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NBA季后賽收視率一路走高,但也有很多球迷紛紛吐槽,為了盡可能讓系列賽打得時間長一點,很多比賽存在裁判控場現象。這種現象到底是球迷的想象,還是真的存在,如果存在,為什么各支球隊從來不公開反對呢?
首先答案非常明確,NBA存在控場現象,而且歷史悠久,從大衛-斯特恩時代開始,這種通過裁判員讓比賽達到某種平衡的現象就存在。但是在幾十年的NBA發展中,只能聽到球員和教練抱怨裁判,幾乎沒有人把矛頭指向聯盟,因為罵裁判只是為了出口氣,罵聯盟那可是砸自己飯碗。
很多觀眾指責這種控場行為,往往會以某一方球迷的心態來看這件事,所以就會得到一個片面的結論:聯盟刻意照顧某個人或某個隊。拿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來看,2016年總決賽聯盟禁賽格林,很多庫里和勇士隊球迷會覺得聯盟有意偏袒詹姆斯,但反過來,詹姆斯和騎士的球迷還認為,西決打雷霆不禁賽格林,是聯盟有意偏袒庫里和勇士才對。
事實上這兩方面球迷的觀點都是對的,只不過聯盟的照顧是對事不對人,2016年西決格林對亞當斯犯規,之所以不追加是因為勇士隊當時1比3落后,而總決賽追加格林技犯是因為勇士3比1領先,聯盟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盡可能讓系列賽多打,那么照顧弱勢的一方就是唯一的選擇標準。
也就是說,聯盟根本不在乎詹姆斯奪冠還是庫里奪冠,庫里奪冠可以宣傳73勝總冠軍,詹姆斯奪冠可以宣傳歷史級別大逆轉,這個過程中,只是對兩邊的球迷產生影響,而對于整個聯盟來說,一定是穩賺不賠的買賣。
回到本賽季NBA季后賽,這種邏輯也是貫穿始終,當太陽在半決賽前兩場大勝獨行俠后,聯盟為了平衡局面,在第三戰獨行俠主場給予了大力的照顧,幫助獨行俠找回了信心,只不過聯盟沒有想到,這個轉折點還讓獨行俠找到了小陣容的節奏,從而對太陽隊的進攻形成了很好的鉗制,最終完成逆轉。
到了西部決賽,當勇士2比0領先后,聯盟如法炮制,只不過勇士隊經驗豐富,在第三場比賽大比分落后的情況下,還是實現了翻盤。眼看系列賽勝負已定,聯盟只能在第四戰加大控場力度,避免出現橫掃的局面,勇士隊主力球員和主帥科爾也很識趣,沒有做出太多抵抗就鳴金收兵。
勇士的做法也就解釋了開頭的疑問,為什么這么多年球員和教練在忍不住時,只會發泄一下罵裁判,而不會把聯盟控場這個顯而易見的規則挑明,因為利益共享。
拿勇士的西部決賽來看,回大通中心多打一場何樂不為,門票的收益、轉播的收益、周邊商場的收益,這些好處能分配給很多人,或許有球迷會問,那為什么不干脆打七場,再多賺一個主場的錢呢?因為那樣風險就不可控了。
萬一勇士隊搶七輸了,后面的總決賽就沒了,如此一來損失巨大,勇士不會這么選,聯盟也不會這么做,這就是控場的分寸感,要懂得適可而止,不能盲目過分。
所以在這種大家都受益的環境下,不會有職業球員和教練跳出來給聯盟臉上抹黑,在這套邏輯下,聯盟總是要幫助弱者,而強弱這件事不是固定的,任何球隊都可能在某一組系列賽中成為相對弱的一方,就意味著所有球隊都會享受到控場照顧,這就形成了一種心照不宣的相對公平環境。
這種相對公平的環境,既能留給球員和球隊真刀真槍的博弈空間,又能讓系列賽盡可能打得場次更多,從而讓所有人都受益,看看NBA這些年不斷升級的工資水平,誰還會跳出來指責聯盟的控場呢?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互聯網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原文鏈接:http://www.freetextsend.comhttp://www.freetextsend.com/tiyuzhishi/19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