王位創建了加洛林王朝。丕平為回報教皇對自己篡位的支持就把意大利中部的拉文納 、利米尼 、具沙羅等二十二個城市獻給了羅馬教會。自此從拉文納到羅馬的大片領土便劃為教皇轄區,從此歐洲的歷史舞臺上就出現了一個教皇國:羅馬教皇不僅漸漸成為了西方的精神領袖,而且還是意大利的一個世俗君主,人神兩界均在其管轄之下。
從此教會的權力進一步擴張成為中世紀歐洲舉足輕重的一股勢力。這個教皇國正是如今梵蒂岡國家的前身。中世紀的意大利境內涌現出教皇國、米蘭公國、威尼斯共和國、熱那亞共和國、佛羅倫薩共和國、撒丁王國等城邦國家。從19世紀60年代起撒丁王國發起了意大利統一運動:米蘭、倫巴第、威尼斯、托斯卡納、帕爾馬、西西里等邦國相繼臣服于撒丁王國。
1861年統一的意大利王國宣告成立。1870年意大利軍隊進入羅馬城后羅馬教廷從此失去世俗權力。教皇在失去世俗權力之后仍作為天主教領袖蟄居梵蒂岡。1929年2月11日時任意大利元首的墨索里尼為爭取天主教世界的支持而與教皇簽署了《拉特蘭條約》:正式承認梵蒂岡為主權國家。梵蒂岡的國際法地位由此確認。由此可見意大利與梵蒂岡的前身教皇國在歷史上本身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1929年梵蒂岡成為獨立主權國家后仍與意大利維持著相當特殊的關系。梵蒂岡這個彈丸小國幾乎沒什么工農業可言。梵蒂岡的經濟來源主要有旅游業、不動產租賃、銀行盈利、教徒捐款等渠道。盡管梵蒂岡是一個相當富裕的國家,但糧食以及其他生活必需品卻無法自行生產。長期以來梵蒂岡居民所需的生活用品皆由意大利供給。盡管梵蒂岡發行了自己的貨幣,但這種貨幣與意大利的里拉是通用的。
梵蒂岡與意大利在地緣上、歷史上、經濟上、文化上的千絲萬縷聯系也促進了兩國在外交領域的合作。梵蒂岡曾與意大利約定:外國使館代表團有權在意大利國土設立駐梵蒂岡大使館。因此世界各國駐梵蒂岡大使館基本都設在意大利的首都羅馬城。這又帶來了一個問題:如果有的國家與意大利和梵蒂岡都建交是不是要在羅馬城同時設駐意大利大使館和駐梵蒂岡大使館呢?
正常情況下一個國家駐A國的大使是不會兼任駐B國大使的。畢竟現實中的人又沒孫悟空那樣的分身術,所以很難同時兼顧對兩個國家的外交工作。可各國駐梵蒂岡的大使館本就設在意大利,所以為避免造成資源浪費往往駐梵蒂岡大使就由駐意大利大使兼任,而且梵蒂岡方面還授權意大利政府在必要時可以協助梵蒂岡處理部分外交工作。這樣各國只需在羅馬城設一個大使館就能同時承擔對意大利和梵蒂岡的外交事務處理。
當然這里面最特殊的就是意大利駐梵蒂岡大使了。其他國家駐梵蒂岡大使盡管往往由駐意大利大使兼任,但駐梵蒂岡大使和駐意大利大使畢竟是兩個不同的職務,只不過這兩個職務往往是由同一個人兼任。意大利駐梵蒂岡大使當然不用兼任駐意大利大使。其他國家駐梵蒂岡大使每天下班后只能在大使館休息,而意大利駐梵蒂岡大使下班后可以直接回家休息。
各國駐梵蒂岡大使館只能設在意大利境內算是梵蒂岡外交工作的一種特色,而梵蒂岡駐外國的大使館也頗具特色:梵蒂岡梵蒂岡全國近一半人口都是外交人員。目前梵蒂岡有400多人被派駐到各個建交國從事外交工作,可平攤到183個建交國意味著每個國家只能派遣2到3名外交人員。梵蒂岡駐外使館恐怕是全世界人數最少的駐外使館了吧。畢竟梵蒂岡的總人口還比不上我國大一點的村子。
當然說起梵蒂岡的外交可能最讓大家關心的還是梵蒂岡與我國的關系。迄今為止梵蒂岡與我國并未建交。中國與梵蒂岡至今為能建交的原因之一是關于神職人員任命權問題的爭議。眾所周知鴉片戰爭后西方傳教士在堅船利炮的保護下得以在中國自由發展。這一時期中國政府處于內憂外患之中,所以自然無法干預這種行為。直到1957年新中國成立了中國天主教愛國會。
秉承“自治、自養、自傳”三原則的中國天主教愛國會所傳播的天主教盡管與羅馬教廷在宗教文化傳承上有淵源,但在組織關系上從來都不是羅馬教廷的下屬。中國的天主教團從新中國成立之后就一直是獨立自主的。這和其他國家的天主教團有明顯的區別:除了我國之外世界上其他國家天主教的神職人員都是由教皇安排任命的,而只有中國天主教愛國會是實行自治、自養、自傳的。
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與我國建交的一個先決條件就是必須與臺灣當局斷交。當年中美建交、中日建交、中韓建交都是建立在美國、日本、韓國先與臺灣當局斷交的基礎上。梵蒂岡至今還是臺灣當局外事部門所謂的邦交國之一。既然梵蒂岡尚未與臺灣當局斷絕,那么至少目前與我國建交是無從談起的。當然近年來中梵關系也正在出現一些變化:2020年中國和梵蒂岡通過友好協商決定把主教任命的臨時性協議延期兩年。
梵蒂岡將根據該協議承認7名由北京方面任命的主教。2020年10月22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回答“中梵是否正在討論未來建交問題”時表示:臨時性協議續簽延續了中梵關系改善的勢頭。中、梵雙方將繼續保持密切溝通和磋商,持續推動改善關系進程。中國和梵蒂岡兩國的溝通橋梁還是存在的。梵蒂岡也十分期待與中國建立更加密切的外交合作。未來中國和梵蒂岡是否會建交只能拭目以待了。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互聯網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原文鏈接:http://www.freetextsend.comhttp://www.freetextsend.com/tiyuzhishi/6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