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印度舉行過奧運會么(印度14億人口,為什么只有一名冬奧會選手?)
高山滑雪選手阿里夫·可汗(Arif Khan),是印度唯一一位獲得北京冬奧會參賽資格的運動員。他表示,此次參加冬奧會,是想讓世界知道,印度也可以發展冬季運動,而且中印在冬季運動合作領域有很大潛力。
作為擁有近14億人口、GDP總量排名全球前十的大國印度,為何在競技體育方面如此“捉襟見肘”?有評論指出,過去數十年來,印度在奧運會上獲得的獎牌屈指可數,這顯然與其國家體量極不相稱。然而,印度又是一個極負“大國情懷”和“民族自尊心”的國家。為什么印度甘愿在如此重要的世界舞臺中淪為“弱國”?本文對這一現象作了剖析,認為印度“奧運獎牌荒”現象,與其自身的前工業化社會、政治意愿、宗教文化
本文原載《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年第2期,轉自“歐亞系統科學研究會”,僅代表作者觀點,供諸君思考。
從歷屆奧運會窺探印度
“奧運獎牌荒”現象及其原因探析
▍問題的提出
歡樂奧運季, 印度獨憂傷。2016里約奧運會結束之際, 印度只收獲一銀一銅兩塊獎牌。和中國同為金磚五國, 一方面, 印度的綜合實力在世界上不可小覷, 在世界各國GDP總量排名中, 印度穩居第11位, 但在奧運會獎牌榜上, 和中國、俄羅斯動輒獲得兩位數金牌、三位數獎牌相比, 擁有12億人口的印度卻少有人問鼎金牌, 在競技體育建樹方面尤其薄弱, 印度近期在奧運會上表現最好的一次才是排名世界第50名。這個近些年處處拿來與中國相提并論的南亞國家, 在里約以及歷屆奧運會上的表現, 與其作為一個坐擁13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來說, 卻是極不相稱的。里約奧運期間, 印度國內媒體的體育新聞頭條更是整日都被“失望”“垃圾”“恥辱”等字眼所充斥。
當今世界, 奧運會身為一項精彩絕倫的體育賽事呈現在人們面前, 更是作為一個各國政治、經濟、科技和文化等的載體和窗口, 是展示國家競技水平、綜合實力與國民素質的最佳舞臺。在輿論背后, 人口大國印度為何難以成為奧運大國, 只能屈身奧運小國之列, 這對于一個有著濃重的“大國情結”和民族自尊心極強的國家來說, 一直是個相當敏感的話題。里約奧運已經落下帷幕, 此次奧運會再次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 印度代表團在本屆奧運會上獲得1銀1銅的“慘狀”引起作者的思考, 究其原因, 印度競技體育何去何從, 值得國人深思。
(高山滑雪選手阿里夫·可汗(Arif Khan)是印度代表團唯一獲得北京冬奧會參賽資格的運動員 / 視頻截圖)
▍印度在歷屆奧運會上表現情況回顧
印度近年來在經濟上快速增長的勢頭令世界矚目, 但印度在歷屆奧運會上表現可并非那么奪人眼球。作為英聯邦成員國之一, 印度早在1900年就參加了在巴黎舉辦的第二屆夏季奧林匹克奧運會, 是第一個參加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亞洲參賽國。早年, 印度男子曲棍球隊在國際賽場上所向披靡, 1928至1980年的十二屆奧運會中 (1940和1944年由于二戰爆發奧運會停辦) , 在這個單項上囊獲了8金2銅1銀, 共計11塊獎牌, 其余項目獎牌爭奪上均未有收獲;1984年后, 印度曲棍球隊再未贏得過獎牌, 在其他項目獎牌爭奪上又鮮有所長, 印度在之后奧運會上的表現一蹶不振。
?。ㄒ唬┙陙砣〉玫莫勁魄缚蓴?/p>
翻開印度在近30年奧運會上的表現,也許我們會有所感觸。從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到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印度代表團連續三屆顆粒無收, 獎牌數均為零;在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上有所突破,取得了1枚銅牌;2000年悉尼印度成績穩定, 依舊是1枚銅牌;2004年悉尼稍有進展, 獲得1枚銀牌;2008年對于印度來說是奧運大年, 那年8月11日,印度射擊運動員阿比納夫·賓德拉(Abhinav Bindra)在北京奧運會10米氣步槍比賽上,為印度贏得了自其參加奧運會108年歷史上首枚單項比賽個人金牌, 此外還有兩枚銅牌入賬;2012年印度整體有所進步, 獲得2枚銀牌和4枚銅牌, 獎牌數量為歷屆最高;2016年里約, 印度離金牌之路越來越遠, 只拿到1銀1銅兩塊獎牌(詳見表1)。
表1 1984~2016年印度在歷屆奧運中的獎牌情況一覽表
?。ǘ﹨①惖膬瀯蓓椖坑邢?/p>
印度歷來不是體育強國, 體育文化為外來文化, 印度保守特質的宗教文化抑制了其體育項目多樣性的健康發展。在印度國內, 體育發展十分不暢, 可供開發、普及的運動項目更是有限。這方面, 不少印度民眾對奧運會的項目怨言頗印度深:除了曲棍球, 印度人的強勢項目都不在奧運會項目中, 尤其是板球。在強手如林的奧運會賽場上, 印度傳統優勢項目主要來自于曲棍球、射擊和摔跤這幾項。本屆里約奧運會共有大項28個項目, 印度只參加了其中15個項目, 而其中一半項目印度從未得到過獎牌。縱觀印度整個奧運會歷史, 印度國家隊總共贏得過24枚獎牌。分別在7個項目上獲得:羽毛球 (1枚) 、拳擊 (2枚) 、曲棍球 (11枚) 、射擊 (4枚) 、網球 (1枚) 、舉重 (1枚) 、摔跤 (4枚);印度尚未取得過獎牌的21個項目:手球、田徑、排球、壘球、籃球、足球、皮劃艇、自行車、射箭、擊劍、體操、柔道、乒乓球、水上項目、現代五項、棒球、馬術、跆拳道、鐵人三項、帆船帆板和賽艇。
?。ㄈ┤司鹋飘a出與強國相距甚大
毋庸諱言, 印度在最近幾屆奧運會上的糟糕表現, 排名只能與卡塔爾和摩洛哥這樣的小國并駕齊驅?;仡櫄v史, 印度1900年第一次參與巴黎奧運會以來, 共贏得9金6銀11銅, 總計26枚獎牌, 這樣的總獎牌數甚至遠遠不及中國在一屆奧運會上所獲得的獎牌數。也有媒體戲稱, 世界游泳名將菲爾普斯一人在奧運會上所獲得的獎牌(23金3銀2銅)都比印度自1900年以來獲得的全部獎牌總數多。2016年里約奧運會, 共有207個參賽國家及地區, 如果按得每塊金牌所需要的人口數(也就是說多少人分一塊金牌), 或是人均金牌數來表達一個國家真實體育競技水平的話, 印度在這份榜單中更是難尋蹤跡。參照本屆奧運會獎牌榜, 印度約12.27億的人口, 差不多6億人口才能產出一枚獎牌, 而中國在本屆奧運會上斬獲70枚獎牌, 人口數約13億, 1800萬人就能對應一枚奧運獎牌, 人均金牌1/1800萬塊;美國在里約獲得121枚獎牌, 人口數約3.2億, 平均260萬人分一塊獎牌, 人均金牌1/260萬塊;牙買加、格林納達這些國家更是平均幾十萬人就能拿到一枚獎牌。
除此之外, 已經參與了總計達28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印度在每屆奧運會平均可以獲得0.9枚獎牌, 而龐大的人口則讓印度代表隊在每屆奧運會人均獎牌數榜單上均排名墊底。近些年,在經濟發展上取得奇跡的印度,在發展競技體育方面卻乏善可陳,多年來困擾印度體育發展的“奧運困境”始終破解無門。
▍印度“獎牌荒”背后以及競技體育落后原因探析
?。ㄒ唬┣肮I化社會缺乏體育發展基礎
冬奧會 表面上看, 印度人口眾多、增長快, 為選拔運動員提供了一個數量龐大的人口基礎。但是, 印度的農業人口占總人口數的70%, 多數仍居住在缺水少電、交通閉塞的農村, 民眾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文盲現象嚴重。近些年, 印度全國范圍內的掃盲率雖呈上升趨勢, 但文盲絕對人數卻有增無減, 試想, 一個正在將掃盲教育列為重點工作的國家又怎么能讓體育高效、健康發展。因此, 印度人口基數的絕對優勢根本不能在優秀運動員的選拔上體現出來。處于前工業時期的印度, 政府還在重點扶持農業發展, 著力解決國民貧困和基礎設施落后等問題, 既無法依靠社會力量自發形成“市場體育”, 又沒法調動行政資源開展“計劃體育”, 只能寄希望于少數精英運動員, 集國家有限體育資源著重發展其自身傳統優勢項目或天賦項目。根據聯合國2013年《人類發展報告》顯示, 印度兒童不足標準體重的人數比例達42.5%, 營養不良問題凸顯。國際糧食政策研究室《全球饑餓指數報告2012》統計, 印度糧食問題嚴重程度名列全球第十五位, 印度缺乏現代農業, 糧食供給無法保證, 很多國民還在為溫飽問題發愁奧運會, 國家大力發展體育無從談起。相比于中國, 印度是一個典型的西方資本主義聯邦制共和國, 政府執政能力低下、對體育的投入非常有限, “市場體育”無從談起, “計劃體育”難以實施, 更沒法調動行政資源開展中國式的“舉國體制”或是建立類似前東歐和前蘇聯的全國競技體育促進模式。印度社會體育經費緊缺的形勢、全國基礎設施落后的狀況以及硬件上的前工業化時代特征、導致了印度體育在低水平上徘徊、缺乏體育發展基礎的現實困境。
?。ǘ┤鄙俪蔀轶w育強國的“政治意愿”
法國利摩日大學體育經濟研究中心布爾格教授曾指出, 任何一個欲獲得奧運會獎牌的運動員都應該具備以下三個條件之一:要么來自一個人口大國;要么來自人均國內產值較高的國家;要么來自政府具有成為體育強國的強烈政治意愿的國家。而在印度, 成為“體育大國”從來都不是政府的“既定國策”。印度首都新德里最大的體育場是紀念其開國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建成并由其名字命名的。尼赫魯在任期間, 科技和教育列為印度當時發展的首要任務, 印度歷屆政府的最高領導人都親自過問或者領導過尖端科技的開發工作, 在這種思想下, 印度政府于1958年、1968年相繼頒布《科學政策決議》《國家教育政策》全面規劃國家的科技教育發展戰略, “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教育將印度帶入21世紀”。不過, 發展體育運動在尼赫魯和曼莫漢·辛格政府關于印度的遠景規劃中幾乎不占任何地位, 期間幾乎沒有形成任何涉及體育的投入和資助機制。受尼赫魯思想的影響, 印度歷屆政府也從未把成為體育大國列入工作議程。直到2002年12月, 印度國家計劃委員會頒布《印度2020年遠景規劃》(或稱《印度2020年愿景》) , 其中才有涉及體育發展的戰略規劃, 文件就印度經濟、教育、體育和基礎設施等方面的發展目標提出了一些新要求。
另一方面, 相對于在軍事、科技領域的慷慨, 印度政府對體育發展的投入則顯得吝嗇不已、囊中羞澀。2004年, 在印度國大黨政府上臺后公布的第一個預算案中, 體育撥款只有區區0.38億盧比, 僅占教育撥款的3%。時任體育部長蘇尼爾對此表示不滿, 指責印度財政部長長奇達姆巴拉姆對體育撥款的吝嗇以及學術界對體育部門的偏見。而在印度2007~2008年度財政預算案中,體育撥款為49億盧比(按當時匯率相當于人民幣10億元),教育經費撥款達2867億盧比;考慮到2010年將在新德里舉辦第17屆英聯邦運動會(印度代表團喜獲38金、27銀、36銅, 位于獎牌榜第二位), 印度在2008~2009年度預算中體育撥款增至110億盧比, 但教育經費預算高達3440億盧比。從近幾年政府在各類經費的支出看, 印度花費大量公共資金用于公共教育經費, 期間公共教育經費占財政總預算的比例多保持在4%以上, 而體育經費所占的比例通常不超過0.1%, 這也與印度自1986年起依照《新教育政策》所制定的指導思想, 全面開展“重腦力輕體力”的教育改革運動戰略有關。
一個國家競技體育要想迅速高效地發展, 一方面是要依托社會環境的改善和國民健康意識的提高來帶動國民自身積極參與體育之中, 另一方面也要依托于國家政策法規的全力支持。而在印度, 發展體育大國似乎從來沒有被納入政府工作的議程, 這也已經成為制約印度體育發展的重要因素。印度奧委會就不參與“申奧”一事, 答國外記者問中也承認, 國家沒有一直支持體育運動。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日本, 1988年兵敗漢城奧運會后的日本政府介入體育界的力度明顯加大, 1989年日本文部省頒布了《關于面向21世紀的體育振興策略》, 提出了從競技體育和終身體育兩個方面大力發展體育的方針, 之后更是制定了一系列詳細的短、中、長期的強化選手計劃。政府還投資建設了日本國家體育科研中心(JISS), 為日本選手在奧運會奪取獎牌提供科研、訓練等全方位的服務。經過短短十幾年, 日本政府一系列的舉措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便獲得成效, 那屆奧運會日本代表團共獲金牌16枚、銀牌9枚、銅牌12枚, 獎牌總計37枚, 躍居至金牌榜第五位, 在短短數年內便實現了競技體育的崛起。
?。ㄈ┯《茸诮涛幕谋J靥刭|抑制體育發展
1.根植于印度教育中的“禁欲(Brahmacharin)”觀念
縱覽近3500年的印度教育史, 印度教育源自《梨俱吠陀》(RigVeda), 宗教奠定了印度教育的基礎, 對教育的要求局限于靜態社會的基本需求。印度教育伴隨著宗教而來, 印度屬于印度教文化圈, 80%以上的印度人信奉印度教, 而印度教內“禁欲(Brahmacharin)”觀念以及唯宿命論規定人的一生應安分守己, 不要企圖改變命定的人生和命運進行武力的抗爭, 即使是20世紀50年代印度從英國的殖民統治下取得獨立也是采用和平方式, 這與競技體育崇尚個人拼搏、勇于斗爭的意志品質大相徑庭。
另一方面, 印度傳統文化是以印度教文化為主體, 以印度各宗教文化為核心價值取向標準的多文化綜合體系。印度文化的宗教性強調對精神世界的追求、注重內心寧靜, 而非外在的物質追求。印度教育近代以來的發展道路是漸進性的, 傳統教育中的“禁欲”觀念很大程度上被保留了下來, 也導致他們對外來體育文化所展現的特質難以相互適應。宗教理念滲透于印度生活的方方面面、貫穿于人們行動與心靈之中, 傳統與保守特質尤為明顯。過于保守的特質與對內心世界的安寧追求使得印度人在對待外在于自身文化完全不同的體育文化時會表現出不適的癥狀。
2.種姓制度阻礙印度體育發展
種姓制度形成于3000多年前, 是印度社會特有的特征, 也可以說是一種等級制度, 主要存在于印度教中, 對伊斯蘭教和錫克教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在這種制度中, 每個種姓集團都占據一定的社會位置,最高種姓是婆羅門(Brahmans), 地位最低的則是那些從事清潔工作的賤民。1947年, 印度種姓制度廢除, 憲法明確規定取消種姓歧視和不可接觸制, 但是數千年來形成的傳統依然在印度社會盛行不衰。受種姓歧視影響, 在印度人們的觀念中, 體力活動是極其卑微下賤的。任何有地位(無論是因種姓劃分形成地位, 還是因積累金錢形成地位)的人都不應該自己動手, 而是應該把體力活動交給下層階級的窮人。跑、跳、游泳等體育活動在上層階級眼里雖算不上“下賤”, 但也只被婆羅門視為供消遣娛樂的“嬉戲游戲”。
在印度, 種姓規范與體育運動有著很大程度的契合:
?。?) 一個天天吃肉、在運動場揮汗如雨的婆羅門一定不是一個合格的婆羅門;
?。?) 印度的中上階層受種姓規范的束縛沒有進行體育運動的意愿;
?。?)很多新興的中產階級即使不是出生婆羅門也遠離體育活動;
?。?)種姓制度導致不同姓氏的人們不能在一起運動。
現實情況是, 一個婆羅門出生的運動員很少會主動同一個賤民出生的運動員接觸, “高等種姓”的運動員常常拒絕與“下等種姓”的運動員在一起訓練和比賽。然而, 正是這樣一個遠離體育運動、和現代體育要求格格不入背道而馳的階層卻構成了當今印度上層社會的主體, 婆羅門作為最高種姓所遵循的體育觀影響了印度整個社會的體育風氣, “下等種姓”的運動員甚至都不敢追求在體育上有更高層次的突破??梢赃@么說, 種姓制度是印度實現體育崛起的根本障礙。印度有史以來許多領導人都公開抨擊過這一制度, 另一方面, 他們又肯定了種姓制度對穩固社會平穩安定的積極作用。印度開國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曾指明:“在印度人們保持著種姓制的條件下, 印度終歸是印度?!钡菑乃麄兣c這個制度脫離關系的那一天起, 印度就不復存在了。所以, 與其說, 印度人不重視體育、不發展體育, 還不如說是, 印度最劣性的種姓等級制度一直以來都未得到過根治。
▍結語
和中國相比, 印度在歷屆奧運會賽事上取得的成績可謂乏善可陳。近些年, 印度政府正在努力“讓印度體育走向世界”, 加大體育基礎設施的建設, 并且大幅提高體育競賽獎勵數額, 刺激競技體育的發展, 其中奧運會冠軍獎金更是達1000萬盧比。印度并不是一個沒有體育的國家, 它缺少的只是體育文化, 民眾極為有限的參與, 才是印度體育落后的根源。由此可見, 印度若想從根本上發展發展競技體育, 除了要在政策上繼續加強對硬件和軟件的投資、加大獎勵力度等措施之外, 最主要的還是要根本上轉變印度民眾輕視體力活動的傳統觀念, 卸下印度宗教帶給競技體育發展的枷鎖, 設計出著眼于未來奧運的全面發展戰略, 同時對現行的體育制度進行改革, 轉變競技體育發展方式。猶如大象邁步, 印度在發展競技體育的道路上任重而道遠, 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期待印度競技體育能迎來嶄新的發展。
來源|微信公眾號“文化縱橫”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互聯網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原文鏈接:http://www.freetextsend.comhttp://www.freetextsend.com/tiyuzhishi/16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