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6月18日,《體壇周報》記者馬德興撰文,對中超前4輪比賽進行了總結。
新賽季中超每輪結束之后,總能夠聽到這樣的戲言:積分榜是不是應該倒著看?曾經金元時代中的“燒錢”大戶,更多地出現在了積分榜的下游,而往年為保級而戰的隊伍,則占據了積分榜上游。
四輪戰罷,占據積分榜首位置的是升班馬武漢三鎮隊,這與賽季前的預測是相吻合的。三鎮隊在冬窗引援動作不小,劉殿座、高準翼、鄧瀚文、何超、陶強龍等老少國腳紛紛加盟,今年的“標王”斯坦丘也出自該隊。前四輪3勝1平積10分、以12個凈勝球領跑積分表,也顯示出了該隊的整體實力。
受到這些年來“錢”作為唯一評判標準的慣性思維影響,外界更習慣于將三鎮隊稱為“新豪主”。但實際上,武漢三鎮是一家靠著從事青少年足球而起家的俱樂部,從中乙到中甲、再到中超,并不是靠著“燒錢”。
以今年準備中超聯賽為例,俱樂部的總預算是3億元人民幣左右,遠低于中國足協先前所公布的中超俱樂部的“投資帽”。但三鎮隊之所以能夠引進這么多的好球員,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奧秘”是:減少中間環節。所謂“中間環節”,就是我們常說的“中間商”。職業足球作為市場化行為,中國職業足球這些年來的球員身價虛高,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中間商”也就是經紀人在其中“做足文章”,需要不斷“照顧”各個環節,最終倒霉的只能是“投資人”。這實際是中國足球“金元時代”最需要反思與總結的地方,遺憾的是幾無人涉及。
武漢三鎮俱樂部在這方面很有效地減少了“中間商”,因而投資相比以往要少很多。而實際的效果也恰恰佐證了“沒有中間商”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河南嵩山龍門隊四輪戰罷之后排名第二,積分也是10分,這其實更能說明問題。從胡葆森和他的建業集團介入中國足球之后,始終很穩定地在堅守著,該俱樂部是迄今為止中國職業足壇唯一一家沒有更換過股東、改過名字的俱樂部。當然,按照股改要求,如今改成河南嵩山龍門則另當別論。
別人“燒錢”時沒有簡單跟風,當潮水退卻之時,穩定的優勢便顯現出來。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互聯網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原文鏈接:http://www.freetextsend.comhttp://www.freetextsend.com/tiyuzhishi/18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