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率再低,不代表就沒有存在的必要。
1960年羅馬奧運會,女子100米蝶泳決賽里,美國隊的卡羅琳·伍德就遇到嗆水,差點出事。她也沒完成比賽,最后救生員下水幫她才算擺脫險境。
那時候卡羅琳·伍德相當的年輕,只有14歲而已。盲猜首次參加奧運會,肯定有些緊張+用力過猛(比賽中直到70米她都處于第二的位置),折返時呼吸節奏就出現了問題,連嗆了幾口水,一下子呼吸不上來,就差點兒暈水里了。
當然畢竟是職業選手,卡羅琳·伍德最終還是自己趴到泳道浮標上。救生員也是第一時間趕到。
?多提一嘴,卡羅琳·伍德的游泳能力無須證明,那屆奧運會雖然只有14歲,但進入決賽的成績能排到第四,已經具備沖擊獎牌的能力。日后她還是奧運冠軍+世界紀錄創造者。
?
——對于這次行為算不算得上是“救生”,糾結的意義并不大。運動員出現狀況,救生員第一時間拍馬趕到,那設置救生員顯然就有必要。
同樣的情況,1948年倫敦奧運會,格蕾塔·安德森也出現過身體狀況,不過當時旁邊泳道的兩位運動員直接施展了援手。
我們再看一下奧運會救生員的照片:
除了救生浮標,每個救生員還配有救生哨。顯然,使用這玩意的同樣很低。
?
所有救生員比賽中都時刻不離救生浮標(也有叫救生浮條),有些腳上還會套著腳蹼。一旦有需要,就會馬上下水。
通常一屆奧運會,會有75人左右的救生員(一般男女救生員的比例為4:1)。很多人可能只想到游泳比賽,會不解全世界游泳最厲害的一群人在泳道里怎么可能需要救助——但忽略了其實奧運會室內游泳項目還有跳水、水上芭蕾、水球等。
想象一下水球運動員強大的上肢力量,在水里還是非常容易出現擊中頭部的情況。
救生員會特別在意4類情況(室內救生員和公開水域的救生員又是兩種不同配置、不同職責的身份。這里只說室內泳池救生員):
泳池折返時撞壁,特別是頭部熱身后體溫身高,下水后瞬間溫度驟降導致的肌肉抽筋水球/跳水可能出現的撞擊(很容易溺水和暈厥)突發心臟類疾病
救生員的職責主要是把遭遇狀況的運動員盡快送到岸邊,然后醫護人員接手治療。不過他們很多其實也都具備醫療救助的能力,完全可以做基礎的救治。
——你可能有生之年都不會看到他們下水救人,但確實也沒必要質疑他們的能力。比如開頭提到的這位卡羅琳·伍德,她退役后就擔任過救生員的角色。
職業的救生員在培訓初期都會被灌輸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千萬不要以對方的游泳水平去判斷是否需要幫助。所以這樣的調侃,就真的只是個梗而已↓↓
補充一點。
上面圖中可以看到,正式比賽中,泳池旁的救生員穿著的服裝都是膠質或吸水性很低的材料,確保他們不用脫衣服就可以直接下水。
賽前適應訓練,泳池邊的救生員就沒那么嚴陣以待了(比如下圖這張是08年北京奧運會訓練池的救生員)。訓練時泳池選手很多,也會出現交叉相向,救生員還需要留意防止有碰撞的情況——當然這概率真的極低低低低……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互聯網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原文鏈接:http://www.freetextsend.comhttp://www.freetextsend.com/tiyuzhishi/19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