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球迷最多(中國球迷眼中的世界杯)
發哥
世界杯深論壇·球迷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孫嘉暉 廣州球迷張繼發,江湖人稱“發哥”。他是一名超級球迷,從2002年韓日世界杯開始,這次是他第5次現場觀看世界杯。本屆世界杯期間,“發哥”一直為本報新媒體平臺撰寫《發哥游多哈》的專欄,把發生在世界杯球場內外的精彩故事分享給國內讀者??ㄋ柺澜绫磳⒙淠恢H,本報記者與發哥進行了一次廣州與多哈之間的連線對話,聊聊中國球迷眼中的卡塔爾世界杯。 一天看四場比賽的極限體驗 廣州日報:世界杯首次來到卡塔爾舉行,對球迷來說,最大的便利是否是不用在多個城市之間趕場觀賽? 張繼發:確實如此。此前我在韓國、德國、巴西、俄羅斯這幾屆世界杯的觀賽場次最多是單屆28場,由于在不同城市之間周轉頻繁,對體能要求極高??ㄋ柕膰撩娣e較小,8個賽場都分布在首都多哈附近,小組賽階段,有時一天四場比賽,我能一場不落,真是百年難得一遇的極限觀賽體驗。目前,我已觀看了40多場比賽,在所有這次到多哈觀賽的中國球迷中,我看的場次是最多的。 廣州日報:整個世界杯期間,球迷的住宿和以往相比有什么不同,物價是否比平時貴很多? 張繼發:為了世界杯的舉辦,多哈在市區與各賽場之間修建了地鐵,各國球迷憑借世界杯球迷卡,就能享受免費的公共交通。不過,多哈的地鐵站到球場的距離很遠,需要至少步行半小時才能到達賽場。 當地的物價在世界杯期間并沒有飆升,但住宿方面則要花不少錢,尤其多哈市區的酒店,最便宜的都要幾千元人民幣一晚。資金并不充裕的球迷球迷會選擇入住球迷村,有的球迷村就在賽場外的廣場上用房車和集裝箱搭建,房價大概為幾百元人民幣一晚。 發哥:這屆世界杯是最快樂的 廣州日報:卡塔爾用什么方式來借世界杯宣傳民族文化和國家新形象? 張繼發:卡塔爾富得“流油”,當地人對各國球迷非常友好。在街邊,如果外國球迷有困難,會有大量志愿者主動過來幫忙。這些志愿者的衣服上有清晰的標識,注明自己可以為球迷提供何種語言服務。當地球迷也喜歡在場外拿飲料、阿拉伯茶、特色小吃等與各國球迷分享,而且很多小朋友都來參與派發,阿拉伯人民的熱情好客之風令人難以忘懷。 世界杯期間,多哈幾個著名博物館和宗教場所的人流絡繹不絕,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伊斯蘭文化博物館和卡塔爾國家藝術博物館,讓我更深入的了解阿拉伯歷史文化和海灣地區的風土人情。 廣州日報:有人說,卡塔爾花了那么多錢搞世界杯,但他們的球隊在成績方面卻成為歷史最差東道主? 張繼發:我和很多卡塔爾球迷都交流過這個問題,他們不認同這個觀點??ㄋ柸苏J為,他們的國家足球歷史不長,實力和世界其他強隊相比有差距很正常。但他們對舉辦世界杯的態度真的很認真,認為這屆世界杯舉辦得很成功,他們是最好的東道主。對比我看過的前幾屆世界杯,這屆是最快樂的,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中國足球要進步,球迷文化要升級 廣州日報:這次前往多哈觀賽的中國球迷多嗎,各國球迷對中國球迷的態度如何? 張繼發:這次前往多哈看球的中國球迷和以往相比不算太多,在世界杯進入淘汰賽的后期開始多一些,尤其有不少網紅出現,他們大多在海外留學工作。我們經常被誤認為是日韓球迷,但說明自己是來自中國的時候,各國球迷的態度都相當歡迎。 廣州日報:卡塔爾世界杯留下哪些中國“痕跡”?廣州也是中阿文化交流的重要起點,你有沒有找到一些相關的印記? 張繼發:中國古代的海上絲綢之路在多哈的“痕跡”還是很明顯的。這次世界杯,除了不少中國企業的廣告宣傳外,世界杯基本上在多哈街頭都能輕松找到中國制造的商品,尤其國際足聯指定的吉祥物等紀念品,主要也是由中國生產。 廣州中國作為千年中阿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城市,我在多哈的博物館里看到了很多文物和文獻。而在球場內外與卡塔爾人的交流中,也有不少人知道廣州,我甚至還認識了一位餐廳侍應生,他曾來過廣州做生意,熟悉小北路一帶是“阿拉伯街”,他還和我介紹,他們的餐廳有一道菜,是廣州廚師在多哈工作的時候親自傳授給他師傅的。 廣州日報:從一個中國球迷的角度,你覺得卡塔爾世界杯對中國未來申辦世界杯有什么啟迪? 張繼發:世界杯給我的概念,早就已經超越了競技,具有無遠弗屆的文化影響力。中東地區本來就是東西方文化的交匯點,所以這屆世界杯給我的印象更強烈。中國如果要申辦世界杯,我覺得要認真研究屬于世界杯的文化,把一些世界杯近百年來形成的文化范式理解透和傳承好,要把握好本土元素結合的尺度。 我們應該要有更寬廣、開放的心態和心胸,盡可能為世界各國球迷和組織提供更多的觀賽方便。中眼中國足球需要提升的不僅僅是競技的層面,球迷文化也要更快地提升,與世界杯的價值觀接軌。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互聯網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原文鏈接:http://www.freetextsend.comhttp://www.freetextsend.com/tiyuzhishi/17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