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偉,男,中共黨員,上海人,本科就讀于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目前在東聯現代高級中學支教。
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2020年東京奧運會被迫延期至明年舉行,這給日本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為了辦好這場奧運會,借此緩解日本國內的通貨緊縮和經濟衰退,日本政府此前投入了上億日元。由此可以見,奧運會對于一個國家而言舉足輕重。那么奧運會如何而來?在中國現代化發展的歷史道路上,奧運會扮演了何種角色?對于個人而言,奧運會的精神又意味著什么?就讓我們一探究竟。
我的題目是“我運動,故我存在——奧運會精神探析”。首先,我解釋下主標題的由來。有兩個法國哲學家笛卡爾和帕斯卡爾認為人因為思考而存在,前者主張“我思故我在”而后者提出“人是會思想的蘆葦”。古希臘哲人則認為事物是無時無刻不在運動的,也就是他的名言“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因為河水不斷流動,所以第一次踏入的河流和第二次踏入的河流已經不同?,F代物理的發展明確提出“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由此,一方面總結人存在的原因,另一方面強調運動的重要性,所以主標題取為“我運動,故我存在”。
一、馬拉松和奧運會
第一個故事關于古希臘的奧運會。在2500年以前,有一個強大的帝國叫波斯,十分遼闊,向西延伸到希臘的愛琴海,向東觸及到印度的恒河,北至咸海,南至埃及,國土面積接近70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一個橫跨歐、亞、非的國家。但是波斯帝國皇帝大流士并不滿足,為了實現他的野心,他決定再往西擴張,吞并希臘,由此引發“希波戰爭”。
當時的希臘并不一個統一的國家,而由許多城邦組成,其中最強大的兩個城邦是雅典和斯巴達。雅典人向往文化、智慧的生活,比如著名的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他們互為師生,并稱“希臘三賢”。文藝復興畫家拉斐爾·桑西的畫作《雅典學院》描繪的就是由柏拉圖創建的雅典學院,畫中每個人物都是當時古希臘的思想家??梢娧诺涞奈幕諊疂夂瘛6拱瓦_人崇尚武力,比如從電影《斯巴達300勇士》的海報可以看出斯巴達人的強悍。正式因為生活習慣、理念的不同,雅典和斯巴達的關系并不好。
但是當波斯大軍壓境,登陸馬拉松平原的時候,雅典不得不派遣長跑健將斐力庇第斯披星戴月奔往斯巴達求援,在兩天內跑了150公里,在9月9日到達斯巴達。斯巴達人同意出兵,但是加了個條件——只有等待月亮圓了再出兵援助。這樣,反波斯入侵的任務就完全落在雅典身上。
當時波斯軍隊有三萬人,裝備精良,還有騎兵,而雅典軍隊只有一萬人,加上普加提亞援兵一千人,他們組成希臘聯軍,由雅典將軍米太亞得指揮。
雙方軍隊在馬拉松平原展開激戰,希臘戰士為保衛祖國自由的熱情所鼓舞,奮起抗擊波斯軍隊,他們從正面發起佯攻,波斯軍隊突破了希臘的中線,但在兩翼希臘軍隊卻取得了勝利,他們于是從兩面夾攻突破中線的敵人。乘勝追擊,一直把波斯軍隊追趕到海邊,波斯軍隊慌忙登船而逃。有七條船被希臘軍隊截住。這次戰役波斯軍隊死亡達6400人,而希臘只犧牲192人,雅典軍隊在馬拉松戰役后急忙趕回雅典,波斯軍隊一看到雅典軍隊已有防備,便調轉船頭駛回亞洲。
因為這場驚心動魄的戰斗,關系著雅典人民以至全希臘的生死存亡,所以當激烈交戰時,雅典人都自動地匯集在雅典城的中央廣場,翹首等待馬拉松前線的信息。
前線統帥米太亞得為了盡快讓大家聽到勝利喜訊,派出了快跑能手斐力庇第斯跑回雅典報信。這時斐力庇第斯已經受了傷,但他毅然接受了任務,當斐力庇第斯滿身血跡、精疲力盡地出現在雅典人民面前時,他激動地高喊了一聲:“歡樂吧,我們勝利了!”然后倒在地上,再也沒有起來。
人們為了紀念他,在奧林匹克體育運動會上,規定了一項名為馬拉松的長跑競賽項目,并把戰場至雅典的距離42195米定為馬拉松競賽的長度。
然而隨著古希臘文明的覆滅,奧運動也停止了,直到另一個人的出現,那就是法國人顧拜旦。顧拜旦生于1830年,從小喜歡馬術、擊劍等運動,同時也對古希臘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然而普法戰爭中法國的失利讓顧拜旦深深明白運動對于強健國民體魄的重要性。因此在1894年成立國際奧林匹克運動委員會,顧拜旦也提出了奧運會的口號“更高,更快,更強”。他對此的理解是“奧運會最重要的不是勝利,而是參與;正如在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成功,而是奮斗;但最本質的事情并不是征服,而是奮力拼搏?!倍鴬W林匹克憲章也規定“通過沒有任何歧視、具有奧林匹克精神——以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的精神相互理解的體育活動來教育青年,從而為建立一個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作出貢獻。”由此可見,奧林匹克精神有兩個特點:1、強調對文化差異的容忍和理解;2、強調競技運動的公平與公正。
如上是關于歷史上奧運會的發展歷程,那么在奧運會和中國又擦出哪些火花呢?
二、運動場上的中國
在這一部分有三個小故事,分別是乒乓外交、女排精神和北京八分鐘。這三個故事可以說于中國的現代化發展道路息息相關。
乒乓外交
首先當時的背景是美蘇冷戰。美國和蘇聯同為世界上的“超級大國”,為爭奪世界霸權,兩國及其盟國展開了數十年的斗爭。在這段時期,雖然分歧和沖突嚴重,但雙方都盡力避免世界范圍的大規模戰爭(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其對抗通常通過局部代理戰爭、科技和軍備競賽、太空競賽、外交競爭等“冷”方式進行,即“相互遏制,不動武力”,因此稱之為“冷戰”。有一張典型的漫畫,就是赫魯曉夫和肯尼迪在掰手腕。隨著新中國的建立和中蘇同盟的形成,以及中美兩國在朝鮮戰爭的直接對抗(1950年的抗美援朝)和中國對越南民族解放運動(1965年的抗美援越)的支持,美國更加意識到這些所構成的現實和潛在的威脅,冷戰局面形成后,美國在亞洲除了積極扶植日本,還要“遏制”新中國。但是中美關系的僵持狀態卻被一個中國年輕人和一個美國年輕人改變了。
1971年4月4日,世乒賽5個單項的比賽全面展開。美國男隊第三號選手19歲的大學生科恩一向比較喜歡獨來獨往。這天下午,科恩一個人搭乘一輛組委會的小車,去了一幢七層樓的練習館。
等科恩練完球走下大樓時,竟然找不到他來時搭的車了。正當他手足無措時,一輛帶有世乒賽標志的大轎車開了過來,他連連招手,大轎車在他身邊緩緩停住了。車門打開了,他想都沒想就一個箭步跳上了車,結果他吃驚地發現,同車的全是中國人!
吃驚的不僅僅是科恩。在大轎車里坐著的25名中國乒乓球選手和代表團工作人員,這時都認出了上車的是美國運動員,而且是愛標新立異的“嬉皮士”科恩。這個特征明顯的“USA”選手長發及肩,穿著紫色的印花喇叭褲,是那個年代最典型的美國嬉皮士造型。
車子發動了,科恩在一瞬間的尷尬后,突然大大咧咧地站起來大聲說道:“有沒有翻譯? ”找到翻譯后,他用最簡單的語言表達起自己的意思:“我的頭發,我的帽子,我的衣服看上去都很滑稽,我知道你們在笑什么。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人和我穿的一樣,想的也和我一樣。 ”
這時,坐在大轎車最后一排座位上的莊則棟站了起來。他來到科恩身邊,微笑著對科恩說:“我們中國人民和美國人民一直是友好的。你在我們國家有許多朋友。今天你來到我們車上,我們大家都很高興。我送給你一件禮物吧……”說著,莊則棟從隨身背著的挎包里掏出一件精美的小禮品,那是一面一尺多長的杭州織錦,上面繡著一幅優美的黃山風景畫。
科恩見狀,顯得異常高興。他一邊忙著稱謝,一邊也在自己的挎包里搜尋起來?!疤彀? ”科恩叫了起來,“我什么也沒帶,連把梳子都找不出來,可是我一定要送你一件什么……”
車很快到了體育館。當莊則棟與科恩有說有笑地下車時,正好給候在門口的幾個日本記者看到了。
記者們都看到了那件禮物。科恩忙解釋說:“我還沒有給莊先生禮物呢。”他們交談、握手的照片,第二天就上了日本《讀賣新聞》等報紙的頭版頭條。兩人合影照片的說明是這樣寫的:莊則棟難道與科恩是朋友嗎?
世界媒體都抓住了這個敏感的話題。中美運動員之間的這種友好舉動,不由不讓人浮想聯翩。
從當晚開始,科恩就開始著手準備選送莊則棟的禮物。后來科恩在地鐵商店里發現了印有和平標志的T恤,便掏錢買了一件。
4月5日,科恩在比賽場地找到了莊則棟,將這件T恤回贈給了莊則棟,并特意在上面別上了美國代表團的紀念章。科恩還真誠地對莊則棟講道:“如果你們邀請我去中國,我愿意去。 ”
美國乒乓球隊員與中國乒乓球隊員接觸并有所表態的這一消息傳到國內,外交部和體委開始討論邀不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華的問題。多數同志認為現在讓美國乒乓球隊打頭陣未必有利。少數幾位同志認為要是邀請美國隊訪華,有利于中美兩國人民友好交往的勢頭。討論的結果是不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華。他們寫了一份報告交給周恩來,周恩來總理寫了“擬同意”三個字。
4月7日凌晨,報告傳到毛澤東手中,可是,毛澤東并沒有讓秘書拿走歸檔。他隱隱約約感到某種天賜良機降臨了,讓美國乒乓球隊打頭陣有何不可!它將為尼克松或者其他的特使來北京創造一個良好的氣氛,這是打開中美關系局面的一個非常好的時機。時機難得,稍縱即逝。
到了天快亮的時候,毛澤東終于毅然做出批示:立即邀請美國運動員來華訪問。他要秘書馬上轉告周恩來,請他親自抓這件事。
4月7日,當美國乒乓代表團接到中國方面允許他們赴華的申請后,科恩興奮得癱倒在地。所有的記者都圍著他,因為是他促成了這件轟動世界的“大事件”。
一行15人的美國代表團坐飛機到香港,再從羅湖口岸入關。入關前,美國隊的團長斯汀豪文一直告誡代表團成員,在中國不要表現出任何不滿,“我們要表現得莊重一點”。據說,他還曾想讓科恩把長頭發剪短。
從4月10日到4月17日,無論是在北京、上海還是廣州,科恩都是這支代表團里最受歡迎的人物。4月14日下午,周恩來在人民大會堂東大廳會見美國乒乓球代表團,并與他們談論了很久。周恩來與美國代表團成員一一握手后,坐在斯汀豪文團長旁邊的沙發上,講話之后他問大家:“你們住得怎么樣?習慣中國菜的口味么?還有沒有什么問題要提? ”
翻譯剛把周恩來的話譯完,科恩就倏地站了起來,他略微欠了欠身子,大聲地說:“總理先生,我想知道您對美國嬉皮士的看法。 ”
周恩來客氣地微笑著打量了科恩一眼,說:“看樣子,你也是個嬉皮士了。 ”周恩來接著把眼光轉向大家說,“世界的青年們對現狀不滿,正在尋求真理。在思想發生變化的過程中,在這種變化成型之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事物。這種變化也會以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這是可以容許的。我們年輕的時候,也曾經為了尋求真理嘗試過各種各樣的途徑。 ”
對于周恩來的回答,科恩感到十分意外。科恩學的是歷史和政治學。他原以為在這個最革命的國家,聽它的總理評價嬉皮士,一定會聽到那種“資產階級的”、“頹廢的”、“沒落的生活方式”之類的訓詞,結果沒想到,周恩來并沒有用革命的大道理訓人,還表現出十分理解當代青年的思想。他接著又聽周總理說:“年輕人都會有自己追求的生活方式。 ”科恩聽后沉吟片刻,深表理解地點點頭。不由自主地對周總理表示了敬佩的神情。
1971年春天的“乒乓”外交確實將中美關系的突破性進展展現在世人面前。小小銀球彈開了中美彼此緊閉20多年的國門和20多年冰凍的政治僵局,震動了地球。
乒乓外交,直接或間接催生了中國外交史上一系列重大事件:1971年7月,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秘密訪華,隨后雙方發表公告,宣布美國總統尼克松將訪問中國。 10月,基辛格再次來華,為尼克松訪華作了安排。 10月,中國重返聯合國。 1972年1月初,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副助理黑格率先遣組來華做尼克松訪華的準備工作。2月21日,尼克松訪華。緊接著,中日建交。其間,中國與許多亞非拉國家也相繼建立了外交關系。這一連串的動作,使得全世界都把注意力投向了中國。
而在紀念中美“乒乓外交”48周年活動上,中美兩國體育界人士、南加州僑界代表以及中美兩國官員200多人參加了此次活動。出席活動的雷塞克正是當年訪華的美國乒乓球隊中年紀最小的選手。他告訴新華社記者:“我熱愛乒乓球運動,也愛中國人民,當年的訪華之旅是我一生的記憶。”雷塞克還在現場與前中國乒乓球隊國手、現美國國家隊教練高軍進行了乒乓球表演,為整個活動掀起了高潮。
女排精神
20世紀60年代,有“魔鬼教練”之稱日本著名排球教練大松博文帶領日本女排創下175場連勝的奇跡。1964年至1965年,大松博文應周恩來總理邀請,3次來華,幫助訓練中國女排。由此,中國女排引入“魔鬼式”訓練法,大運動量和多球訓練也被引入到其他項目中。日本教練在訓練中很注重嚴格要求、團結協作、頑強拼搏,這也是“女排精神”最初的源頭。大松博文開創了外教來華執教的先河,從此,吸收了先進技戰術理念的中國女排逐漸崛起。當時的另一個背景是中國正處于三年自然災害后的恢復期,浮夸風較嚴重,工作不踏實。正好排球界出現了這樣的機會,周恩來總理就非常明智地抓住了。
1979年,國際奧委會恢復了中國的合法席位,這樣中國女排就有機會在更多的國際大賽中露面。當時,中國男排戰績有所滑坡,而中國女排卻不斷取得好成績,逐漸成為當時國人最為關注的項目之一。1979年,中國女排戰勝日本隊,首奪亞錦賽冠軍,并成為“三大球”中率先“沖出亞洲”的隊伍。
處于改革開放的中國,整個社會處于百廢待興又充滿希望的狀態,但中國朝哪走并不明確。此時,中國女排站了出來,使得迷茫中的老百姓看到了希望。1981年,中國的跳水、體操和乒乓球取得了許多輝煌,但排球因其集體作戰,以及對抗的激烈程度,還是帶給國人最深的觸動。北大學子喊出“團結起來,振興中國”的口號。這一年,中國男排取得世界杯參賽資格;中國女排以7連勝首奪世界杯。中國人的自尊、自強在的排球賽場酣暢淋漓的扣殺中,得以體現。
1981年,中國女排以亞洲冠軍的身份參加了在日本舉行的第三屆世界杯排球賽。經過了7輪28場激烈的爭奪,11月16日,中國隊以7戰全勝的成績首次奪得世界杯賽冠軍。隨后,在1982年的秘魯世錦賽上中國女排再度奪冠。緊接著,在1984年的第23屆奧運會上,中國女排實現了三連冠的夢想。中國女排并未就此止步,在1985年的第四屆世界杯和1986年的第十屆世界女排錦標賽上,中國女排連續二次奪冠。于是,從1981年到1986年,中國女排創下的世界排球史上第一個“五連冠”,開創了我國大球翻身的新篇章。受“女排精神”鼓舞的北大學子則喊出“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時代最強音。
女排精神不僅僅是體育精神,而對各行各業的勞動者起到了激勵、感召和促進作用。改革開放早期階段,國人猛地意識到與世界的差距,而變得有些失落和彷徨。在此背景下,國務院以及國家體委、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全國學聯、全國婦聯號召全國人民學習“女排精神”,為民族騰飛和社會主義建設而努力奮斗?!芭啪瘛钡膹V為傳頌,其實就是在向國人和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民族崛起的信心和能力。
北京八分鐘
在2018年平昌冬奧會閉幕式“北京8分鐘”文藝表演中,既有在表演還未開始就完成使命的幕后英雄,也有穿戴幾十斤道具以別樣方式圓夢奧運的少年……
“8分鐘”開始 我的工作結束了
在“北京8分鐘”的整個演出過程中,有48名演員只出現在正式表演前,他們兩人一組,推著智能機器人和透明發光屏幕(“冰屏”)最先上場,機器啟動后迅速下場。每組對應一個號碼,從1號屏到24號屏,在采訪推屏演員的時候,他們說的最多的是自己所推的那塊“冰屏”編號。
為了盡量不讓現場觀眾看出來,他們一身黑色緊身衣,只露出眼睛部分。聽到啟動成功的指令,他們就算完成了這次8分鐘演出的任務,總共上場時間不到3分鐘。雖然沒有在8分鐘露臉,他們的工作一樣重要,到平昌之前,他們在北京封閉訓練了近3個月。在北京集訓的時候,他們每天至少要推著數百斤的道具來回走上千米。
熊貓要有熊貓樣
整個表演中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兩只憨態可掬的“熊貓”。在熊貓木偶裝里,從唯一的觀察口向外看,冬奧會閉幕式現場閃爍著亮光。兩個輪滑演員表演全程要套在20斤重的熊貓木偶里。這場演出意義重大不言而喻,需要所有人簽保密協議。表演之前,不能向任何人透露他們在干嘛。
扮熊貓就要有個熊貓的樣子。輪滑演員們要通過熊貓的姿勢奧運會表達出情感需要多練習,每天都會給自己加練一段時間,一個人練,另一個人用手機拍下來回看。他們的秘訣就是觀看《功夫熊貓》《熊出沒》,在那里學可愛的動作。
由此可見,運動的力量連接了國家與國家、不分國界,比如“乒乓外交”,同時運動的精神力量無窮,它既是團體的信念支柱,也可以像“女排精神”一樣感染整個中華民族。運動的魅力還在于它支持著每個堅持不懈、勇往直前的奮斗者。
那么運動又給我怎樣的啟示呢?
三、體育與我
第一個故事關長繩。我在讀初中的時候,要舉辦運動會,長繩項目是每個班級必參加的。我班參與男生人數不達標,身為學習委員卻四肢不太協調的我只好“舍小家,為大家”了。每次我試圖進入轉動的繩子時,一絲恐懼總讓我猶豫——我會不會被繩子打到?所以我常常拖慢團隊跳繩的進度。體育老師勸我不如排在隊尾,即使不能跳進,那么也可以及時再轉到隊尾,不影響隊伍整體的發揮。我接受探析了,然而多次的逃避讓我反思——難道真的不能克服這恐懼?八字形跳長繩隊尾不就是隊首嗎?也許我可以做到!既然害怕被繩子打到,那么就硬著頭皮跳進去吧,也不要數1、2、3在心里做準備了。在多次嘗試后,我成功了。雖然那次運動會中我班隊伍沒獲得名次,但至少我克服了自己的恐懼感。
第二個故事關于長跑。還是初中時,每逢體育課老師都會要求我們繞操場跑步。又一次上課,體育老師遲遲不來,體育委員整隊帶大家跑起來??刹坏揭话肼烦蹋械耐瑢W就落在隊伍后面,有的則干脆不跑了,開始散步。我想這時候恰恰是考驗我們毅力和耐心的時候,怎可半途而廢?最終只有我和體育委員嚴格按照要求跑了下來。當我們氣喘吁吁的時候,體育老師出現了,他說剛才的一切他都在辦公室里看得清清楚楚(操場正對著體育老師辦公室)。之后的罰跑是免不了的,當然我和體委幸免于難。這件事讓我知道突破個人極限以及慎獨的重要性。對于一件事情,無論是否有他人監督,也一定要做好。
如上是“我運動,故我存在——奧運會精神探析”的全部內容。正如梁啟超所言“少年強則國強”,希望同學們能熱愛運動、志存高遠!
共青團鄂爾多斯市東勝區教育體育系統工作委員會供稿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互聯網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原文鏈接:http://www.freetextsend.comhttp://www.freetextsend.com/tiyuzhishi/13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