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的鄉村多數盛行著排球活動,像我們那邊,也就是海南省屯昌縣一個平凡的州里,幾乎每個男人都是會打排球的。傍晚時分安步于鄉下,你總會看到一群皮膚黝黑的鄉村伯爹和后生哥們在玩球,他們的球技雖不算精深,但你看他們并不標準的打球姿勢,聽他們笑罵的海南話,也挺有一番興趣。這是真正的盛行于鄉野間的排球。
軍坡節是我們這里最浩大的節日,除了殺雞斬鴨招徠親朋和抬公游街穿仗,還得掀開幾局排球比賽。那天,鎮上排球場拉起橫幅,增加喜慶的氣氛。午飯后,球場里扶老攜幼,摩肩接踵連一根針都插不進入。有人來遲擠不到前方去的,便上樹爬屋,恐怕錯過這一場繁華。在球場中央,球手們沒有穿一致的球服,有的乃至光膀子;腳上有的穿球鞋,有的穿拖鞋,不怕地板燙的便索性赤著腳。他們以村為單位,九人一隊,打的是三局兩勝賽制,每場打21個球,獲冠者有一定的獎金。在比賽中,球手們聲大如雷,互相照應,最常聽到的是:攔他死個;傳么球好一點咯,讓我扣到他們腳趾上;莫放水,打到他們回家蓋被......教學員在場邊戴頂草帽,提著個麥克風,大概是過于興奮,手上青筋暴起,整張臉都是紅撲撲的。每一個球打完都市聽到他如此的教學:好球!下市么二攔網得分;咿呀,一隊么黑發球失誤;哎呀,力大個,農場么狗扣球出線......幽默的教學帶著當地方言的幽默,搶走球手的不少風頭。場邊觀眾天然也不閑著,除了拍手喝彩,就是充任副業批評,像某個球員用墊球的手勢去接球時不慎跌倒,就會被說成端一碗飯去拜公。另有一些閑不下去的,到處找人下注。固然,百姓人家沒人去開賭球場,這只是圖個繁華,賭注屢屢是一瓶飲料或一碗粉湯,你要看得準你就賭,買定不離手。
軍坡排球賽會打到太陽落山,比賽完畢時,無論勝負,各隊球手都是笑意盈盈的。所謂場上對手,場下伙伴,彼時還在球場上相殺得日月無光,如今又互邀著明早到粉湯店吃粉了。
但是在很早的時分,全鎮都沒有一個可用來比賽的像樣的球場。像我們村,我家屋后一塊空曠的草地上,人們釘上兩根木樁,拉起球網,再用鋤頭鋤出出界線,這才委曲搭成一個球場。天天傍晚,伯爹們干工歸來回頭后,就和幾個大一點的后生分開這里綁班(分好才能相當的兩支步隊),然后就光著膀子,赤著腳,把白色的皮球擊來擊去。但是打著打著就有人踩到大便,由于鄉村廁所尚未普及,以是在這偏僻的場合踩到這東西也只能怪你運氣不佳。伯爹和后生們的球技相當了得,各懷有特技,有擅于發球的,有擅于接球的,有擅于傳球的,有擅于扣球的,也有擅于攔網的。好比力氣大的躍富伯爹,為使對手不容易接到球,總是把球墊得高高的,像是能把天上的飛機打下去一樣。不外也有一次弄巧成拙,他墊起來的球卡在旁邊一棵樹的樹枝上,拿竹竿捅了半天賦弄下去。他們大汗淋漓打完一場比賽定出勝負,贏球的人手指沾上炭灰,為輸的人“畫臉”,有畫胡子的,有畫虎頭(在額頭上畫“王”字)的,贏一場畫幾多撇,是在賽前定下的端正。如此,在幾場球打完后,誰的球技更勝一籌,從臉上干凈與否就能看得出來了。
四叔家的昌哥是我們后生里的排球妙手,固然長得不高,但是基本功踏實,球穩好,能跑能跳,曾到場比賽獲獎。四叔把他的獎金拿出來買了幾斤肉,煮熟后切好,分給全村一戶一碗,以示慶祝。固然,昌哥的兄弟興哥球技也是不賴的,長得比力高,擅于扣球和攔網。當時,他們兄弟倆去挑完水后,總是把扁擔架在兩棵菠蘿樹上充任球網,用腳在地上畫線,就開頭打起球來。他們并不“畫臉”,只是定好誰輸誰就多干些農活,如放牛,上山撿柴什么的。
我是上了學才開頭摸球的,事先年歲小,大人怕把我踩傷就不讓我上場。我就去找堅固一點的墻壁練球,把球往前擊去,砸中墻壁再返歸來回頭。下了課之后,可以不去掏鳥窩,可以不去摸泥鰍,但這球是一定要練的,偶爾練到入夜,會被母親拿根棍子逼回家用飯。略微大一點后,我可以上場打球了,個子小當不了主攻手,但當個后衛發發球也是可以的。當時分,真是打球上癮的。偶爾大中午太陽烤著大地,天氣熱得可以孵小雞,也要約上三五小球手,脫掉上衣赤著腳,為著那一個球“不知存亡”。為此,腳上長幾多水泡臨時不提,就這膚色,不知情的還以為哪個非洲小兄弟移民過去了呢。
厥后,我因念書去了縣城,再厥后去了三亞,很少再摸過排球了。這種鄉野排球也徐徐展現出掃除的態勢,如今鎮上很多排球場的球網被卸了下去,只剩那兩根鐵桿孤零零的立在那邊。事先很多后生也和我一樣出走故鄉,而那些伯爹多數腿腳生銹,乃至一些以前故去了,好比那位力氣大的躍富伯爹。有一回我同四叔喝酒,他細數呆在村里的人數,竟不敷二十人,與從前繁華的情形比擬真是不堪唏噓。
但就在我以為我們的排球將就此埋沒的時分,客歲春節在鎮上的小學校園里,忽然望見一群比我更為年輕的十二三歲的小后生跑跑跳跳在玩著排球,事先剎時就有一種欣喜之感浮上心頭。大概,我們的排球并沒有沉溺;大概,只是應了那句話罷了——盛宴之后另有盛宴,只不外換了一撥相貌。
作者簡介:鄭作偉,90后,海南省屯昌人,曾有散文詩歌作品公布于《海南日報》、《海南農墾報》、《三亞文藝》、《瓊山文藝》。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互聯網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原文鏈接:http://www.freetextsend.comhttp://www.freetextsend.com/tiyuzhishi/36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