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市”是個悠遠又浪漫的詞。多數書迷起個大早,只為了能淘換出幾本喜好的老書,貓著腰翻著一堆又一堆舊書都不嫌累,那種味作別提多興奮了。
在天津,舊書市也有過相當繁盛的時期,從大經路(今中山路)、小海地、八里臺到二宮;從文廟、三宮、沈陽道古玩市場、鼓樓南街到古文明街,承載了幾多老書迷的影象。
今天就來說說以前華北地區最大的舊書市——第三工人文明宮(原李純祠堂故址)。
泉源@做點事長江
“小故宮”的宿世今生
南開區白堤路82號,有一處天津范圍最大的古修建群,占地兩萬多平方米,這就是“李純祠堂”。
天天過往的行人約莫不會想到,這一“祠堂”的“前身”竟是一座王府,它是當年由北京清莊王府原樣不動“移居”天津的,利用者就是當年赫赫出名的李純。
李純生于1874年,字秀山,是天津河東水梯子大街東興里人,祖父和父親都是以賣魚為生。李純17歲考入天津武備學堂,20歲時分承繼新軍教練。后幾經征戰,1913年,時年39歲的李純署理江西督軍兼民政長,部下兵力有三個混成旅、三個省防團。
事先祠堂的修建故址在北京,是明朝閹人劉謹的府邸,至清朝則成為莊親王府。
1913年李純購得此宅,歷時1年把修建物全部拆卸,由北京運至天津,1914年開頭重新組裝,耗資數十萬銀元,至1924年建成一所奢華宅邸,后改為家祠。
該修建群由花圃和三進院落構成,坐北朝南。面臨正門為照壁,正門前為一對石獅,進門后為玉石牌坊和“華表”,一道院前為玉帶河,河上為玉帶橋,石雕精密,嚴肅端莊。由于修建布局仿效故宮布局,故有天津“小故宮”之稱。
泉源@名字反復的太多
李純本人熱心于接濟教導遺址。他先后在天津河北三馬路、河東關帝廟等地興辦過三所小學,都以他的字“秀山”定名。
1921年4月6日,南開大學收到李純遺言捐予南開大學基金,民國元年公債券218萬8千元又現洋48元,總計約合50萬零6銀元。
南開大學秀山堂@復古WL
1924年完工的學校行政辦公和文商科教學樓便是以李純所捐基金建立而成,為銘刻他對南開的大方捐輸,大樓被定名為“秀山堂”,并鑄李秀山銅像,以茲懷念。1937年南開大學履歷日軍轟炸,干系修建被不同水平的損毀。
南開校園內李純雕像@復古WL
20世紀50年代初,李純祠堂故址成為棉紡六廠職工宿舍。1958年,當局填平了護祠河,建起千人大劇院,更名為南開人民文明宮,俗稱“三宮”,郭沫若提寫宮名,又在后院修造了一座中式仿古劇場。梅蘭芳、馬連良、張君秋、裘盛戎、馬三立、駱玉笙等都曾在此登臺。
1982年,“李純祠堂”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從當時分開頭每年炎天,南開文明宮都要搞消夏晚會,盛極一時。
1991年,文明宮的一道院改成家具大觀園,進駐了近百家家具商。
1997年,這里又變成了事先天津最大的露天臺球廳,五六十張臺球桌擺滿大殿前。
泉源@吉利滿族
“三宮”書市,書迷圣地
從2000年開頭,三宮書市徐徐提高成華北地區最大的舊書市。
這里可以淘到與書有關的統統,包含線裝古籍、碑帖、拓片、名士字畫、信札、舊照片、票證、郵票及各種中外文圖書、期刊、報紙、連環畫。
2005年的三宮舊書市@人文氣味69
都說三宮書市出故事。每當開市時,總有一些小道消息不翼而飛:某某名士的珍品字畫現身了,某某各位的小說手稿被低價售出了,某某名家的大批署名本被北京人買走了等等。
這些聽說給這里蒙上一層奧秘顏色,使其著名度比肩北京潘故鄉舊書市場。
數百個攤位占滿了兩座大院,舊書刊、老雜志、連環畫包羅萬象,買家、游客熙來攘往。在舊書市有一條紀律,通常生臉的小販,會有“新品”上市,并且價格相對便宜,很多“撿漏”的故事差不多都產生在這些攤主身上。
當年的三宮書市是津城一大盛景
當年最繁盛的時分,這里平常有60多個書攤,周末有200多個書攤。不管是孩子喜好的漫畫書,照舊大人喜好的收藏古籍,都能在這里覓到蹤跡,也難怪當年不少北京致使河北的書友,都市特意跑到這里來淘書。
關于不少舊書保藏者來說,逛書市以前成了他們生存中必不成少的一局部,于是“三宮”也就成了老書迷們的會萃圣地。在保藏者羅文華看來,在天津逛舊書市,除了能取得“得來全不費光陰”的興奮,還能感遭到一種濃厚而溫馨的人情味。
“由于舊書而結緣的三兩好友總能在書市上相遇,聊聊邇來淘到的好書,交換一番,勞績頗多?!?/strong>
除了尋覓汗青材料,另有的書友能在“三宮”舊書市上滿意本人的昔日情懷,補償童年的遺憾,找回兒時的影象。那些看似無人問津的故紙堆,不僅收藏著老一代人多數的追念,還在塵土下隱蔽著數不清的寶貴材料。
以前的“三宮”書市不僅體現著天津都市文明的變遷,也豐厚了老天津人的精力文明生存。
日漸荒涼,景色不再
隨著時間流逝,祠堂內里的瓦件缺失、椽飛槽朽,彩畫剝落,墻面開裂,門窗隔扇變形,石件風化。
昔日沒落的磚石
2007年,李純祠堂被當局列入保護維修單位,為避免失火產生,以前克制書攤售書,厥后舊書商們相繼遷走。2008年底,這處古修建群開頭修葺,直到2010年完工。
準備修葺的牌坊
從前作為一個開放的院落,李純祠堂是周邊人們茶余飯后最喜好去的場合,即使沒了書市,沒了牌市,人們也喜幸而院落中享用憂傷的安定。
泉源@七月的照片和故事
整修后的“李純祠堂”更名換姓成了“莊王府”汗青遺址景區,一張小小的門票,令人望而卻步。祠堂真的成了清凈無人的“祠堂”。工人文明宮也不再是工人生存之余的好去向。
莊王府-樂善妙覺院@Cc奈兒
直到2015年,李純祠堂從"莊王府"又墮入了"僧人廟"的風云之中。昔日祠堂被一位禪師租下去改成了寺廟,厥后禪師被猜疑真實性又被請退。
于是“三宮”再次成為無人問津的院落……由盛而衰,讓人不得不嘆息汗青激流的無情。
泉源@天津一興奮不倒翁
李純祠堂、南開文明宮、莊王府——這座大院使用過不同的名字,見證了不同年代的汗青。如今,上個世紀50年代留在墻上的標語保存了下去,成為天津憂傷一見的年代標記。
光陰如水,“舊書市”作為一座都市的文明征象之一,終歸掙脫不了掃除的運氣,而“三宮”履歷光陰的洗濯,仍舊以寧靜的沉默,面臨本人的宿世今生。
關于“三宮”,您有想說的故事嗎?
接待批評區分享給我們~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互聯網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原文鏈接:http://www.freetextsend.comhttp://www.freetextsend.com/tiyuzhishi/37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