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模型是由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Albert Ellis和Aaron Beck提出的,ABC分別代表三個英文單詞的首字母:
A-adversity,是我們平常遇到各種各樣不好的事件,可大可小B-belief,是你的想法,你對不好的事情的解釋C-consequence,是后果,包括你的感受和由感受所帶來的各式各樣的行為
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的自動化思維認為,所有的負面情緒和過激行為都是因為我們遇到了不好的事情。
但是,ABC模型不這樣認為。
它清晰地指出:在A(不好的事情)和C(后果)之間還存在一個非常重要的黑匣子,也就是說,C(后果)往往不是由A(不好的事情)直接導致的,而且由B(想法)導致的,B(想法)影響C(后果)。
情緒源于想法,這也是我們在應對焦慮的時候一定要記住的核心。
?、?焦慮拆彈法
如果你遇到了一個讓你非常焦慮的事件,不妨坐下來花15分鐘時間把焦慮的問題像拆彈一樣拆開。
焦慮拆彈法通過重構你的思維,讓你換一個角度思考焦慮點,所以效果顯著。
在實踐中,我們發現最有幫助的做法就是寫下來,而不是坐著想,只有寫下來才能夠幫助我們的思維結構化,幫助我們從事件本身抽離出來。
a.認清問題
首先,寫下焦慮點,即寫下事件的客觀事實。記住,不是自己對這件事的感受。
b.拆彈
拆彈一共涉及到四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我擔心會發生什么?
第二個問題:最糟糕的結果是什么?
第三個問題:如果最壞的結果發生了,對我現階段會有什么影響?
第四個問題:如果最壞的結果發生了,對我未來會有什么影響?
這四個問題對應的就是焦慮的定義——對于未來事情的不可預測、對于未來結果的不可掌控,以及對于自己現在和未來的影響。
特別是最后兩個問題,回答完,你就會發現自己已經把事實和想象分開了。
在遇到挑戰的時候,能夠把事實和想象分開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因為情緒源于想法,遺憾的是很多人會忽略掉這個事實。
在對焦慮的問題進行拆解之后,你會發現事情往往沒有你想象的那么糟糕。
在焦慮的認知行為治療中,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聚焦于導致焦慮、抑郁的消極思維,而在各式各樣的逆境反應中最能讓我們變得無助的反應就是災難化。
災難化是把日常生活中的不利事件想象成重大挫折,再把這些重大挫折無限放大成災難,從而歪曲事實。
這個過程也叫悲觀式的反芻,即你用最悲觀的方式反復咀嚼這些不如意的事情,會產生很多副作用。
首先它會讓我們變得更加沮喪,延長抑郁發作的持續時間,甚至會增加生理、心理上的應激反應,比如說心血管疾病、暴飲暴食、飲食失調的風險,甚至酗酒的風險。
c.反思彈窗
反思彈窗在四層問題拆解完之后自動蹦出,你需要從兩個不同層反思焦慮事件:
第一個層面,反思哪些是你不能控制的但你一直在瞎琢磨,以及哪些是你可以控制但你沒有做到位的。
第二個層面,反思“隱藏瞬間”,去回顧整個焦慮事件發生的過程中,有沒有哪些美好、溫暖、值得日后加強的時刻。它和整件事情相關,但這些美好的時刻往往會被你當時非常強烈的負面情緒所掩蓋。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互聯網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原文鏈接:http://www.freetextsend.comhttp://www.freetextsend.com/tiyuzhishi/20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