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編輯同志:
近日媒體報道稱,美國經濟在美聯儲強勢收緊貨幣政策的情況下存在“硬著陸”的風險。請問經濟“硬著陸”和“軟著陸”該如何界定?
安徽讀者 朱小庭
“硬著陸”和“軟著陸”的概念來源于航空航天領域。如今,這一概念也被廣泛應用于經濟領域。一個經濟“過熱”的經濟體猶如到了高點的航天器,通常伴隨著較為嚴重的通貨膨脹、金融泡沫、社會總體負債過高等現象,為不引發社會動蕩,政府一般會采用緊縮性政策給經濟降溫,令各項指標回歸到合理區間,這就可以形象地稱為經濟“著陸”。因此,若一國的緊縮政策導致通貨緊縮、失業大幅增加、經濟下滑嚴重,這就可以稱之為“硬著陸”。反之,一國緊縮政策若令經濟回歸合理區間且沒有引發嚴重的“后遺癥”則被稱之為“軟著陸”。
近期,飆升的通脹倒逼美聯儲開啟加息周期。回顧歷史,自1965年以來,美聯儲共經歷了11次加息周期。其中,美聯儲在3次加息周期中降低了通脹水平,沒有引發經濟衰退,其余均引發不同程度的經濟衰退,例如2008年的金融危機。
現在,圍繞經濟“硬著陸”和“軟著陸”的討論,體現出人們對于全球經濟下行趨勢會不會演變成一種嚴重且具有蔓延性的經濟衰退的擔憂。如果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但沒有很多超預期的不確定性因素出現,那么這種短期的經濟下行和衰退是正常的。各國可采取一些經濟刺激措施進行對沖,也就是“軟著陸”。但如果遇到一些超預期因素,超越了一些國家的宏觀調控范疇,那么它對于全球經濟的影響會很大。個別經濟大國的經濟“硬著陸”會給全球經濟運行造成沖擊。(劉典 王鵬杰)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互聯網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原文鏈接:http://www.freetextsend.comhttp://www.freetextsend.com/tiyuzhishi/20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