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足球到底是起源哪里(風靡世界的足球,它的起源地在哪里呢?都說是英國,其實,都不對)
國際足聯世界杯(FIFA World Cup),是全世界國家級別球隊參與,象征足球界最高榮譽、并具有最大知名度和影響力的足球賽事,2021年俱樂部世界杯(下稱“世俱杯”)承辦城市28日揭曉了。上海、天津、廣州、武漢、沈陽、濟南、杭州、大連入選。世俱杯對于中國足球是一次洗禮,全面而又艱難。
說到世界杯,這里就得說到足球了,其實,足球跟中國的淵源是最深的。
為什么這么說呢?
話說,隨著齊國名列春秋五霸之首,齊國的百姓們也過上了殷實的生活。當時住在臨淄的齊國百姓都喜歡一種名為蹋鞠的體育活動,通常,蹋鞠被視作足球運動的起源。說到這可能有朋友會問:足球的發源地不是英國嗎?嚴格來說,現代足球的起源的確是在英國,但是,現代足球只是足球運動的一部分。
在我國足球運動的發展史中,古人賦予了足球很多名字,例如最早的蹋鞠、踢圓,還有我們熟悉的蹴鞠,都是古代足球的不同叫法。在現存的史料中,關于蹴鞠的記載不勝枚舉,其中,最早的就是《戰國策》與《史記》。巧合的是,這兩本史料中收錄了同一個關于蹴鞠的故事。
東周時期,蘇秦擔任了趙國的國相,為了號召其他國家抗擊強秦,蘇秦奔走于各國,推銷自己的“合縱”理念。蘇秦來到齊國首都后,先是稱贊了一番齊國百姓豐富的文娛生活:“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筑、彈琴、斗雞、走犬、六博、蹋踘者?!?/p>
我們知道,《戰國策》中的故事發生在戰國時期,西漢劉向對這些發生在先秦時期的故事進行了整理,編撰成書,是為《戰國策》。司馬遷在撰寫《史記》時,便參考了《戰國策》等各種史料。細心的朋友一定會發現,在《史記》中蘇秦說的這句話,幾乎與《戰國策》如出一轍。
所以,這也就說明了一個問題,司馬遷認同了《戰國策》中的說法。從這段故事中,我們能夠獲取兩條信息:
首先、是當時齊國的經濟條件非常好,老百姓的文娛項目五花八門。
其次、是那時候的足球運動已經形成,并深受老百姓的喜愛。
《史記·蘇秦列傳》就像是一部游記,其中,收錄了蘇秦在諸國的見聞。不過,作為一部歷史作品,司馬遷并沒有著重描寫各諸侯國的風土人情及自然風貌,很多細節都被他一筆帶過了。但是,在提到臨淄時,司馬遷卻著重描寫了蹴鞠。
那么,這說明了什么呢?
當時,齊國最吸引蘇秦的文娛活動就是蹴鞠,在當時,這種運動也是臨淄獨有的。在八百多年的時間里,臨淄始終都是齊國的都城。在此期間,這座城市的經濟水平高居全國首位,其繁華程度令其他六國嘆為觀止。這一切,都為足球運動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文化、物質基礎。
那么,在兩千多年前,臨淄的老百姓踢球時用的是皮球嗎?
根據《周禮》,我們能獲取這樣的信息。臨淄有當時最先進的皮革鞣制工藝,所以說,當時的臨淄百姓想要踢上皮球,根本不是什么難事,至少在技術層面沒有絲毫障礙。
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皇宮是古代流行元素的發源地,很多“時髦”的事物都是從皇宮傳入民間的,不過蹴鞠卻是個例外。隨著時間的推移,統治者們發現了蹴鞠的魅力,將這種運動引入皇宮。漢朝時期的皇帝和大臣們對蹴鞠的喜愛近乎狂熱,這也使這一時期的蹴鞠帶有濃厚的官方色彩。
可以說,漢朝是足球運動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期。
當時漢朝的官民有多熱愛蹴鞠呢?當時有個叫項處的臨淄人,此人是蹴鞠的狂熱粉絲,每日“無蹴鞠不歡”,一有時間就要踢球。后來項處身染惡疾,醫生叮囑他不可以劇烈運動。在身體與蹴鞠面前,項處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后者,每天照常踢球。最后,項處因每天運動量過大而去世。愛足球甚至勝過自己的性命,不知項處能否當選“史上最狂熱球迷”呢?
東漢時期,朝廷在皇宮中興建了一座“鞠城”,鞠城和現在的足球場差不多,是一種專門用于足球運動的場所。為了慶祝鞠城竣工,大臣李尤特地寫了一篇《鞠城銘》。這篇銘文,堪稱世界史上最早的足球運動規則:“圓鞠方墻,仿象陰陽,法月沖對,二六相當。建長立平,其例有常。不以親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其非。鞠政由然,況乎執機?!?/p>
在這四十八個字中,我們能夠了解到漢代足球運動的場地要求、參與人數以及比賽規則等。
不同于現在的體育館,漢代鞠城通常設立在地下。這種設計非常巧妙,因為,鞠城挖在地下,所以,不會出現足球滾出球場的情況,參與者無需費時費力地撿球。蹴鞠比賽是分成兩隊來進行的,雙方的對抗與競爭與打仗頗為相似。最早的蹴鞠有點像是現在的橄欖球,允許一定程度的身體接觸和沖撞。因此,為了甩開對手,蹴鞠運動員經常會相互推搡、摔跤。
由此可見,漢朝的蹴鞠比賽是相當激烈的,也非常消耗體力,因此也常被統治者作為軍事訓練的內容。
當足球運動延續到唐宋時,又迎來了第二個發展高峰。唐朝和宋朝的皇帝大多熱愛運動,他們非常喜歡蹴鞠這種運動方式。唐宋時期的蹴鞠規則發生了變化,當時的球場中有兩根柱子,兩根柱子中間掛著球網,在網中有一個“風流眼”,相當于現在的“球門”。
不過,唐宋時期的蹴鞠運動文明了許多,對參與者的肢體接觸也進行了限制,大大降低了運動員受傷的風險。唐宋球員最看重的是技術,而不是身體素質,這一時期的蹴鞠競技更像是一種表演,雙方球員在皮球不落地的情況下,比賽看誰將皮球踢進風流眼的次數更多。
除了這種競技形式的蹴鞠外,當時還有一種表演性質更強的“白打蹴鞠”。這種蹴鞠無需太多的參與者,一個人也能自娛自樂。《水滸傳》中高俅就非常擅長“白打蹴鞠”,而不是競技蹴鞠。由于他的球技天下無雙,因此,得到了端王的賞識,官運亨通??梢哉f,高俅是足球史上首位巨星,他的身價遠非現在的球星可比。
簡單來說,“白打蹴鞠”就像是街舞表演,其中,有許多“SOLO”的成分。參與者可以使用除手之外的身體部位接觸皮球,完成各種高難度控球動作。文縐縐的宋朝人還給“白打蹴鞠”中出現的控球技術取了不少好聽的名字,例如燕歸巢、斜插花、風擺荷、葉底摘桃、玉佛頂珠、雙肩背月、拐子流星等。
宋朝時期,朝廷興辦了全國性的足球組織——齊云社,以及全國范圍的蹴鞠大賽——山岳正賽。齊云社的性質有點像是現在的足球協會,專業性很強。通常,外人會將這個機構稱作齊云社,“行內人”會親切地稱呼齊云社為“圓社”。當時還有這樣一句順口溜:“不入圓社會,到老不風流”。
齊云社最重要的職能就是興辦全國性的蹴鞠大賽,山岳正賽由齊云社興辦的最重要的賽事。這項大賽每年都會舉辦一次,目的就是篩選民間蹴鞠藝人,并對他們的技術水平進行考核和評等。在比賽的過程中,蹴鞠運動員兩兩入場,齊云社的裁判會分別對兩位運動員進行評定。
對于當時的蹴鞠運動員來說,這項賽事關系到他們的前途。在山岳正賽中,蹴鞠運動員會獲得相應的等級,有點像是現在國家運動員的評等。想要參加這項盛事,運動員需事先準備好“香金”,也就是報名費。在山岳正賽中表現出色的運動員會獲得“蹴鞠等級證書”——名旗。一個蹴鞠運動員是否優秀,全看他們是否擁有名旗。
這種制度說明了我國古代足球運動的發展非常完善,直到一千多年后其他國家才出現類似的賽事。
那么,當時的足球是什么樣子的呢?
通過現存的宋朝文物圖片和文獻中我們能發現,當時的“鞠”是由十二片熟牛皮縫制的,而且,采用了內縫的技術,與現在的足球大同小異。鞠的內部填充了動物的尿囊,在充氣后能夠撐起球殼。除了鞠的皮片比現在的足球少之外,宋朝的鞠已與現代足球沒有什么區別了。
要知道,在唐朝時期,鞠的工藝還比較粗糙,唐朝的鞠使用動物的毛發作為填充物,遠沒有充氣的宋鞠輕便。單從鞠的制作工藝來看,宋朝的制鞠工藝達到了頂峰,無朝代能出其右者。宋代的手工業極其發達,所以當時有不少專門制作鞠的工匠,他們都有屬于自己的品牌,形成了行業競爭。
可惜的是,宋朝的蹴鞠發展達到了頂峰,但在后來的朝代里,蹴鞠的地位就急轉直下了,這項運動也面臨著不可遏止的衰落。蒙元入主中原后,對漢人熱愛的蹴鞠項目進行了貶低和打壓,致使這種運動的熱度越來越低。到了明朝,男人基本不會接觸到蹴鞠運動,蹴鞠成了女人討好男人的手段。滿清入關后,蹴鞠逐漸被時人淡忘,中國足球運動的發展亦停步不前了。
作為一名熱愛足球運動的中國人,蹴鞠的消亡著實令筆者惋惜。
參考資料:
【《戰國策》、《史記》、《周禮》、《鞠城銘》、《水滸傳》】
結尾,以上就是足球到底是起源哪里(風靡世界的足球,它的起源地在哪里呢?都說是英國,其實,都不對)的文章整合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互聯網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原文鏈接:http://www.freetextsend.comhttp://www.freetextsend.com/tiyuzhishi/4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