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醫小護 作者: 倪開濟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心理醫學科醫師
2018年俄羅斯世界杯已經開始了,32支國家隊齊聚東歐平原,群雄逐鹿。四年一屆的世界杯是球迷朋友們的盛會,在為期一個月的比賽期內,他們可以盡情地為這世界第一大運動而瘋狂。可以預見的是,隨著世界杯的進行,那些分不清球門方向的、研究球員顏值的一群人會悄然出現在你的身邊,我們稱之為“偽球迷”。網上已經有多種“偽球迷”必備科普知識了,大家可以自行查閱。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偽球迷”現象的一種心理學表現。其實這種跟風似的的現象心理學中稱之為“從眾”。
1.什么是從眾?
從眾是在群體壓力下,個體在知覺、判斷、信念與行為等方面自愿地與群體中的多數人保持一致的現象。從眾俗稱“隨大流”,行為上表現出符合于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
社會心理學家阿希曾于1956年做過一個經典的從眾實驗,他將7個男大學生組成小組進行“知覺判斷測驗”, 但實驗真正的目的是考察群體壓力對于從眾行為的影響。其中只有1個人是真正的被試者,其他六個人都是阿希的助手。
阿希要大家做一個非常容易的判斷---比較線段的長度。他拿出一張畫有一條豎線的卡片,然后讓大家比較這條線和另一張卡片上的3條線中的哪一條線等長。事實上這些線條的長短差異很明顯,正常人是很容易作出正確判斷的。
然而,在兩次正常判斷之后,6個假被試故意異口同聲地說出一個錯誤答案。于是真的被試者開始迷惑了。從實驗總體結果看,數十名被試者自己獨立判斷時正確率超過99%,但跟隨他人一起判斷時,平均有37%的人判斷是從眾的,有75%的被試者迫于群體壓力至少做出了從眾的判斷。
2. 從眾有哪些類型?
?。?)真從眾
個體的行為和內心想法與群體保持一致;這種表現一致的從眾不會讓個體感到情緒的沖突;
?。?)權宜從眾
個體的行為與群體一致,但內心卻有所懷疑,認為自己是對的,但迫于壓力暫時與群體一致。這是日常生活中比較普遍的現象,因為外在行為與內在判斷不一致,個體會出現焦慮緊張的情緒,從而影響個人的日常行為;
?。?)反從眾
個體的內心傾向于群體一致,但由于各種原因,行為上表現與群體主流不一致,比如群情激憤時,領導也受到感染,想法與員工一致,但為了防止事態失控,領導在行為上卻表現得很理智很冷靜;
3. 人為什么會產生從眾?
?。?)為了尋求參照。
人在許多情境中因為不熟悉情況,其他人的行為最有參考價值;
?。?)對偏離的恐懼
任何群體的反應都是接納、優待與群體保持一致的成員,而對于偏離者傾向于厭惡、拒絕和制裁;
(3)群體凝聚力。
凝聚力水平越高的群體成員其群體認同感較強,較易做出一致的行為;
4. 從眾有什么意義?
社會中的大多數從眾行為無所謂積極與消極,它對人的作用取決于行為本身的社會意義。就如同我們講的“偽球迷”現象,平時不關注足球,世界杯期間對比賽品頭論足,無可厚非。
在任何社會中多數人的觀念及行為保持大體一致是必要的。只有這樣社會成員的交往溝通才有可能。因此從積極的方面來說從眾具有促進社會形成共同規范、共同價值觀的功能;
但如果凡事從眾,缺乏獨立的思考,會使自己失去主動性、缺乏個性,不利于自身的發展。同時也有一些專門利用人們的從眾心理來達到某種目的的人,例如某些商人利用人們的從眾心理,把一些有質量問題或安全隱患的“網紅”商品“炒熱”,就會帶來危害。
所以了解了從眾行為的心理學意義,有助于我們多一些理性思考獨立判斷,少一些盲目從眾,從而使自己擁有健康的心理。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互聯網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原文鏈接:http://www.freetextsend.comhttp://www.freetextsend.com/tiyuzhishi/19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