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會多久在同一國家(從夏蒙尼到北京,冬奧會歷史的貫通與書寫)

時間:2023-03-01 17:58:11 閱讀:51

  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中國人不再只是旁觀者,而是作為這一人類文明盛事的見證者和創造者,書寫冬奧歷史的新篇章。

  而當我們從更大的歷史脈絡和全球視野重新審視冬季奧林匹克時,不難發現它不僅有著改造人自身自然的魅力,更是憑借著其特有的文化價值和人文精神催人奮進,生生不息。

  冬季奧運會之前,諸如滑冰、滑雪運動,在演化為人類競技、休閑的娛樂方式之前的漫長歷史中,早已是人類生產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最終,滑雪、滑冰行為終究還是脫離了狩獵、交通、軍事的功能,蛻變成真正意義上的冰雪體育運動。

  民眾的喜愛和追捧催生了國際奧委會制定推出冬奧會的計劃,隨后在現代奧林匹克之父法國人顧拜旦的倡導下,冬季奧林匹克應運而生。

  冬季運動進入奧林匹克大家庭

  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序章,始于1924年法國夏蒙尼。

  16個國家258名運動員在夏蒙尼小鎮參加了“國際冬季運動周”,進行了滑冰、滑雪、冰球和雪車的比賽。次年,“國際冬季運動周”被追認為第1屆冬奧會,冬季運動正式進入奧林匹克大家庭。

  1928年,第2屆冬奧會在瑞士圣莫里茨舉辦。這屆冬奧會中國雖然沒有派運動員參賽,但派出留學生宋如海作為阿姆斯特丹夏奧會的觀察員,通過他發表在《申報》上的14篇報道,讓中國人最早接觸到了冬奧會,為中國冬奧研究留下了寶貴的資料。

  考慮到奧林匹克在全球的影響力,第3屆冬奧會離開歐洲來到了美國普萊西德湖,在為期10天的比賽中,來自17個國家的252名選手共決出了42枚獎牌。

  奧運會多久在同一國家(從夏蒙尼到北京,冬奧會歷史的貫通與書寫)

  1932年普萊西德湖冬季奧運會,滑冰運動員正在比賽中。圖/IC photo

  但這屆冬奧會也問題重重,有的項目缺乏明確的奧運會比賽規則,奧委會和組織方的物質條件也難以完美地應對天氣變化,比賽取消、成績下降、運動員受傷等情況時有發生。

  第4屆冬奧會于1936年在德國的加爾施-帕滕基興舉行,這是最后一次冬、夏季奧運會同一年在同一個國家舉行。

  奧運會掩蓋了納粹德國覬覦擴張的野心和惡行。以至于國際奧委會在18年后承認,當時在納粹主義十分囂張的德國舉辦奧運會是不適宜的。

  1924年到1936年的四屆冬奧會比賽,無論是舉辦國本身經驗欠缺還是動蕩的國際環境,賽事中存在的問題都顯而易見,冬季奧林匹克的影響力在世界范圍內形成尚需時日。

  戰場上的敵人化為賽場上的對手

  1940年和1944年的奧運會及同年的冬奧會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而無法舉辦,戰后,歐洲各國處于艱難的恢復期,無論在地形、氣候還是經費方面,英國都難以在夏奧會之外繼續承擔冬奧會的籌辦。

  在這樣的背景下,瑞士圣莫里茨把握機會拿下了1948年第5屆冬奧會的舉辦權。

  戰爭沒有影響運動員們的參賽熱情,奧運會更是為二戰后的各國創造了一個擂臺,戰場上的敵人轉化為賽場上的對手,以公平競爭的原則進行身體競技,這大大激發了民眾的愛國主義和重建家園的信心。

  1952年,冬奧會在近三十年后終于回到冬季運動起源地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第6屆冬奧會在挪威首都奧斯陸舉辦可視為一種“回歸”。

  值得注意的是,這屆冬奧會取得的火種不是來自奧林匹亞,而是取自挪威冰雪運動奠基人諾德海姆生前居住過的莫爾蓋達爾村的一所石房中。這一取火方式鮮明地表達著北歐滑雪就是源起于人們在冰天雪地中對基本生存的追求,回歸奧斯陸的意義也就在此。

  1956年意大利科蒂納丹佩佐冬奧會共有821名運動員代表32個國家參賽。

  在持續11天的冬奧會期間舉行了4個大項24個小項的比賽,在近158000名觀眾的見證下頒發了72枚獎牌。盡管是黑白電視信號,這屆冬奧會也成為了第一屆通過電視轉播的冬奧會。

  1960年,第8屆冬奧會再次從歐洲大陸轉至大洋彼岸的美國舉行,斯闊谷也從一個原始的未開發的地方建設成了擁有大量奧運設施的舉辦城市。

  冬奧會再次來到美洲后,美國和加拿大的優勢項目就此更積極地加入世界冰雪運動的發展,冬季奧林匹克運動在世界版圖中的影響進一步擴大。

  走向成熟穩定的12年

  1964年第9屆冬奧會和1976年第12屆冬奧會都在奧地利的因斯布魯克舉辦,如果把這兩屆冬奧會進行對比,會發現后者更像是前者的“鏡像”——無論是舉辦時間、比賽項目還是會徽,都像是復制過來的。

  兩屆因斯布魯克冬奧會時間長度同為12天;參賽運動員人數從1091人略微增長到1123人;參賽國家從36個增加至37個;比賽項目設置的十個分項沒有變化,小項也不過是從34個增長到了37個;更不用說會徽的設計,除了將五環從彩色改為黑白,因河大橋的標志略有改動之外,幾乎是復制的。

  但兩屆因斯布魯克冬奧會之間的12年,無論是項目競賽還是文化內涵都固定下來,其穩定發展促進了冰雪運動融入產業、教育和大眾的生活。

  1968年第10屆冬奧會在法國格勒諾布爾舉辦,在申辦之初,法國希望通過奧運會這一大型活動促進城市發展,改變依靠傳統山區園地式的經濟模式,同時借助這一機會向海外宣傳法國,以此提高法國的聲望。

  但從賽后一系列經濟指標看,格勒諾布爾并沒有因為舉辦奧運會而使經濟效益得到顯著提高。

  1972年,冬奧會終于來到了亞洲,日本也終于圓了40年代因二戰被取消資格的冬奧之夢。第一次在東方舉行的冬奧會非常順利,來自35個國家的1006名選手參加了札幌冬奧會。

  為了成功舉辦本屆冬奧會,日本斥巨資興建了高速公路、地鐵、奧運村、比賽場地等基礎設施。2000年,札幌還在冬奧會舉辦地設立了冬季運動博物館,奧運遺產和奧運精神被全民共享。

  突破固有格局的1980年代

  1980年普萊西德湖冬奧會是中國運動員首次參加的奧運賽事,中國代表團派出28名運動員,參加了3個大項18個小項的比賽,當時的國內冰雪運動競技水平與世界頂尖選手存在著巨大的差距,獲得獎牌毫無可能,甚至沖擊名次都是奢望。

  1984年第14屆冬奧會在南斯拉夫薩拉熱窩舉辦,時任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對南斯拉夫為舉辦本屆冬奧會所作的貢獻予以高度評價。

  然而令人痛心的是,不到10年時間薩拉熱窩遭受戰亂,冬奧會主體育場一度成為埋葬陣亡者的墳場,薩拉熱窩衰敗得無人能記起它曾經的榮耀。

  2019年2月,薩拉熱窩舉行了非常成功的歐洲青年冬季奧林匹克節,讓奧林匹克再次撫慰這座城市的傷口,為新的發展注入力量。

  1980年代的最后一屆冬奧會來到了加拿大卡爾加里,此時冷戰逐漸從對立走向消解,不僅使國際格局發生改變,也使奧林匹克的固有格局開始分解。人們對于國家、集團、意識形態等鮮明對立的關注,轉化成了對“有故事的人”的個體關注,冬奧會呈現出多元發展的可能性。

  轉向:冬奧商業化與環境保護

  1992年阿爾貝維爾冬奧會是最后一屆與夏奧會在同一年舉行的冬奧會,在來到阿爾貝維爾之前,葉喬波橫掃世界杯各站比賽,但帶傷參賽的她最終與金牌失之交臂,在女子速度滑冰500米、1000米的比賽中均以微弱差距獲得亞軍。

  但葉喬波仍然創造了歷史,這是中國人第一次在冬奧會上取得獎牌,實現了“零的突破”。

  從1994年利勒哈默爾冬奧會起,每兩年就將迎來一個奧運年。采納冬奧會與夏奧會間隔兩年這一方案的目的之一,是為了增加電視轉播和吸引更多的電視觀眾。同時,奧運會次數的增加也使各家電視臺可以更靈活、合理地制定轉播計劃,分配轉播資金。

  利勒哈默爾冬奧會還被公認為是一屆環境保護優異的冬奧會,這推動了國際奧委會從根本上重新考慮對環境問題的立場。

  兩年之內,從沒有環境保護組織以及應對政策,到形成組織機構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環境保護幾乎完全融入到奧林匹克主義的哲學中來。1990年代的冬奧會在環保和商業化兩條主線引導下持續發展,比賽規模也進一步擴大。

  在1998年第18屆長野冬奧會上,單板滑雪第一次成為奧運會的比賽項目,同年,冰壺也重新成為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

  單板滑雪是基于大眾的喜愛建立的賽事,其發展過程高度職業化、商業化,同時其觀賞性牢牢抓住了青年人的眼球。

  冰壺運動跨越一個世紀完成了協會、賽事的健全發展,緩慢但有條不紊,就像它本身是策略與智謀且又格外耗時的較量,它展示了冬季運動發展的另一個向度——并不都是追求速度更快——是期待值越來越高的大眾休閑體育。

  差異:冬奧會多元發展階段

  21世紀的首屆冬奧會,是“9·11事件”發生之后的4個月在美國舉辦。這樣的背景下,2002年鹽湖城冬奧會的開幕式上可以看到軍人、警察、消防隊員,甚至還有一段遠在阿富汗美軍基地的畫面插入。

  中國在這屆冬奧會上實現了金牌零的突破,在短道速滑女子500米、1000米的比賽中,楊揚連續奪得兩枚金牌,這屆冬奧會也開啟了新世紀我國冰雪運動快速發展的序章。

  奧運會多久在同一國家(從夏蒙尼到北京,冬奧會歷史的貫通與書寫)

  2002年鹽湖城冬奧會短道速滑女子500米決賽,楊揚問鼎冠軍,為中國代表團贏得首枚冬奧會金牌。圖/IC photo

  2006年冬奧會在意大利都靈舉辦,冬奧會的舉辦對于都靈的意義主要體現在奧運遺產惠及市民方面。借助于冬奧會的舉辦,這座老城的市政建設來了一次整體翻修,市民期待了幾十年的地鐵最終于2006年建成通車。

  都靈冬奧會的成功,使這座工業城市擺脫了灰色的過去,迎來了五彩繽紛的新生。

  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中國代表團的成績實現了歷史性突破,在所參加的10個項目中取得了5金2銀4銅的成績,并且首次在冬奧會上進入金牌榜前八,在多個項目上都創造了歷史。

  冬奧走向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2014年索契冬奧會投資巨大,盛況空前,幫助俄羅斯達到預期并展示了國際形象,賽事也做到了“回歸運動員中心”,無論是志愿者、賽事體驗、地區經濟還是奧運遺產等方面都值得稱道。

  2018年平昌冬奧會凸顯了奧林匹克精神中和平這一重要主旨,即冬奧會也是地區乃至世界倡導和平的舞臺。韓國和朝鮮共同登場,組織韓朝女子冰球聯隊參賽,盡管只取得了最后一名的成績,但她們成功地向朝鮮半島以及世界傳播了和平、團結和希望的信號,這成了21世紀奧林匹克史上的一段佳話。

  奧運會多久在同一國家(從夏蒙尼到北京,冬奧會歷史的貫通與書寫)

  當地時間2018年2月25日,韓國平昌冬奧會閉幕式上演“北京八分鐘”。圖/IC photo

  2015年,北京獲得2022年第24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主辦權,自北京冬奧周期以來,無論是政府、冬奧組委還是運動員,都在辦賽和參賽層面積極籌備,穩步推進冬奧會的舉辦,從舉辦冬奧會的能力來看,中國集聚了政治、經濟、社會、技術等各個方面的優勢,在疫情這個特殊的時間節點,北京冬奧會的成功舉辦,將是疫情之后人類重振世界文明的一個標志性事件。

  奧林匹克就像一個正在成長的生命體,成長意味著自我更新,但這個過程肯定不會是一路坦途。走過鏡像、冷戰、差異,走向成熟、多元、改革,奧林匹克作為現代人類文明菁華成長著,它的歷史將交由我們繼續書寫。

  撰文 北京體育大學冬奧培訓學院教師季成

  編輯 張太凌 張磊 校對 翟永軍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互聯網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原文鏈接:http://www.freetextsend.comhttp://www.freetextsend.com/tiyuzhishi/19592.html


Copyright ? 2021-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編號:閩ICP備2023009674號 網站地圖 聯系:dhh0407@outlook.com

www.成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