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中,親人去世后,一般都會選擇“燒七”,也就是每七天為親人燒一個七,總共燒七次,共七七四十九天。這種喪葬文化也被人稱為“七七喪俗”?!捌咂邌仕住痹谥袊S多地方都有流傳,許多農村的小伙伴對此估計也是有所耳聞的,但是大家可能并不知道“七七喪俗”背后的意思,今天我們就為大家解釋一下,“七七喪俗”是怎么來的?到底有什么特殊的說法?
“七七喪俗”
“七七喪俗”簡單來說就是“燒七”,也就是大家聽說的頭七、三七、五七等等的總稱!這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習俗,說的是人死后需要過七關,才能進入輪回,最終轉世投胎。而這每一關便是七天。
第一個七天叫離別關,也就是大家常說的“頭七”。傳說中,親人死后的前七天,靈魂并不會徹底消散。在一些農村的傳說中,親人死后的前七天,有時候會聽見親人說話,這被認為是親人并未離開的意思。在頭七這段時間,后人一般是為親人準備喪葬用品。
第二個七天叫惡鬼關,也就是大家常說的“二七”。傳說中,親人死后的前七天,靈魂并沒有消散,會回來告別,而第二個七天,親人的靈魂便會被陰差帶走,自此便離開了人間。在這段時間,活著的人一般會給去世親人燒紙錢,以便親人在路上使用,也讓陰差不要為難去世的親人。
第三個七天叫雞鳴關,也就是大家常說的“三七”。三七又叫回魂夜,這一段時間,陰差在為去世的親人辦理手續,當手續辦理成功后,他們會放去世的親人回家做最后的告別,并約定好雞鳴之前必須回到陰差身邊,否則將變成孤魂野鬼,再難輪回轉世。
第四個七天叫餓狗關,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四七”。傳說中,在趕往陰間的路上會遇到惡狗擋道,一旦無法趕走惡狗,就會耽誤時間,很可能無法輪回轉世。所以在這一期間,活著的后人會在靈柩前獻飯,目的就是為了吸引惡狗,以使得親人成功趕路。
第五個七天叫鬼門關,也就是大家常說的“五七”。這一關是陽間與陰間真正的關口,經過這關后,就真正的是陰陽相隔了。
第六個七天叫望鄉關,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六七”。傳說進入鬼門關后,陰差會把去世的親人帶到望鄉臺,讓他們最后一次看陽間的親人,而活著的人如果在這一期間燒紙祭祀,那么去世的親人便可以在望鄉臺看到陽間的親人,所以在農村中,“六七”其實必須燒紙的。
第七個七天叫輪回關,也就是大家常說的“七七”。傳說中,下了望鄉臺,去世的親人會在陰差的帶領下繼續往前走,來到奈何橋,而經過奈何橋需要喝下“孟婆湯”,投胎忘卻前塵往事,真正的進入轉世輪回。傳說到了“七七”,家人便可以開始著手準備去世親人入土為安的安排了。不過事實上,這也就是古代大戶人家才會這么干,窮苦老百姓,哪里有這么多時間來為去世的親人祭祀,普通老百姓的家庭,能燒到“三七”就不錯了!
“七七喪俗”的來源
關于“七七喪俗”的來源,書中并沒有明確記載,所以對于它的猜想,一直沒有定論!不過主流的看法,“七七喪俗”并非只是封建迷信,它有一定依據,來源于儒家和佛家、道家的結合!
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七”這個數字非常崇拜,儒家便有“七虞之禮”的說法。而道教也有“七七奠”的說法。佛家中,有六道輪回之說,認為親人去世后,需要到陰間尋找生緣,以便再次投胎轉世,這這一期間花銷非常大,所以要求陽間的人每七天給去世的親人燒紙錢,以便去世的親人打點關系,找尋生緣。在這三種觀念的互相融合促使下,最終民間便形成為了“七七喪俗”,祭祀去世的親人!
結語
綜合來看,中國喪葬文化的“七七喪俗”其實就是民間所說的“燒七”,也就是在親人去世后的七七四十九天,每七天為親人燒紙祭祀一次。這種喪葬文化,其實是受到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影響,最終發展成今天的樣子?!捌咂邌仕住辈⒎菦]有依據,它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值得尊重。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互聯網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原文鏈接:http://www.freetextsend.comhttp://www.freetextsend.com/tiyuzhishi/13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