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cuba的為什么很少能進cba(「籃球評論」為什么CUBA不能向CBA輸送人才?)
比較僵硬的是,CBA現在就不需要CUBA輸送……
別人都有各自的青訓,水平也高、人數也多,挑也挑不過來,國家又沒有“考核球隊學歷,本科學歷按人頭給補助”這種強扶植政策。
找倆大學生,沒啥用啊……他們學了四年也不會給外援翻譯你信不信。
而造成這一現狀的,以我一個單純外行人的角度來看,核心問題在于制度的積重難返。
大學籃球和職業籃球是割裂的,水平只是表現,不是通過提升水平、給更多資源就能完全解決的。
CUBA和CBA名字聽著非常像是關系緊密的一系列聯賽。
但實際上他們幾乎沒什么關系。
CBA的人才上升通道在很早的時候就被各俱樂部自己的青訓體系封死了,有潛力的球員,很早就被青訓發掘,進入職業的道路,從這一刻開始,大樣本下同年齡段的球員實力就已經拉開了相當大的差距。
我曾經是高中校排球隊的隊長,也一度按照所謂“高水平運動員招生”的標準進行訓練。
這個“高水平”在普通非體育學校代表一類運動的最好水準,一般大學的體育人才資源都從這個途徑招生,相比普通體育特長生水準略高,訓練要求也高。
可以認為中學里的高水平就算是非青訓和各專業體育學校外訓練強度最高的一伐人了,我當時一天訓練多久呢?
4-5個小時。
這還算上了放學后加練和打野球的時間。
其他時間自然要上課,即使在訓練時間,強度也并不算高,我還得抽時間看隔壁女排的大長腿。
這和每天基本所有時間都用來做專業訓練的青訓的差別是非常大的——當時我在的學校最好成績是市級比賽第二名,打第一名基本10:21那種。
第一名的學校訓練水平在我看來高出自己不少,能明顯感覺到水平差距。
這樣的球隊去打隔壁市的青訓,女排,大比分1:3
半職業和業余的區別就這么大。
當然,各地情況不一樣,每支球隊水準不同,其他地方的球隊未必是這個結果。
但從質量上,目前的CUBA這種學校所孕育的運動水平,確實還是比不了青訓和職業隊,能打出來的只能是里面的天才。
很多人說這是惡性循環,越差就越差。
而核心問題,還是在于兩個上升通道互斥,沒有整合的可能性。
只要這個上升途徑是并行的,就會有優劣之分,而在缺乏非常非常強有力干預的情況下,一旦兩個通道產生了差距,資源就會進一步向一方傾斜,隨后陷入惡性循環。
韓德君已經是少有的CUBA進入CBA的成功案例
至于校園運動質量差、沒出路、沒苗子導致質量更差、更沒出路、更沒苗子之類的,都是兩個渠道的互斥性帶來的惡性循環的結果。
彼此是競爭關系,而市場又沒大到足夠他們競爭——吃飽了你就得餓死我。
如果只是無中生有試圖把大學運動的水平拔高到接近青訓的高度是不現實的,沒有整個體系做基礎、以及如何扭轉CBA對大學聯賽的印象都是問題。
CBA的選秀是個好頭,至少把通道打開了,但無論這一年打出了2個大學生還是5個8個大學生,短時間內都不足以改變這種現狀。
因為獨立出來的青訓體系永遠會試圖保住自己的地位,那里也有一大批從業人員,他們由于各種原因沒能進入校園籃球提議,就只能在現有道路上下功夫,是目前CBA人才輸送的主力。
我們如果只希望CBA每年多選大學生,他們就失去了存在價值,這些籃球從業者就也得“從頭再來”了。
你看,哪怕CUBA走起來了,也還是有人的籃球夢會做不下去。
而在籃球道路上,他們彼此是平等的。
這個問題已經存續了很多年,船大難掉頭,我們中國這艘船又尤其大,想要改變自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歸根結底,中國籃球的蛋糕現在沒有那么大,容不下兩條上升通道并行的模式——即使容得下也不沒必要用這種模式,它必然會在過程中產生內耗——有了青訓,就沒有大學生籃球運動員的飯吃,大學籃球支愣起來了,青訓的前途也會有問題。
單純給任何一方砸資源都不是長久之計。
怎么改變這種互斥的現狀,讓他們能盡可能和諧共存,才能讓大學籃球和職業籃球真正變成像美國那樣的人才輸送工廠。
到那時候,坐在教室里的學生才敢正經地說自己的夢想是打籃球。
還沒人笑話他。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互聯網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原文鏈接:http://www.freetextsend.comhttp://www.freetextsend.com/tiyuzhishi/17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