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年的國王和05年的火箭,不知道大家有多喜愛他們。
在當年的季后賽中,他們都遇到了所有運動員最不愿意遇到的事——不公正的判罰。
自從那年以后,兩支球隊便都巔峰不再,只留下球迷們的扼腕而嘆。
最開始,國王湖人的西決系列賽只是被偶爾提起的吹罰黑例,但是在08年“多納吉事件”曝光之后(裁判涉嫌賭球黑掉05年火箭小牛系列賽),不只黑哨史上又多了一個血淋淋的案子,NBA官方的公信力更是受到了全世界球迷的一致質疑。
然而,聯盟一面強烈否認控制比賽的指控之后,一面他們也沒有展現出嚴加徹查大力清除的姿態。相反,他們反而更加放大了裁判的權利。
可想而知,當球員們知道了這一黑幕之后會對裁判有什么樣的抵觸情緒,因此,為了壓制球員的輿論,防止他們公然反抗裁判,聯盟對他們進行了更強的保護。
于是,10-11賽季,“改良”后的NBA“0容忍”規則出臺了,球員被吹罰技術犯規的范圍又進一步擴大了。
這項規則,在出臺之時遭到了NBA球員的集體抵制,其中就包括了勒布朗-詹姆斯等頂級球員。這項規則的推行,可謂是聯盟一意孤行的產物,因為球員抵制它的原因不只是因為不能在球場上肆意揮灑情緒,還因為它的制定根本就沒有征求過球員一方的同意。
10-11賽季,凱爾特人球星凱文-加內特在與紐約尼克斯隊的一場比賽中,在16秒內獲得了兩次技術犯規被飛快地罰下,成為了“0容忍”的第一位受害球星。
其實,斯特恩這項規則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比賽在日后的觀感,也不需要把鍋全扣到肖華的頭上。
當球員不敢讓自己的情緒外泄,他們自然在比賽中有所壓抑,再加上NBA的規則越來越保護進攻方,所以激烈的情緒與它帶來的身體對抗就都不見了,誰愿意動不動就交個幾千美金的罰款呢。
因此,聯盟里只剩下一群乖乖的領袖,在打乖乖的籃球——庫里,哈登都是這樣的性格。
NBA的比賽不再火爆了,應該怪誰呢?所以,每當我看到德雷蒙德-格林在對著裁判大吼大叫然后被吹罰技術犯規的時候,反倒還有一種看老比賽的親切感,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一個人有這種感覺。
看起來,“0容忍”這項規則的改制只不過是斯特恩為了壓制手下“打工仔”的一記重拳。因為在當時,勞方和資方的矛盾已經接近頂峰。10-11賽季結束之后,這股巨大的矛盾便迫使NBA停擺了。
從裁判賭球丑聞出現之后的動作來看,NBA對待大眾職責的態度并不是十分端正。不僅不致力改革對廣大球員殺傷最大的裁判,反而對裁判進行進一步的保護。
“NBA將這一權力授予已經有嫌疑的裁判,讓他們有能力和機會進一步改變比賽結果。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來修改比賽。或者,如果他們對某個運動員懷有怨恨,通過驅逐該運動員來改變比賽的結果。他們是否有一個有效的論點并不重要,裁判為了自己的利益操縱比賽并不重要?!?/p>
這是B-R在2011年發布的一篇文章中的所言。
如今的比賽,被大眾質疑已經成了家常便飯,既然裁判經常會誤判,或者有目的的判罰,難道NBA不能杜絕這種情況嗎?
當然不是,其實高科技早就能取代裁判帶來相對的公平了。
Second Spectrum是NBA自2017-2018賽季以來的官方視頻跟蹤技術提供商。在Second Spectrum之前,是SportVu在2013-14賽季和2016-17賽季期間是在為NBA球隊服務。
他們可以通過實時的視頻跟蹤,來紀錄球員的數據,不只包括簡單的籃板得分,甚至更多細節,比如快攻得分,擋拆得分,投射距離,防守強度等等等等。
高科技的引入,可以讓NBA的比賽無比直觀,大數據對NBA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為什么這么說,因為他們在記錄比賽的時候,會產生大量的在以往比賽中無法記錄的數據。以NBA官網為例,最近幾個賽季最新加入了很多數據,就包括我經常會使用到的:
干擾(Deflections)——指防守球員在對手非投籃時觸碰到球(如破壞到對手的傳球,但不形成搶斷);
活球爭奪(Loose Balls Recovered)——指當球權不屬于任何一方時的活球狀態下,球員爭搶到球權(比如地板球的爭搶);
兩分球封堵(Contested 2's)——指防守隊員在對手出手兩分球之前,上前緊逼并且伸手封堵;
三分球封堵(Contested 3's)——指防守隊員在對手出手三分球之前,上前緊逼并且伸手封堵;
這回大家知道了吧,這些數據并非是通過人為統計,而是通過攝像完成記錄并且計算的。
然而,它們目前只是在為球隊服務,并沒有完全為比賽服務。
這套追蹤系統連防守球員對進攻球員隱性的干擾都可以捕捉計算,甚至可以精確到:擋拆發生時,掩護是否真的擋住中了防守隊員。通過視頻跟蹤技術,安裝在NBA賽場上的攝像機可以采集包括球/球員/裁判位置、動作等動態統計/視覺特征在內的三維空間數據。
如果它真的應用到賽場判罰上,那哪里還會有帶球撞人還是阻擋犯規的爭議呢?誰先站住位置,是否走步,有否侵犯圓柱體等等,將會真正的做到公之于世一目了然。
而在現行的判罰模式中,裁判其實也一直在調整公正性,他們會在比賽中同時接收回放中心的反饋,或者自行判斷進行“平衡哨”,這是一種兩邊都不討好的行為。而到了最后時刻的關鍵判罰,由于已經沒有“平衡哨”的機會,聯盟就會通過裁判報告來“承認錯誤”。
因此,想讓NBA的比賽達到絕對的公平其實并不難以做到,引入上面這種類似“鷹眼”的輔助系統就是最好的辦法。全方位的視角,高倍的慢放和精準的計算可以保護每一回合的球員們都被公正的吹罰。
然而,沒有了裁判,NBA就不再是NBA了。
沒有了裁判,聯盟便少了制造噱頭的武器,因為這是傳統——爭議就是流量,流量就是關注。
因此,在最初引入視頻跟蹤技術的時候,NBA也只是計劃用科技來取代部分判罰環節,高科技依然只是人工的輔助。
所以,NBA永遠不會放棄裁判。
自打上任以來,肖華想過各種改革的方案,包括取消全明星,增加女領導,多設總冠軍。然而,他從沒想過動裁判一根汗毛。
NBA正處在一個敏感階段,他們已經度過世紀初擁有眾多歷史TOP級別球星坐鎮聯盟的時代了。
隨著鯊魚,鄧肯,科比等人的退役,詹姆斯的生涯晚期也將不可避免的到來。本賽季的NBA收視率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滑坡,肖華想利用裁判來控制比賽制造劇本的心思也是可以理解的。
口水少了不熱鬧可以理解,但是口水多了,怕是要臟了NBA的金字招牌。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互聯網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原文鏈接:http://www.freetextsend.comhttp://www.freetextsend.com/tiyuzhishi/18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