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20世紀初狀況(德國為什么會失敗,對當下中國發展的借鑒意義)

時間:2022-11-15 20:22:49 閱讀:88

原標題:德國20世紀初狀況(德國為什么會失敗,對當下中國發展的借鑒意義)

  德國20世紀初狀況(德國為什么會失敗,對當下中國發展的借鑒意義)

  本文首發“ 灼識新維度 ”,作者羅馬主義授權推送

  這幾年有很多西方學者,喜歡拿中國和1914年前的德國做對比,那他們為什么要這么做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雙方有相似的背景,也都面臨著相同的戰略態勢。

  1913年,德國占世界工業總產值的16%,對外貿易占世界的13%,經濟總量排名世界的第二,德國從1871年統一,到1913年的短短42年間,完成了從農業國到工業國的轉型,成為了世界制造業第一強國。

 ?。〝祿碓矗簼h斯·烏爾里?!ね諣?《德意志帝國 1871-1918 》)

  德國20世紀初狀況(德國為什么會失敗,對當下中國發展的借鑒意義)

  2021年,中國工業總產值5.77萬億美元,居世界第一,比第2名的美國高出了將近1.8萬億美元,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制造業第一強國,經濟總量排名世界第二,經濟比重占全世界的18%以上,對外貿易額占全世界的14.9%,中國從1979年開始改革,到2021年,也是用了42年的時間,完成了從農業國到工業國的轉型。

 ?。ㄒ陨蠑祿碜杂趪医y計局網站和相關財經報道)

  所以對比這兩個數據,你發現雙方是不是驚人的相似?

  不僅僅如此,雙方所面臨的地緣政治,也是驚人的雷同。

  1913年,德國最重要的盟友,就是那個曾經輝煌一時,現在已經日落西山的哈布斯堡王朝的余脈,奧匈帝國。

  德國20世紀初狀況(德國為什么會失敗,對當下中國發展的借鑒意義)

  對于德國來說,奧匈帝國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豬隊友,不僅幫不上什么忙,而且還喜歡到處惹事,深陷于前哈布斯堡王朝的屬地,巴爾干地區的各種民族糾紛。

  就像一個抱著點燃了的火藥桶,硬要來你家做客的朋友。

  2022年,當今世界上,唯一最可能和中國結盟的國家,就是俄羅斯,作為曾經輝煌的蘇聯帝國的遺老遺少,普京懷揣著重振俄羅斯的夢想,天天和那些從前蘇聯分裂出去的加盟國之間,糾纏在過去的恩怨情仇里。

  1913年,德國的西邊面臨著世仇法國,隔海和英國對峙,又因為奧匈帝國和沙俄爭奪巴爾干,被豬隊友拉下了水,和俄國反目成仇。

  德國20世紀初狀況(德國為什么會失敗,對當下中國發展的借鑒意義)

  隔著阿爾卑斯山,還有一個躍躍欲試的意大利,也因為和奧匈帝國之間的矛盾,導致它站到了德國的對面,雖然它只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弱雞,但同樣能搞得人心煩不已。

  2022年,中國的東邊有世仇日本,還要最后一塊沒有收復的土地臺灣,美國隔著大洋要打壓中國。

  因為俄烏戰爭的爆發,引發了歇斯底里情緒的歐洲,也對中國日益的不友好。

  更別提,隔著喜馬拉雅山脈,那個跳大繩的印度,在那里惹是生非。

  德國20世紀初狀況(德國為什么會失敗,對當下中國發展的借鑒意義)

  所以西方的學者喜歡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德國,來分析今日的中國,確實還是有點道理的。

  因此探討德國為什么會失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對今天的中國,確實有相當重要的借鑒意義。

  那么德國為什么會失敗呢?那我們接下來就要研究一下,一戰前,德國的軍事實力究竟如何?

  說起德國,給我們的第一印象就是軍國主義,但是客觀地來講,從19世紀中期到19世紀后半葉,德國僅僅是在1864年到1870年之間,打了三場戰爭,其他時間都處于絕對和平的時期。

  普丹戰爭打了不到一個月,普奧戰爭打了7個星期,普法戰爭只用了一個半月,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就在色當宣告投降,德國的對外戰爭,前后加起來連半年都沒有。

  德國20世紀初狀況(德國為什么會失敗,對當下中國發展的借鑒意義)

  拿破侖三世

  相反,英國在同一時期,那才叫真正的窮兵黷武,從克里米亞戰爭開始,英國先后參與了鎮壓印度人民的起義,攻打中國的第2次鴉片戰爭,南非的祖魯戰爭,蘇丹的馬赫迪戰爭,還有南非的兩次布爾戰爭,一天也沒有閑著。

  德國20世紀初狀況(德國為什么會失敗,對當下中國發展的借鑒意義)

  這些戰爭都耗日時長,而且極其的血腥,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電影《四根羽毛》,《祖魯黎明》,《祖魯》,《喀土穆》,《馴馬人莫蘭特》,《章西女王》,《火燒圓明園》,幾乎全是上乘之作。

  特別推薦你看一下《喀土穆》和《火燒圓明園》,前者講了李鴻章的洋槍隊頭領,后來被清朝封為副將的英國人戈登,在參加完中國的內戰之后,又跑到蘇丹去困守孤城的故事。

  看完了這個電影,你就能理解,為什么李鴻章在蘇州殺降之后,戈登會惱羞成怒,拿著手槍要去找李鴻章拼命,最終離開中國的原因了。

  至于劉曉慶演的《火燒圓明園》里,有一段僧格林沁率領蒙古騎兵,在八里橋沖擊英法聯軍的場面,完全沒用特效,全是真人扮演,雖然現在看起來,場面不算宏大,但其實更接近真實,比現在的清宮劇嚴謹得多,看完讓人唏噓不已。

  扯遠了,我說的意思,就像美國才是今天幾乎所有戰爭的發動者,可是它卻大言不慚地指責,已經40年沒有打過仗的中國,是對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脅一樣,在19世紀后半期,真正的戰爭販子是英國人,而不是德國人。

  德國人自從1871年統一以后,其實進入了長達40年的國內建設階段,直到第1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前,再也沒有打過仗。

  那么一戰前的德國,為什么還是給我們留下了,非常能打的印象呢?

  這是因為德意志的三場統一戰爭,特別是普法戰爭,普魯士表現出色。

  那么普魯士到底強在哪里呢?

  是普魯士獨特的訓練體制?是德國人的武器更先進?還是德國人的戰斗意志更堅強?

  其實在當時的歐洲,這些大家都是半斤八兩,并沒有跨代之差。

  比如普法戰爭中,德國人用的是德萊賽后膛針刺步槍,性能上還不如法國人用的夏斯波后膛步槍,前者由于雷汞在彈藥中間,所以瞎火率遠遠高于雷汞在彈藥后部的夏斯波步槍。

  德國20世紀初狀況(德國為什么會失敗,對當下中國發展的借鑒意義)

  真正讓德國人強大的,是德國人對鐵路和電報的運用,這是普魯士總參謀長毛奇的創舉,他打的是一場,叫做列車時刻表的戰爭,通過最大程度地挖掘鐵路的運輸能力,利用電報來傳達信息,從而快速地調動軍隊。

  德國是歐洲大陸上,第一個修建鐵路的國家,早在1835年,從紐倫堡到富爾特的第1條鐵路就通車了,到1860年,普丹戰爭爆發之前,德國的鐵路長度就達到了11,000公里,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前,已經建成了18,000公里,1900年更是達到了51,000公里,穩居歐洲第一。

 ?。ㄙY料來源:天津師范大學,孫繼靜,《現代化視閥下的19世紀德國鐵路建設》。)

  中國到2022年,鐵路的總長度是14.6萬公里,為目前世界第二,但是考慮到一戰時德國的面積只有54萬平方公里,中國是德國面積的17倍,即使到今天,中國的鐵路里程也只有德國在1900年的三倍,所以你可以想象,當時德國鐵路的密集程度,遠遠超過了今天的中國。

  開戰的第一周,德國人通過鐵路,就把47萬軍隊,1500多門大炮,還有充足的彈藥,運送到了戰場,而法國人磨蹭了兩個星期,只動員了22萬軍隊,不到400門火炮,匆匆忙忙地趕到了邊境,而且因為計劃得不好,彈藥和給養也不足,這才是他們隨后失敗的關鍵。

  德國20世紀初狀況(德國為什么會失敗,對當下中國發展的借鑒意義)

  事實上,德國人在之后的戰爭中,依靠的還是這個優勢,為什么在第1次世界大戰前,開戰的最后時刻,英國曾經警告德國,如果不進攻比利時的話,英國可以保持中立。

  但當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問他的總參謀長小毛奇,能不能改變方案,不要先進攻比利時時,卻被小毛奇斬釘截鐵地拒絕了呢?

  因為德國最重要的先發優勢,就是通過鐵路快速地運輸士兵,形成局部的數量優勢,打速決戰。

  德國20世紀初狀況(德國為什么會失敗,對當下中國發展的借鑒意義)

  前任總參謀長施里芬在制定這個計劃的時候,是被列車時刻表給限死了的。

  人員、火炮、給養在什么時候上車?運到什么地方?需要多少的火車頭和多少的車皮?在什么時間開車?

  這些全都要經過長期的計劃,無數次的實驗和磨合才能夠成型的,所以小毛奇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內進行調整,只能比個牙齒白。

  (四川話,遇到沒法解決的問題的時候,只能傻笑一下,讓你看看他可憎的白牙齒。)

  所以德國人無論是他的三次統一戰爭,還是在第1次世界大戰的初期,本質上打的都是一場基建戰爭,靠的全都是德國發達的鐵路網,形成局部的數量優勢,速戰速決。

  所以你發現了沒有,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德國雖然對法國擁有一定的軍事優勢,但最多就是今天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的差距,并沒有形成跨代的優勢。

  只要它不能夠用自己的絕招,打一場速決戰,那對手一旦有了外援,雙方就會打成持久戰,這也就是后來的事實。

  事實上這還不是德國最大的問題,那么德國最大的問題在哪里呢?

  德國的地理位置,才是德國最大的軟肋。

  進入19世紀以后,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從根本上來講,取決于它的科技水平和工業能力,如果在科技水平沒有形成代差的情況下,那么誰的制造能力更強,誰就更有可能贏得戰爭。

  德國雖然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制造能力,但問題是,制造業是需要原材料的,而原材料分散在世界各地,就必須要通過海運。

  而要維持國際貿易,就必須要有強大的海軍。

  但德國的地理位置非常的憋屈,主要港口都在北海和波羅地海上,正好被英國人死死地封住,因此德國的商船要前往世界各地,都要從英國人的家門口過。

  德國20世紀初狀況(德國為什么會失敗,對當下中國發展的借鑒意義)

  所以雖然德國的對外貿易總量,占世界的13%,遠遠超過了英國的4%和法國的6%,但德國對外貿易的命脈,實際上是被英國捏在手里的。

  而且問題還不僅僅如此,在一戰前,除了歐洲和北美,以及南美的少數國家以外,幾乎所有的第三世界國家,都是英國和法國的殖民地,因此世界市場也是掌控在英國人的手里的,英國和法國只要愿意,隨時都可以把德國趕出這些市場。

  因此德國之所以能在1913年,變成世界老二,實際上是享受了40年的和平紅利,只要和英國翻臉,英國人隨時可以奪走這一切。

  那么面對這個嚴酷的現實,德國人有沒有認識呢?

  當然有,隨著德國工業的發展,德國對海外市場的需求越來越大,到了1888年,威廉二世上臺之后,建立一支強大的遠洋海軍,爭奪海外的殖民地,就變成了德國的國策。

  1897年,德國海軍之父提皮爾茨上臺之后,開始了轟轟烈烈的造艦計劃,憑借著德國強大的工業能力,德國很快就建成了一支,世界第二的海軍。

  德國20世紀初狀況(德國為什么會失敗,對當下中國發展的借鑒意義)

  提皮爾茨號

  但這只海軍,能幫助德國解決受制于人的命運嗎?

  不能!為什么呢?

  首先德國和英國不同,他有陸地上的敵人,所以它的軍事資源要一分為二,要同時壓到法國和英國是做不到的。

  其次,即使是假以時日,他能在艦隊的規模上追上英國,但英國擁有眾多的海外基地,控制了全世界所有重要的海上通道,而一支遠洋海軍離不開這些基地的支持,因此即便是德國和英國的艦隊規模相當,英國依然擁有壓倒的實力。

  這正是馬漢在海權論里,反復強調的一點,而也是大家常常忽略的一點。

  所以,在沒有發生技術革命,或者英國發生了嚴重的衰退的前提之下,正常的競爭,不論德國怎么努力,德國也沒法在海上超過英國。

  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在陸上沒有形成跨代優勢,讓他沒有辦法速戰速決,在海上遠遠不敵英國,導致他的戰爭潛力不如對方。

  所以德國為什么會失敗?

  因為德國根本沒有他看起來的那么強大,它的軍事實力遠遠低于對方,這才是關鍵。

  簡單的說就是卡脖子

  德意志第二帝國興衰的歷史經驗,對今天的中國,確實有很強的啟迪意義。

  這就像常常有朋友和我爭論,在中國擁有了遠程反艦彈道導彈,還有三艘航空母艦,先進的055大驅之后,我們是不是有100%的把握,擊敗來犯的美國航母艦隊?

  但提出這樣的問題,本身就是對海權論的無知。

  如果中美之間真的爆發全面戰爭的話,美國有必要派艦隊來中國沿海和中國的海軍決戰嗎?

  這實際上是一個認知誤區,中國的地理位置,在如今這個全球貿易的時代,也相當的糟糕,被由日本,臺灣和菲律賓組成的第一島鏈,死死封住。

  美中之間一旦爆發沖突,美國的劇本可能壓根不需要和中國進行艦隊決戰,只要禁止中國的船只和前往中國的船只,進出第一島鏈,通過馬六甲海峽,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就可以讓中國的對外貿易受損,中國得不到原料也賣不出去產品,那么經濟自然受到影響。

  所以臺灣問題在這個問題面前顯然是一個小問題

  因為要想確保海外貿易的暢通,就必須要擁有大量的海外基地,控制關鍵的海運要道。

  可是我們除了在吉布提那個象征性的海外基地以外,在這方面完全是空白,就連最近的馬六甲海峽,我們也無力去爭奪。

  即便是我們再造10條航空母艦,也沒辦法改變這個困局,因為沿途根本就沒有基地補給和掩護。

  這就像當年的德國一樣,他們的公海艦隊雖然規模龐大,但最遠也只能在英國北?;顒?,根本就不能遠洋出擊。

  雖然在日德蘭海戰中,他們表現得并不比英國的海軍差,可是最后還是然并卵,起不到一個海軍該起的作用。

  花重金打造的世界上最先進的戰列艦,到了最后,還不如潛艇有用。

  因此中國要想超越美國,改變這個被美國掌控的命運,就必須進行全面的軍事改革,發展跨代武器,只有換個賽道,才有可能彎道超車。

  跟在美國人后面造航母,造神盾艦,本質上就和當年的德國人一樣,想通過和英國人展開造戰列艦競賽,通過質量和數量壓到英國人一樣,不切實際。

  沒有形成代差的武器,肯定是互有傷亡的,德國人在一戰中的戰列艦,確實比英國人的戰列艦防護性能更好,戰斗力更強,但最多也只是影響一下傷亡比例,扭轉不了對方強大的先發優勢。

  因此,在沒有發展出真正壓倒美國的軍事實力之前,中國還是應該向俾斯麥掌權時期的德國學習,要低調,要圓滑,要盡可能地通過外交手段,推遲戰爭的爆發。

  絕不能像威廉二世時期那樣,盲目的自大,動不動就喊出:“要陽光下的地位?!闭J為:“在遙遠世界的其他地方,沒有德國和德國皇帝的參與,是不能夠做出任何重大的決定的。”

  德國在還沒有資格當戰狼的時候,就擺出了戰狼的架勢(大家把這句話默念下),輕易地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戰,主動地和英國為敵,歸根到底,還是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這才是德國失敗的根本原因。

  歷史是一面鏡子,不懂得借鑒,就不可能獲得真正的成功。

  接下來我們要討論一下,擁有天時地利人和的英國,為什么也衰落了呢?

  欲知后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結尾,以上就是德國20世紀初狀況(德國為什么會失敗,對當下中國發展的借鑒意義)的文章整合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互聯網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原文鏈接:http://www.freetextsend.comhttp://www.freetextsend.com/tiyuzhishi/4001.html

標簽:德國 世紀

Copyright ? 2021-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編號:閩ICP備2023009674號 網站地圖 聯系:dhh0407@outlook.com

www.成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