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羅馬旅游的好處之一,是可以不費力地從數量上增加一個游歷過的國家,而且必定是深度游,因為你走過它的大部分國土。當然,如果再去個“一眼看三國”,甚至有理由再增加一個,雖然馬其他騎士團在中國也不被認為是一個國家。
梵蒂岡位于羅馬西北部,國土面積跟天安門廣場差不多,公民1000多,大部分是神職人員以及瑞士護衛隊。就這么個小得近乎可笑的國家,卻是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信仰中心,天主教的集權中心,并在政治和文化等領域擁有著世界性的影響力。
提前在網上預約了梵蒂岡博物館,多花5歐元少排一兩個小時的隊。明明預留了充足的時間出門,上了地鐵居然坐錯方向,悲劇,錯過時間不讓我進就慘了。終于卡著時間點抵達,存包、換票什么的,又花了點時間,還是順利通過。那么多人參觀,那么多人預約,就算每個人都準時到,也不太可能保證準時讓人進去。不過以后還是要守時啊,自己不是也討厭別人不守時嗎。
梵蒂岡博物館可以租到中文講解器,羅馬的博物館,好像只有這里有中文講解器,日本語倒是哪里都有??赡軞W洲人分不清亞洲人的相貌,我們處處被認為是日本人,所以我們在街上常常聽到店員用日文跟我們打招呼。中國在歐洲人的眼里,仍然是某些店里需要掛上牌子,加以說明“Made in Italy,not China(意大利制造,不是中國)”的,相當無語,但也沒什么能辯白的。
梵蒂岡博物館太大了,沿著官方給的路線去走,所有的館連起來不用回頭,想要一個個都看仔細,講解都聽清楚,一天是不可能的。好在可以拍照,喜歡的多流連一下,不懂的走馬觀花。多個世紀來,教廷積累的藏品,匯集了希臘、羅馬的古代遺物以及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精華,大都是無價之寶。12個陳列館和5條藝術長廊,越走越豐富,越走越華麗。拿著打印出來的重要展品挨著個找,我眼花繚亂了,最后發現莫名其妙地沒找到《拉奧孔》,那么大一個群雕都能錯過。
羅馬似乎偷了埃及很多東西啊,梵蒂岡博物館有專門的埃及館存放埃及文物,羅馬廣場都豎著方尖碑。與凱撒大帝和埃及艷后那段艷史發生的時代是否有關呢。
其實大多數作品都是不懂的,有講解器總算可以挑感興趣的稍微了解下。最吸引我的自然是最著名的拉斐爾畫室和西斯廷禮拜堂。
雖然拉斐爾在完工前已去世,但所有拉斐爾畫室的作品都是根據他的創作,反映出他的宗教與世界觀。巨大的《雅典學院》壁畫里,還有他的自畫像,頭戴深色圓形軟帽,正看著我們,好像有點好奇,站在他作品下的是些什么人,又有些什么感想。拉斐爾畫室共有4個房間,每個房間都是滿滿的壁畫,主題各不相同。拉斐爾一共只活了37歲,如果他和米開朗基羅一樣長壽,有多少更加美妙絕倫的作品會在他手中誕生呢。
拉斐爾畫室是拉斐爾的舞臺,西斯廷禮拜堂則是米開朗基羅的舞臺,雖然也有其他名家的作品,但米開朗基羅留在正面墻上的《最后的審判》、穹頂的《創世紀》可謂曠世杰作。
一進門就崩潰了,那么大的一個教堂,一絲空隙都沒有,數不清的壁畫幾乎讓人產生密集恐懼癥,好不容易眼睛才重新聚焦,一幅幅畫去分辨。這里不讓拍照,有工作人員監視著。
為了保護這些無價之寶,西斯廷禮拜堂的窗子永久關閉,由計算機系統控制著空氣調節機,使室內晝夜保持固定的溫度,每天不斷涌入的成千上萬游客的呼吸氣息,無疑是破壞這些作品且無法避免的因素。
米開朗基羅很有意思,根據搜來的資料,我們猜測他是一個睚眥必較、自信心爆棚,又帶著點萌的人。有人說他壞話,他就把人畫進畫里,不是下地獄、被毒蛇纏,就是一副偽君子的樣子。由于認為自己在雕塑方面更有天賦,他受教皇之命來繪天頂畫雖非本愿,一旦接手,立即變身工作狂,從教堂內腳手架設置,到設計創作,均為一人獨自創作,只用4年便全部完成了。
西斯廷禮拜堂有兩個出口,跟著人走,直接到博物館外面了,我還沒看到螺旋樓梯呢,怎么辦。理論上說不讓再進的,我們包還沒拿出來,以這個為借口,又溜回去,原路返回到西斯廷禮拜堂的另一個出口,其實還有另外的展室。最后的幾個區域,是近現代的藝術品,各種抽象、怪異,更加不懂了,只有梵高一幅關于耶穌之死的作品比較喜歡,這好像也是梵高僅有的與宗教有關的作品。
重新走一遍還是沒找到傳說中的樓梯,后來怎么找到的我已然混亂,只覺得沒有想象中壯觀,但還是挺巧妙的。事實上這條螺旋樓梯由兩條坡道構成,視覺上的錯覺使它看起來像是只有一條坡道,兩條坡道輪換開放。
螺旋樓梯是真正的出口,從這里下去,就結束了梵蒂岡博物館的參觀。在里面待了大半天,出來又是太陽暴曬,剛好碰到瑞士護衛隊換班。
瑞士護衛隊歷史悠久,并不只有瑞士人擔任,名稱源于戰爭中為保衛教皇流盡最后一滴血的瑞士士兵。別看和平年代的他們職責簡單,要當上護衛隊員,不僅要在貴族家庭出生,絕對忠于教廷,還要符合各種傳統規定。其中一項就是穿著老米設計的紅黃藍彩條古典裝束、手持古代長柄兵器。
沿著梵蒂岡古城墻繞到圣彼得廣場,看見參觀圣彼得教堂的人們排隊圍住了半個廣場,那就先在廣場坐坐吧。圣彼得廣場又是貝尼尼的作品,是“世界上最對稱最壯麗的廣場”。在方尖碑四周找東西南北風,找小圓盤石標志,讓四行交錯排列的柱廊成為一條直線;在廣場的陰涼處看鴿子、看藍得很假的天空下教堂頂上一排圣人各異的姿態。
隊伍稍微短了一些并且在穩步向前,再等下去可能來不及爬圓頂了,于是也加入其中。圣彼得大教堂竟然只是世界第二大教堂,據說世界第一大教堂于1989年建在科特迪瓦,地理知識缺乏的我連科特迪瓦在哪都不知道。
正門有5扇,都有講究,其中一扇是圣門,每25年的圣誕之夜才打開;青銅門是進入教宗居所的,同樣由瑞士護衛隊站崗,平常人不得進入,遇上特別的日子,有機會從這里入內謁見教宗,這種機會我們顯然沒法想。
進門就看到米開朗基羅的《圣殤》,這座很雕像非常特殊,圣母安祥順從而又哀傷悲痛,異常年輕美麗的臉龐與長著胡子的耶穌,形成強烈對比。據說作品剛展出時,前來參觀的人猜測這座雕像是當時另一位已有影響的藝術家所作。剛剛25歲的米開朗基羅大約是一氣之下在圣母胸前的衣帶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大師之名自此響譽世界。這是米開朗基羅唯一留下了簽名的作品。
中央圓頂還是老米所作。
圣彼得寶座又是貝尼尼設計的。
黃昏時分去爬圓頂,也是想等光線柔和,這次倒不對了,大教堂在廣場上投下巨大的陰影,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觀賞效果。坐完電梯還要爬300多級臺階,氣喘吁吁地上去了,終于見到電影里時常出現的經典畫面。圣彼得廣場像一把通往天國的鑰匙,羅馬城在這把鑰匙周圍延展。
感覺沒待那么久,可是下去的時候天都快黑了,圣天使堡是去不成了。依舊朝那個方向走去,落日余暉下的圣天使堡和圣天使橋顯得寧靜而神秘。
扛了一天的三腳架,剛好回頭拍圣彼得堡夜景。嘗試了幾次覺得角度不是太好,天一黑溫度就降下來,薄薄的針織衫抵不住涼風,收拾收拾回去了。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互聯網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原文鏈接:http://www.freetextsend.comhttp://www.freetextsend.com/tiyuzhishi/17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