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時常給朋友推薦,人生低谷期必看的一場足球比賽——伊斯坦布爾奇跡。
網上有很多影像資料,不論你是否看球,我都建議去看比賽剪輯。
2005年5月25日,利物浦在歐冠決賽中,半場3球落后于意甲勁旅AC米蘭。
當時上半場結束,
幾乎所有人都喪失了斗志,
現場的球迷也氣勢低迷,
足球真的是一項很容易泄氣的運動。
很多大賽中我們都可以明顯感覺到一支隊伍散架了。
因為失去了希望,就會越來越潰不成軍。
決賽場上連丟三個球,基本上相當于提前宣布了失敗。
結果,下半場第54分鐘,杰拉德頭球破門,利物浦的反攻號角就此拉開。
進球后的紅軍隊長揮舞著雙臂,重整旗鼓,簡單的動作,讓隊友們振作起來。
隨后,僅僅6分鐘,
利物浦就將比分追平為3-3
其實之后的AC米蘭,很快又奪回了進攻的主動權。很多次破門的機會擺在眼前。
奈何,命運女神沒有再給他們任何機會。
比賽進入加時賽,雙方仍未能分出勝負,不得不進行點球大戰。
最后利物浦點球獲勝,成就了經典的大逆轉。
利物浦官博曾發布了一條感人的球迷留言——
「14年前伊斯坦布爾之夜,我的歡呼聲吵醒了媽媽。
媽媽問我:你有病???看個破球瞎激動什么???」
「今天的安菲爾德之夜,我的歡呼聲吵醒了老婆孩子。
女兒走到客廳,揉著睡眼問我:爸爸你怎么哭了?”」
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是利物浦隊的球迷,這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史蒂芬·杰拉德完全長在了我的審美上。
在他退役前的那幾年,因為體能等問題,受到了各種回傳失誤和滑倒的羞辱。
但這就是我們也不得不面對的足球場上的英雄遲暮。
在任何競技運動的賽場上,年齡都是殘酷的。
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似乎剛剛才聽到小將C羅、小將梅西這樣的詞,轉眼這些人都要奔40歲了。
圖片來自微博@CDBarca
也許吧,風華正茂的足球小將,終究會變成潦倒不堪的落魄老將,
杰拉德退役前,面對年輕球迷的嘲諷,大多時候我都報以淡然。
因為我曾“陪他”越過人生巔峰,這是一種私藏的幸福。
我相信沒人能不被足球直播的氣氛感染,這也是為什么,足球始終是世界第一大運動。
它影響著全世界幾乎所有國家,
有人靠足球拼命掙扎出貧民窟;
有人靠足球走出戰爭的陰霾;
有人靠足球重燃斗志、找回信念;
有人靠足球團聚、重逢、尋根;
當然了,也有人靠足球發財或者入獄。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這部德國老電影,就是足球相關的——《伯爾尼的奇跡》(DasWunderVonBern)
我們也借著世界杯的熱度,重溫一些經典故事。
01
這篇文章下筆的時候,德國隊已經結束了本屆世界杯之旅,遺憾返程。
但《伯爾尼的奇跡》這部電影的背景,卻是德國足球歷史上的一次重大的奇跡。
1954年,聯邦德國(西德)足球隊在瑞士打入世界杯決賽。
決賽在伯爾尼的萬科多夫體育場舉行。
但是在小組賽上,他們曾3:8輸給匈牙利,這實在太震撼了。
這樣的比分一出爐,幾乎沒人相信德國能奪冠。
1954年世界杯的賽制很奇怪,小組賽并不是完全的單循環,每個球隊只和兩個對手比賽。
而一旦出現平分,則要加賽一場。
而德國就趕上了這樣的事,他們和土耳其都是一勝一負,所以要再打一場。
那時候的世界杯,只有來自4大洲足聯的16支球隊參賽,
加賽中,德國7:2大勝土耳其,并成功進軍八強。
1954年7月4日,德國隊在決賽再次會師匈牙利。
剛在小組賽8:3大勝德國的匈牙利隊,卻在決賽中兩球領先的情況下被聯邦德國3-2逆轉擊敗。
從0比2到3比2、從3比8到3比2,德國隊不可思議的翻身而起,打倒了匈牙利巨人,創造了世界杯歷史上最神奇的決賽。
此后,德國足球隊深陷“興奮劑”風波,據說不少球員付出了慘痛的健康方面的代價。
不過,這場被載入史冊的決賽至今被人津津樂道,有人將其稱之為“伯爾尼奇跡”。
而在電影里,故事開始于這次世界杯的開幕之前。
1954年春天,位于德國西部、萊茵河下游的魯爾工業區。
幾個孩子在焦急地等待德國聯賽的比賽結果。
通過送信的方式,孩子們得知,亞琛對陣埃森,比賽結果1:0
埃森、多特蒙德和杜伊斯堡都位于魯爾工業區,人口眾多。
雖然對足球充滿熱情,可那時候并沒有太多的家庭擁有一臺自己的電視機,只能傳信或者捎口信。
聽聞自己喜愛的隊伍埃森隊輸了比賽,
11歲的小主角馬蒂亞斯(馬特斯)非常失落。
馬特斯家有四口人,除了他之外,還有媽媽、姐姐和哥哥。
這一家人之間,似乎也些“隔閡”。
孩子們都大了,媽媽經營一家酒館,一個人帶著三個孩子,還有兩個正值叛逆期。
媽媽希望哥哥布魯諾去工廠工作,但哥哥熱愛的是音樂。
而媽媽也不理解馬特斯,為什么會為了比賽難過。
馬特斯有一個好大哥叫拉恩,是亞琛隊的一位足球運動員。
他們關系非常好,這句flag也記好。
雖然有些許隔閡,但馬特斯的一家人生活還算不錯。
家庭還算溫馨,不過這份平靜很快被一個人的歸來打破了。
02
父親回來了。
父親理查德是一位德國老兵,他在二戰時參軍。
在一次與蘇聯軍隊的戰斗中被俘,這一走就是11年。
11年,實在發生了太多的變化,那時候的馬特斯還在媽媽肚子里。
姐姐英格里德還是個小女孩兒;媽媽克莉斯塔也年輕動人。
而此刻,一家人去車站迎接,父親甚至錯把女兒當作妻子。
在這個接站的過程中,還拍了一位老奶奶尋親的場景。
她舉著自己與愛人的照片,那時他們還很年輕,是一對幸福的愛人。
回家了自然是好事,只不過一家人早就生疏了。
因為脫離社會時間太長,理查德看不慣子女的言行舉止,到處找茬。
外面的世界飛速發展,他不僅脫離親情,還脫離了現實生活。
很多事情也都力不從心了。
1954年5月26日,聯邦德國足球隊開始集結球員開始集訓。
他們即將前往瑞士,參加第五屆足球世界杯。
為了招攬更多的顧客上門喝酒,媽媽花費重金買到一臺黑白電視。
準備在店里轉播世界杯賽事,其實現在很多燒烤店和酒吧也是這樣做的。
這屆世界杯,是歷史上首次采用實況轉播,但并非全球同步直播。
雖然只是轉播,但還是有將近9000萬人通過400萬臺電視觀看了世界杯比賽。
甚至帶動了電視機在全球的銷量,電視足球的時代由此開始。
片中很多畫面也是用的關于這次世界杯的紀錄片的真實畫面。
父親理查德的想法很簡單,他希望在礦場好好工作,拿到一筆可觀的補償金。
作為男人,他可以成為家里的頂梁柱,妻子不必再這么辛苦的經營酒館。
他們可以賣掉酒館,妻子安心照顧孩子。
結果第一天工作,就遇到了大麻煩。
理查德有嚴重的戰后創傷,根本無法適應幽閉的環境和采礦機器巨大的噪音。
然后還把情緒發泄在子女身上。
不讓女兒穿漂亮的裙子跳舞;
批評小兒子根本沒有足球天賦;
父親與小兒子馬特斯的互動是最有意思的,因為他們基本上可以說是陌生人。
既有些生疏,欲言又止;
又有些親近,試圖傳授些什么。
不止礦場的工作受阻,理查德的戰爭俘虜補償金也出了問題。
他曾經從廚房里偷過一罐紅糖,但是當時他已經快餓死了。
他曾親眼看到幾百個戰友活活被餓死,他只是在想辦法活下來。
其實,他大可以不必努力了,酒館的生意足夠維持這個家的生計。
可是作為一個上過很多次戰場的退伍軍人,理查德認為自己對這個家庭的意義絕不能止步于此。
這個情緒是很復雜的。
戰爭帶來了很多的痛苦,此時的他很需要家人的溫暖和愛,修復陰影。
可他依然是個頂天立地的男人,不想示弱,想要為這個家出力。
心里充斥著對于命運不公的吶喊,也充斥著對于未盡的家庭責任的愧疚。
同時,他又很自卑,生怕自己變得一無是處。
生怕在這個家里沒有任何存在感,生怕社會不接受他,家人不接受他。
把一切都搞砸了的理查德灰心喪氣。
與此同時,德國隊在賽場上也以3:8的成績輸給了匈牙利。
馬特斯在被父親呵斥之后準備乘火車去瑞士,又被抓了個正著。
笨拙又不懂得如何處理親密關系的父親,一次又一次弄巧成拙,甚至動用武力。
他不覺得殺了兒子的兔子做晚餐有什么過分的,畢竟他曾經差點被活活餓死。
他也不覺得兒子為什么要為足球隊祈禱,畢竟教堂是神圣的,應該祈禱和平和安穩的生活。
此后,一家人的矛盾終于被點燃了。
關系跌入谷底,自然就要開始反彈。
03
在大比分敗給匈牙利之后,德國在最后一場加賽中戰勝土耳其,獲得了進軍八強的資格。
父親也在與母親和神父的深入談話后,嘗試修復自己與這個“陌生家庭”的關系。
終于,決賽來了。
對手是曾讓他們丟了8個球的匈牙利隊。
理查德駕車帶著兒子馬特斯來到瑞士伯爾尼。
11歲的馬特斯,與如同父親一般的“老大”拉恩在球場上四目相對。
還記得那句話嘛?
“只要你在身邊,我就可以扭轉比賽。”
比賽的最后幾分鐘,拉恩打進了逆轉比賽的進球。
在0:2落后的情況下,德國隊在伯爾尼逆風翻盤。
鏡頭劃過之前出現過的種種畫面:
大街小巷、孩子們的球場、廢棄的工地、破舊的房屋,如今都空無一人。
一片安寧中,唯有電視轉播和廣播的解說聲。
小男主馬特斯生命中重要的兩位男人,也在德國隊榮譽歸來的火車中相見。
這一次握手雖然冷靜而短暫,但卻充斥著兩個男人的愛以及感激。
手握著大兒子布魯諾寫給自己的信,理查德哭得像個孩子。
而在電影的最后一幕中,載著凱旋而歸的世界杯英雄的列車在夕陽中駛向遠處。
鐵路兩邊是充滿生機的翠綠與金黃,此時字幕打出了:“德國的經濟奇跡也由此開始……”
《伯爾尼的奇跡》不僅是一部讓人熱淚盈眶的溫暖家庭劇,更是一部見證德國戰后重建歷史的故事。
這段歷史幫助很多德國人走出了創傷、彌合了裂痕、重拾了自信。
足球對于德國的影響,已經不僅僅局限于體育界了。
它更像一個強心劑,給了二戰之后百廢待興的德國無盡的信心。
關于反戰的內容我們就不談了,畢竟這次的主題是足球和世界杯。
我出生在山東,大概十歲開始看球,本命球隊是山東魯能,前山東泰山將軍隊。
也經歷過晚自習在學校聽廣播,直播足球比賽的階段。
那時候的中國足球跟現在是一個東西,也不是一個東西,你真的也很難描述清楚區別。
我很少有機會可以秀一下自己私藏,感覺今天是個不錯的機會。
1994-1995賽季,廣東電視率先在國內直播英超聯賽。
所以時至今日,廣東地區仍然擁有著龐大的中國英超球迷群體。
而全國范圍大面積直播中超比賽,大概要到2002年左右了。
也正因如此,我見過20歲的杰拉德那種無比稚嫩的臉,和振奮人心的伊斯坦布爾奇跡。
學生時代最有時間熬夜看球了,年齡大了反而很少關注聯賽。
隨著英格蘭國家隊戴穩了“三喵軍團”和“歐洲中國隊”的稱號;
也隨著杰拉德離開利物浦,最后宣布退役。
我對于足球的熱衷,可以說基本止步于2015年左右。
我很難想到足球帶給我哪些熱血的、堅毅的人生指引,沒有什么高級的、深沉的思想升華。
在我的青春歲月里,足球于我而言就是回憶的承載。
作為每個成長階段的記錄,回憶中的某個閃光點,烙印在我十幾歲的青春期里。
回想某一場比賽,我可以清楚的想起:
那一天同學們如何熱火朝天地討論;我在凌晨的QQ群里發了起床看球的信息;
那天,英格蘭球員在葡萄牙門將里卡多面前的不安與焦慮;我跟同學們之間的幾家歡喜幾家愁。
我們還“賭球”,賭五串麻辣串,一個肉夾饃,甚至兩根圓珠筆。
你要問我看球有什么意義嗎?我確實說不出什么意義。
但是翻看這些照片的時候,我真的很開心。
這些東西,就是我曾熱血過的少女時光的證據。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互聯網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原文鏈接:http://www.freetextsend.comhttp://www.freetextsend.com/tiyuzhishi/19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