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cba為什么不開放亞洲選秀(網紅球員憑什么打不了CBA?)
2022屆CBA選秀大會結束,張梓祎落選。
這是他的第二次落選,第一次是2019年,那年他是以華北電力大學cuba大學生身份報名的,這次他的身份是活躍于短視頻平臺的北京知名網紅街球手。
據悉,此番張梓祎報名CBA選秀的熱情和積極性頗高,而且球迷對他的期望值也幾乎是歷屆草根選手里的頂峰。嚴格來說,張梓祎不算草根。CBA選秀大會對草根的定義是從未有過Cuba比賽背景或者俱樂部比賽背景并且以個人名義報名的球員,比如周銳、唐日輝。但鑒于張梓祎也?;钴S于野球場,也游離于職業賽場之外,姑且籠統地把他算作草根一員。
張梓祎打球最明顯的特點就是拼,高中時代隊友送他綽號“拼命三郎”。無論在街球賽場,還是參加路人王、三對三黃金聯賽等賽事,他都把這個“拼”字發揮得淋漓盡致,是一個非常有激情的球員。
因為參加了一檔網絡籃球綜藝,讓本來在民間就已經有知名度的張梓祎持續走紅,在那個節目里,他展現出的防守態度和單挑技巧令人印象深刻,一招順步快速啟動突破屢試不爽。在2019年CBA選秀的單挑環節,他力戰各路好手勇奪單挑王的稱號也證明了其實力確實不俗。
他的另外一個外號“惡鼠”其來有自,這里的“鼠”,指的是gym rat,球館耗子,表示一天到晚耗在球館里的球癡,張梓祎就是個不折不扣的球癡,他就是以此外號激勵自己奮發圖強的,并且從一開始,他的目標就是CBA。
2019年CBA選秀對草根選手開放,很多草根躍躍欲試,但都沒有成功跳躍龍門,有些受限于技術粗糙,有的受限于身高……,總之各種各樣的原因把他們拒之門外。但張梓祎不一樣,太多粉絲覺得他已經具備了打職業聯賽的資質,身高也夠,防守也好,又經過名師專業指導,又在布魯克林和澳洲接受過特訓,結合他過往林林總總還算不錯的履歷來說,張梓祎幾乎是近年來除了已志不在此的楊政外的草根選手里最最接近CBA的了吧。
第一次試水失敗后,時隔三年,惡鼠沒有因為受挫就放棄了對CBA的追逐,他拿出了破釜沉舟畢其功于一役的決心,吹響了第二次向CBA沖鋒的號角。他在參加選秀前三個月就關閉了所有的社交軟件,心無旁騖地跟著前CBA名宿呂曉明進行專業的、系統的訓練,進步有目共睹。
選秀這份努力和進取心很有感染力,很容易打動人,尤其在他的那部很燃很燥的紀錄片的推波助瀾下,更加容易俘獲一大批擁躉。
“這回該選上了吧!”相信任何人在看了張梓祎的訓練和了解了他的心路歷程之后很難不發出這樣的感嘆和期盼。但期望越大失望越大,今年的選秀大會,各支球隊紛紛棄權,82人報名,僅20人被選中,呼聲頗高的張梓祎并不在選中之列。所以有很多粉絲為這顆“遺珠”鳴不平,甚至有極端者放言稱“沒有張梓祎,不看CBA?!?/p>
其實,我們很容易理解球迷的這份意難平。你要說174公分的吳悠當年試訓CBA失敗,我球員們還能理解,因為職業聯賽對矮個子本來就沒那么友好,吳悠身體素質在普通人里已經很出色了,縱然如此,CBA的門檻對他來說依然高不可攀,畢竟像呂曉明這種身高依然能在CBA生存的并不太多,但張梓祎這種跳一跳就能夠得著卻最終未遂的落差,比起吳悠們,更加會令人耿耿于懷。
這可能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們對CBA的過分誤解。說白了,那些球迷都是瓦薩比效應和烏比岡湖效應的受害者,對張梓祎水平過分高估,對CBA聯賽的門檻又過分低估了。
【名詞解釋:瓦薩比效應 指那些對自己一無所知的事情產生謎之自信的行為。 烏比岡湖效應,也稱沃博艮湖效應,意思是高估自己的實際水平。社會心理學借用這一詞,指總覺得什么都高出平均水平的一種心理傾向。通俗的說法,即自我拉抬偏差】
都說CBA菜,是,得承認,比起NBA或者歐洲那些頂級聯賽,它確實存在著太多太多的缺陷,吐槽起來,簡直“罄竹難書”,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破船還有三千釘,就是這樣一個你正眼都瞧不上的“垃圾”聯賽,在亞洲卻是首屈一指,令港澳臺以及許多外援削尖腦袋往里鉆的寶藏勝地,
而且這里不是你想來就可以來的,在擇優錄取方面,CBA對名氣之大如阿爾斯通、弗朗西斯這樣的NBA名宿,淘汰起來也沒有客氣的。NBA有門檻,CBA也有;NBA弱肉強食殘酷無情,CBA也不遑多讓。
cba
關于職業球員和非職業球員的差距有多大的討論已久,除了那句著名“不要拿自己的愛好挑選別人的飯碗”這句放之任何項目而皆準的真理外,還有韓寒的那篇著名的文章《我也曾對那種力量一無所知》可供鑒賞。
韓寒用他精妙的文字描述了他們高中聯隊是如何被一群上海職業球隊的兒童預備隊虐殺的,比賽之前“不知天高地厚”的韓寒們“歡聲笑語”,結果上半場20分鐘就被灌了近20個球。
韓寒這樣描述下半場:“最后這場比賽沒有下半場,對方教練終止了比賽,說不能和這樣的對手踢球,會影響小隊員們的心智健康。于是活動直接進入到慈善捐款環節。我們上海高中聯隊的球員們在全場女生復雜的眼神中,排隊上臺,向捐款箱中火速塞錢,并在一片鴉雀無聲中退場。”
雖然真實性存疑,且有理由懷疑韓寒用了春秋筆法戲謔了一番,但他對那種由驕到餒的心理變化的描述可謂入木三分。
這種降維打擊帶來的心理落差,拜不脫外套的郭艾倫所賜,吳悠體會過;街球手方良超也在綜藝里體會過,他跑錯戰術,被王仕鵬罵到懷疑自己不會打球;
甭提50多歲的喬丹依然能在野球場上大殺四方了,以藍領著稱的哈雷爾,前陣子化身庫里在野球場投進各種三分,更是讓人對他刮目相看。
2019年CBA邀請一幫人氣草根參加選秀,一是鼓勵他們追逐夢想,二是借助他們人氣,引更多人來關注選秀大會。但選秀大會自2015年開始后,關注度持續走低,甚至有淪為雞肋的嫌疑,無論規模、宣傳力度都乏善可陳,
當然,摸著石頭過河的CBA選秀大會尚處于經驗匱乏階段,有諸多槽點情有可原,但他仍是很多大學生運動員、次級聯賽球員、青訓球員、草根們實現人生飛躍的重要渠道之一,尤其是大學生球員,已經越來越多涌進CBA,成為聯賽的生力軍。
所以在青訓球員和大學生球員的競爭里,草根球員走職業之路將越來越艱難,目前為止,還沒有真正的草根球員成功躋身CBA的。草根的野心再高,高不過CBA聯賽的門檻。
但好在這些草根球員生在網絡時代,趕上短視頻爆發,吃網絡紅利,擁有了很多籃球資源,在民間賽事蓬勃發展的今天,依然可以保證生活富足。
對他們來說,只是打不上CBA,僅此而已,其它并沒太大影響。
我們不否認張梓祎確實有夠努力,而且他的努力不是飯圈練習生那種用來矯情的說辭,他的努力,是那種看得見的投入與付出,除了目前還沒有打進CBA,他在賽場上的收獲都是他一點一滴拼出來的,他的努力值得尊敬,他對夢想的追逐也值得尊重,但現實是殘酷的,正如朱芳雨所說,在遴選人才時,他必須做出取舍。
球迷和業界人士看待問題的方式天然存在著思維鴻溝,在我們看來張梓祎已經很優秀很優秀了,但在專業的目光審視里,你的缺陷和短板常常一覽無余,在你的能力還不足以打動各支球隊經理人時,青訓是最穩妥的選擇。
所以張梓祎和很多優秀的草根選手面臨同樣的困境:說他們不行,卻在民間各種賽事無往而不利;說他們行,但距離CBA還差點什么。
差點什么呢?不是實力,就是運氣,或者二者兼有。
有熱心人獻計獻策,說張梓祎可以“曲線救國”,嘗試打一打東亞聯賽或者大超聯賽,先證明自己,打出身價,未來說不定有CBA球隊伸出橄欖枝。
同時,我們還熱切期盼著CBA選秀大會或者CBA選材機制更加成熟更加多元,在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環境里,讓更多張梓祎這樣的優秀球手在追夢路上不再彷徨。
雖然這聽起來太理想主義,甚至目前看來不切實際,但那是草根的聲音,來自地下,細微,但需要被聽見。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互聯網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原文鏈接:http://www.freetextsend.comhttp://www.freetextsend.com/tiyuzhishi/16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