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足球的源頭在哪里?有幾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認為現代足球同整個歐洲文明一樣,同是起源于古希臘。那時候希臘人及后來的羅馬人曾經玩過一種叫“哈巴斯托姆”的球類游戲。他們把球放在一個長方形的場地中間,然后用腳將球踢到對方所控制的場地去。據說后來這種游戲被羅馬軍隊帶到了英國;另外還有一位南斯拉夫的考古學家認為現今南斯拉夫和阿爾巴尼亞交界處的伊利里亞達爾西亞族是足球的發明者,時間是公元500年以前。
他的根據是一尊在這個地區出土的公元500年前后的石雕。這個石雕所表現的是一個運動員,而這個運動員的手里拿著一個由六角形的碎片拼起的足球,這個足球與我們今天所用的十分相似;在英國還有另外一種說法,認為足球起源于11世紀中葉英國和丹麥的一場戰爭。據說在打掃戰場的時候英國人發現了一具丹麥士兵的頭蓋骨,出于仇恨就用腳去踢,旁邊的人也來仿效并且得到了許多人的響應,從而形成一種叫“踢丹麥人頭”的游戲。后來人們用吹氣的牛尿泡來代替又硬又不好踢的頭蓋骨,這就是最早的足球。
這些說法中究竟哪個符合歷史的真實?還真是難以判斷。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現代足球的成型以及最初的發展是在英國,也可以說英國是現代足球的搖籃。據記載12世紀是足球運動初興的時期,可當時的英王亨利二世不喜歡人們成群結隊地去追逐一個皮球,于是他下令禁止這種游戲。但很顯然這個禁令并未得到徹底實施,因為在以后的年代里又有愛德華二世(1509-1547)、理查德二世(1377-1399)、亨利八世(1509-1547)先后發布過足球禁令??赡茉绞墙沟臇|西對人的吸引力就越大,所以在幾個世紀里足球非但沒有滅絕反而逐漸深入人心了。到了1603年,詹姆斯國王很明智地宣布廢除前代的足球禁令,從而為這項運動的發展創造了更加有利的條件。
不過在很長的時間里,這項運動都很不規范。據說當時在英國的鄉間,常常是兩個村子里的人成群結隊,你來我往,只要將球踢到對方村子里去即算勝利了。一直到了1848年,劍橋大學的足球俱樂部才制訂出了世界上第一部成文的足球規則。他們把它抄到木板上掛在操場邊的大樹上,以便比賽時遵照執行;1863年10月26日,11個英國俱樂部的代表在倫敦克魯米沙街的一家小酒館里聚會,他們商議成立了世界第一家足球協會,并且制訂了第一部全國性的比賽規則。這部規則規定了足球比賽的上場人數、場地大小、不能用手觸球等等,很不完善,在以后的時間里不斷改進才發展成現在這個樣子,但是,它的意義卻是劃時代的。所以,人們把1863年10月26日這一天視為現代足球的誕生之日,從此以后,這項運動才開始在歐洲以及全世界普及、發展。
19世紀后期是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的時期。隨著國家之間交往的增多,足球首先在西歐發達國家變得越來越普及。根據現有資料的記載,1872年英格蘭對蘇格蘭的一場比賽是世界足球史上第一場國際比賽;1896年,法國人顧拜旦倡議的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希臘雅典舉行,其中就將足球列為表演項目,丹麥隊獲得冠軍。隨著國際比賽的增多,成立一個國際足球組織已十分必要。1904年5月21日,在巴黎圣托奧雷大街的一幢房子里,來自法國、荷蘭、比利時、西班牙、瑞典、瑞士等7個國家的代表協商成立了國際足球聯合會,法國人蓋蘭被選為首任主席。這次會議還制訂了國際足聯的章程,其中規定足球比賽采用英格蘭足協制訂的規則。1905年4月14日,英格蘭足協宣布承認并加入國際足聯,隨后蘇格蘭、威爾士也相繼加入。
國際足聯成立之初,既已有了創立一個國際大賽的想法。但由于當時這個組織的威信尚未建立及隨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個想法未能實現。但在這個時期這個組織也在不斷地壯大,到戰爭結束時,國際足聯已經有25個國家的足球組織參加。這些國家中包括美洲的阿根廷、巴西、智利和美國。也是在這個階段,奧運會的足球比賽也正在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1908年,第四屆奧運會在倫敦舉行,英格蘭足協精心組織了5個國家的6個隊參加比賽,使足球開始成為奧運會上最重要的項目之一。1924年,在巴黎舉行的第八屆奧運會改變了往常由主辦國組織足球比賽的慣例而將權力交給了國際足聯。這無疑對提高這個組織在足球界的地位有很大幫助。正是在這屆奧運會上,足球冠軍第一次被歐洲以外的球隊——烏拉圭隊奪得,國際足壇從此拉開了歐洲、南美爭霸的序幕。
問題又出現了。
奧運會從誕生之日起就有一項特殊規定,即職業運動員不得參加比賽??墒蔷妥闱蚨?,運動員大都屬于各職業俱樂部,因此他們參加奧運會一直受到體育界人土的批評。迫于輿論的壓力,國際奧委會遂于1928年開會決定,不再允許職業足球選手參加奧運會。這個決定必然產生兩個結果:一、許多國家,特別是職業足球發達的那些國家不能選出代表自己國家最高水平的足球隊去參加奧運會比賽;二、一些國家為了取得好成績,不惜以假亂真用職業運動員去比賽,從而違背了公平競爭的原則。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國際足聯在同一年通過了法國足球協會的提案,決定創立一項代表世界足球最高水平的大賽。
1929年5月,國際足聯在巴塞羅那正式決定于1930年舉辦第一屆世界杯足球賽,以后每四年一屆。為獲勝者而設的獎杯參照的是古希臘傳說中勝利女神——長翅膀的尼凱的形象,她身著束腰長裙,伸直雙臂,舉著一只大杯。獎杯的設計者是法國雕塑家阿貝爾。因為當時國際足聯主席是法國人朱爾·雷米特,他還是世界杯賽的積極倡導者,獎杯即以他的名字命名為“雷米特杯”。共有意大利、荷蘭、匈牙利、瑞典、西班牙、烏拉圭6個國家申辦第一屆比賽,最后恰逢獨立憲法頒布100周年(頒布于1830年7月18日)慶典的烏拉圭幸運獲得了主辦權。首屆世界杯的舉辦地被選在了烏拉圭的首都——蒙得維的亞。
當時只有200萬人口的烏拉圭之所以能獲得首屆世界杯賽的承辦權,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烏拉圭是當時的足球強國,他們連續獲得了1924年和1928年兩屆奧運會足球比賽的冠軍;其二,當時整個歐洲正陷于一場本世紀最嚴重的經濟危機之中,許多國家根本無力承辦這項賽事。
除了東道主,參加比賽的還有鄰近國家阿根廷、玻利維亞、秘魯、智利、巴西、巴拉圭。來自北美洲的有美國隊和墨西哥隊。但是歐洲到南美路途遙遠,來回航程加上比賽時間共需兩個月,要花掉一大筆錢。一些足球強國因此決定不去參賽。結果,歐洲只有法國、比利時、羅馬尼亞、南斯拉夫4個國家派隊前往烏拉圭。
其中法國隊是在雷米特的說服下才得以成行的,而如果沒有國際足聯代表路德奧菲的影響,比利時人也不會去遠渡重洋。成立于1900年的德國足球協會卻明顯缺乏興趣,他們給出的理由是:成本太高。其實,一些參與國的顧慮很可能在于,他們不想在足球場上對陣之前一戰中的對手。而英國沒有去是因為看不上這項賽事,覺得這項賽事的水平太低。而當時沒有邀請亞洲國家尤其中日兩國純粹是西方的對黃色人種蔑視,他們不相信亞洲還有人會踢足球。當時來講,能代表亞洲亞洲足球的最高水平的只有中國。當時的中國足球,實力在亞洲還是稱王稱霸。當時有個遠東運動會,足球賽一般是中國、日本、菲律賓3個國家參加,中國隊拿走了大部分的冠軍。
在世界杯歷史上,只有烏拉圭世界杯沒有進行過資格賽。直到所有隊伍都到達蒙得維的亞,才舉行了抽簽儀式;13個隊分為4個小組進行預賽,每組的第一名進入半決賽。其中第二到第四組分別有,3支隊伍,第一組則有4支隊伍。賽事以單循環制進行,贏一場得 2 分,戰平則得 1 分。若榜首出現兩隊同分情況,則需要打附加賽決定名次,但最終沒有發生同分情況。每組的首名球隊(共 4 隊)晉級半決賽。在淘汰賽賽事若在90分鐘內未能分出勝負,則需進行加時賽。
應當感謝烏拉圭人,他們為本屆杯賽在蒙得維的亞修建了一座能容納8萬人的體育場,這在當時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
在揭幕賽上,法國對陣墨西哥,共有4444名球迷不畏嚴寒,堅守在普塞托斯球場觀看比賽(當時南半球正值冬季)。在比賽的第19分鐘,法國前鋒呂席安·勞倫特射入了世界杯歷史上的第一粒進球。比賽的最終比分為4:1,法國隊獲勝。但小組賽的出線隊伍卻是本屆世界杯的熱門球隊:阿根廷隊與烏拉圭隊。兩支球隊也在隨后的半決賽中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阿根廷隊與烏拉圭隊同時以6:1的比分分別戰勝了美國隊與南斯拉夫隊。最終的決賽吸引了大約9萬名熱血球迷,他們都接受了徹底的搜身檢查。這樣做是很有必要的——當時共沒收了近1600支手槍。最終,烏拉圭隊以4:2的比分獲勝,成為首屆世界杯冠軍。烏拉圭獲勝的第二天也被宣布為全國慶祝日!
比賽結束了,阿根廷的球迷和新聞界卻表示不服,認為裁判幫助了東道主。在布誼諾斯艾利斯還出現了反對烏拉圭人的集會。最后兩國足協也發生了爭吵并導致斷交,很長時間不互相來往。這也是首屆世界杯賽留下的一點遺憾。
根據國際足聯原來的官方紀錄,阿根廷前鋒圭勒莫·斯塔比爾在對陣墨西哥隊的比賽中所進的3粒球是世界杯歷史上的第一個帽子戲法。但在2006年,國際足聯宣布將1930年7月17日美國隊球員湯姆·佛羅雷在對陣巴拉圭隊的進球改為巴特納烏德所進,而這場賽事比阿根廷的比賽早兩天舉行,這就意味著巴特納烏德成為首位在世界杯決賽圈上演帽子戲法的球員。
烏拉圭隊與阿根廷隊分別以6:1的比分戰勝了各自的半決賽對手,因此民眾對決賽抱有極大的期待。有15000名阿根廷球迷決定前往烏拉圭助威,但他們中的很多人在比賽已經開始的時候還在海路上漂泊。
平心而論,烏拉圭隊已經不是兩年前奪得奧運冠軍的那支超級球隊了。球員年齡偏大,但依然實力強勁。他們最重要的球員就是右中場何塞·安德拉德,他也是國際足球比賽中的第一位有色人種球員。
因球場上的野蠻作風而出名的阿根廷球員蒙蒂,在決賽之前還接到了死亡威脅,但他還是毅然決然地踏上了球場。面對這種局面,比利時裁判約翰·朗格努斯的作為也就不足為奇了:他直到賽前幾小時才宣布自己將執法世界杯決賽,而且為了以防萬一,他還堅持讓人為他準備一條船,以便可以隨時離開。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互聯網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原文鏈接:http://www.freetextsend.comhttp://www.freetextsend.com/tiyuzhishi/18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