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8月以來,市場風格模糊,8-9月指數調整初期,防御類價值股最強,10月指數底部企穩初期,成長風格(醫藥、計算機)最先反彈,11-12月金融地產消費類板塊最強,1月下旬至今風格重回成長(計算機、電子、通信)。歷史上,大小盤和成長價值比價均窄幅波動,主要出現在慢熊或牛市初期。2011年全年、2012年3-11月,風格均衡,這兩次均是熊市中,而且是陰跌式的慢熊中。2016年Q1-Q2、2018年Q4-2019年Q1,和現在有些類似,都是熊市剛結束,牛市初期。這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在熊市和牛市初期,上市公司的盈利數據都是偏弱的,沒有盈利推動的情況下,投資者很難給一個板塊持續較高的樂觀判斷,所以風格波動較小。從2019年的案例能夠看到,一旦開始驗證季報(2019年Q2),板塊分化可能就會開始出現。
?。?)最近半年每個月領漲風格都不一樣。2019-2021市場風格整體偏向成長,風格明顯,領漲的半導體新能源相比市場的超額收益持續不斷擴大,布局對了風格,大概率能跑贏指數。2022年1-7月,由于指數波動劇烈,成長的超額收益劇烈波動,1-4月劇烈回撤,5-7月快速反彈,雖然沒有形成年度風格,但季度內的風格還是較為清晰。但從去年8月以來,市場風格模糊,8-9月指數調整初期,防御類價值股最強,10月指數底部企穩初期,成長風格(醫藥、計算機)最先反彈,11-12月金融地產消費類板塊最強,1月下旬至今風格重回成長(計算機、電子、通信)。高市盈率/低市盈率的比價指數維持窄幅區間震蕩。
?。?)在陰跌的熊市中或牛市的初期,容易出現風格模糊。同期的大小盤風格也模糊,如果觀察歷史數據,能夠發現,這種大小盤和成長價值比價均窄幅波動的情況,主要出現在慢熊或牛市初期。2011年全年、2012年3-11月,風格均衡,這兩次均是熊市中,而且是陰跌式的慢熊中。2016年Q1-Q2、2018年Q4-2019年Q1,和現在有些類似,都是熊市剛結束,牛市初期。
我們認為,這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在熊市和牛市初期,上市公司的盈利數據都是偏弱的,板塊和風格的差異度主要靠估值變化推動,沒有盈利推動的情況下,投資者很難給一個板塊持續較高的樂觀判斷。所以風格波動較小,市場表現為牛市初期的各板塊輪漲,熊市中的各板塊輪跌。
?。?)2019年牛市初期的風格變化。最近的一次牛市初期是2019年初,從更細的風格來看,2019年1月金融、消費領漲,2月成長股領漲,3月中-4月中消費周期偏強,最終從全程漲幅來看,成長>消費>金融>周期>穩定,但其實各類風格差異度不是很大。風格的差異度,從2019年Q2,才開始逐漸顯現出來,2019年Q2-Q4,最強的風格一直是消費和成長,和其他板塊的差距逐漸擴大。
從一級行業,也能觀察到類似的情況,2019年1-4月,漲幅靠前的六大板塊依次是農林牧漁、計算機、建材、非銀、基礎化工、食品飲料,幾乎每個風格都有1-2個板塊在漲幅榜前列。
(4)策略觀點:V型反轉后,熊轉牛的第一波上漲有望持續到Q1末期。熊市結束已經成為共識,熊市結束初期整體抬升估值,Q2驗證利潤,也正在成為共識。但是由于去年11月以來,指數上漲已經有一個季度了,投資者對部分板塊有些恐高,悲觀的投資者擔心能否復蘇、何時復蘇?樂觀投資者對強復蘇弱復蘇也有很大分歧。我們認為,2023年的重點是未來1年內是否會出現復蘇,只要有可能復蘇,牛市起點的概率是很高的,何時復蘇和復蘇力度可能只會影響上漲的速度。最新的信貸社融數據,高于市場一致預期,雖然結構上依然有瑕疵,但還是強化了信用擴張和經濟可能會復蘇的大邏輯。考慮到私募倉位和個人投資者情緒還有回升的空間,我們認為,熊轉牛第一波上漲大概率還未結束,大概率還能持續到Q1末期,未來如果出現以下三點,我們才會重點提示風險:(1)美國經濟開始有加速衰退的風險;(2)3月后,國內政策方向發生超預期的收緊變化;(3)國內私募倉位回到較高水平。
行業配置建議:熊轉牛第一波,價值股超跌修復最強,但2月可能會呈現為普漲。當下處在熊市見底后的第一波上漲,在當下階段,幾乎大部分板塊都沒有高頻的景氣度改善,所以估值和邏輯是最重要的,歷史上在此階段,漲幅較大的板塊大多為熊市中超跌或過去2-3年整體存在感較低的板塊。但需要重視的是,這個階段各板塊的差異度不會大,由于部分板塊(成長、周期等)過去一個季度存在滯漲,2月大概率會有很多板塊開啟補漲,所以2月的風格可能是普漲。
(1)成長中建議關注新賽道。成長的風格最近1年逐漸走弱,在此背景下,可以關注過去2-3年表現相對較弱的成長,比如計算機、港股互聯網、機械設備等。這些板塊過去幾年受宏觀需求和監管政策影響,成長性被壓制,市場風格轉變階段會受益于投資者的低持倉。(2)金融地產可以超配到2023年年中。銀行地產的超額收益大多出現在經濟下降后期到經濟回升早期,在經濟確定改善之前,反而更容易產生超額收益,2022-2023年上半年均處在這一階段。隨著指數反轉進入中期,可以關注彈性較大的非銀。(3)消費中,疫情和地產政策驅動的修復是年度邏輯,不只是短期博弈性邏輯。去年以來,受疫情和房地產景氣度下降影響,消費整體調整較多,整體風險釋放較為充分。年度關注疫后產能格局優化的酒店、航空。指數反轉初期,可以關注地產鏈中的家電、輕工等。這一次的消費股上漲,經濟Beta的邏輯比產業Alpha的邏輯更強,建議更早參與,如果等到消費數據改善后再參與,可能會面臨2021年年初的估值天花板的限制。(4)周期中,地產鏈邊際變化大,季度內反而可能更強。受益于可能存在的年底穩增長,可以關注之前跌幅較大的建材、機械和有色等周期股。
上周市場變化
上周A股主要指數全部下跌,其中上證綜指(-0.08)跌幅最小。申萬一級行業上周漲跌不一,通信(2.56%)、傳媒(2.50%)、公用事業(2.02%)漲幅居前,非銀金融(-1.19%)、煤炭(-1.69%)、有色金屬(-2.80%)領跌。概念股中,打板指數(10.96%)、生物識別指數(8.09%)、3D傳感指數(8.08%)領漲,小金屬指數(-2.59%)領跌。
本文源自券商研報精選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互聯網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原文鏈接:http://www.freetextsend.comhttp://www.freetextsend.com/tiyuzhishi/21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