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義是貶義詞?
1910年7月17日,《申報》刊登出題為《中國運動大會之先聲》的通告書,提出了一個世紀之問:試問中國何時能派代表赴萬國運動大會?何時能于萬國運動大會時獨得錦標?又何時能使萬國運動大會舉行于中土?
這就是著名的“奧運三問”的源頭。彼時的中國,尚且把奧運會稱為“萬國運動大會”。
從此,無數秉持體育強國夢想的中國人,就開始了尋找“奧運三問”答案的漫漫征程。
1928年,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的榮譽會長,“中國奧運第一人”、著名教育家張伯苓,與張學良一起把短跑運動員劉長春送出了國,去參加在洛杉磯舉辦的第10屆國際奧林匹克運動會。
▲年輕時的張伯苓
當外交官王正廷在上海新關碼頭為劉長春送行時,鄭重說到:“我國此次派君參加世界運動大會,為開國以來第一次,實含有無窮之意義。愿君用其奮斗精神,發揚于洛杉磯市奧林匹克運動會場中,使中國之國旗,飄舞于世界各國之前,是乃無尚光榮也”。
▲1932年劉長春(左)與教練宋君復出征美國洛杉磯奧運會前在上海新關碼頭的合影。
這次出征,雖然回答了“奧運三問”的第一問,然而答得并不漂亮。在海上歷盡漂泊之苦的劉長春,參加的兩個項目都是小組墊底,直接出局。
彼時的中國,“華夏中心”“華尊夷卑”等傳統的民族主義思想,早已在鴉片戰爭過后的幾十年間崩塌殆盡。被迫“開眼看世界”的中國人發現,天是圓的,地也是圓的,中國并不是世界的中心;而那些被稱之為“夷”的西方國家,是那樣的繁榮昌盛,中國還打不過他們。
西方的民族主義觀開始傳入中國。
梁啟超對此貢獻最大。1901年,他在《國家思想變遷異同論》一文中,率先向國人介紹了“民族主義”和“民族帝國主義”這兩個新名詞。
他在文中寫到,歐美的“民族主義全盛于十九世紀,而其萌達也在十八世紀下半”,“數百年憔悴于教政帝政下之德意志、意大利,皆新建國稱雄于地球矣”?!懊褡逯髁x者,世界最光明正大之主義也”。因為民族主義“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由。對其在于本國也,人之獨立;其在于世界也,國之獨立”。
民族帝國主義在本質上不同于十八世紀以前的帝國主義,十八世紀以前的帝國主義“之政府,以一君主為主體,故其帝國者,獨夫帝國也”。十九世紀下半以來的帝國主義“之政府,以全國民為主體,故其帝國者,民族帝國也”。所以,“凡國未經過民族主義之階級者,不得謂之為國”。
為此,梁啟超大聲呼吁國人迅速培養民族主義,以抵御歐美的民族帝國主義的侵略,用他的話說:“知他人以帝國主義來侵之可畏,而速養成我所固有之民族主義以抵制之,斯今日我國民所當汲汲者也”。
意思就是中國人也應該培養其自己的民族主義,組建自己的民族主義國家,以自強于世界民族之林。
因此,伴隨著西方民族主義觀念的進入,部分覺醒的中國人,也打出了“體育強國”的旗號,張伯苓、劉長春、王正廷等人,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他們深知,奧運會是振奮民族精神、喚醒民族意識、維系民族情感、增強民族軟實力的一劑良方。
自此,中華民族的的體育強國夢,在隨后的一百年里從來都沒有消解過,它一直伴隨著民族國家的建立、民族文化的重生和民族主義的消漲。
但隨著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舉辦,中國人“奧運三問”完美交出答卷以后,西方社會出現了一些批評中國的民族主義的論調,甚至夾雜著“中國威脅論”的聲音。
發端于近代歐洲的現代民族主義思想,自奧運會建立起就伴隨其左右,怎么就成了他們抹黑我們的工具?民族主義真的就像某些公知所說的那樣是一個貶義詞嗎?
1
現在看來,梁啟超對民族主義的認知和描述,是很正確的,比如他說的歐美的“民族主義全盛于十九世紀,而其萌達也在十八世紀下半”。
這個時間段發生了什么?北美獨立戰爭(1775年—1783年)和法國資產階級革命(1789年)。
比較顛覆認知的是,北美人民推翻英國殖民統治的獨立戰爭,竟然是世界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民族解放運動,這期間頒布的《獨立宣言》是宣告近代民族主義的首部綱領性文件,為后來的民族主義國家所效仿。
法國大革命則把民族主義的表達推向了高潮。大革命中通過的《人權宣言》以“天賦人權”、“主權在民”為武器,從根本上摧毀了王權國家的社會法律基礎,重構了民族國家的原則,“民族是一個整體,全體公民都匯成一體,等級和階級都不復存在,全體法國人組成了法蘭西民族”。
▲1792年8月10日,巴黎市民攻下王宮
革命使國家由私產變成了公器,法蘭西民族成了法蘭西的主人。革命發生以后,國王路易十六想借助外國軍隊來撲滅革命的火焰,這種行為被視為賣國通敵,竟然被押上了斷頭臺。
神仙和皇帝通通讓位,人民才是國家的主體,民族才是國家的希望。
▲自由引導人民,1830年第二次法國大革命中的名畫。
他用德國和意大利舉例,“數百年憔悴于教政帝政下之德意志、意大利,皆新建國稱雄于地球矣”,也確實如此。
德意志從一盤散沙到團結成為一個民族整體,民族主義思想幫了大忙。
只不過我們現在看來,民族主義在德國身上,體現出了兩種驚人的,截然相反的作用力,一邊是天使,一邊是惡魔。
2
1870年,一位名叫阿爾豐斯·都德的法國年輕人應征入伍,參加了當年爆發的普法戰爭。
普魯士和法國的矛盾由來已久。在當時的德意志土地上,還是一盤散沙的狀態,最強大的普魯士王國,受民族主義思潮的影響,試圖統一德意志,建立一個強大的國家,以稱霸歐洲。
而已經稱霸的法國企圖阻礙德意志統一,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普魯士要想實現統一的意志并稱霸歐洲的愿望,就必須打敗法國。
此時的普魯士,天降猛人。“鐵血宰相”俾斯麥一盤算,如果法國真的對普魯士宣戰,正好我就可以把整個德意志民族團結起來,共同抵抗侵略,然后再打敗法國,實現霸業,可謂一石二鳥之計。于是在他的策動下,以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制造爭端,拿破侖三世果真中計,對普宣戰。
果然法軍屢戰屢敗。在決戰色當會戰中,法軍更是慘敗,拿破侖三世被逼的表示愿意將佩劍交到普皇威廉一世手中。
▲色當戰役中,一位法國將軍向威廉一世遞交拿破侖三世的投降書
最終,拿破侖三世率8.3萬名官兵向普軍投降。在這場戰役中,法軍損失12.3萬人,普軍只損失了9000多。法國舉國嘩然。
法國資產階級趁機發動政變,推翻法蘭西第二帝國,成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國防政府。國防政府繼續抵抗,但節節失利,全靠愛國熱情高漲的法國人民組建的一支百萬人的國防自衛軍苦苦支撐。
法國人民抵抗侵略的戰斗艱難地支撐到了1871年初,但戰事還是每況愈下,國防政府遂決定于普魯士媾和,并簽訂了不平等條約的草案。
這下巴黎人民不干了。為了反抗資產階級政府的賣國行徑,保家衛國,巴黎人民接連爆發起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巴黎公社起義。但所有起義都在國防政府和普軍的聯合鎮壓下都失敗了。
▲巴黎公社戰士設置的路障
▲對此,馬克思早有論斷
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正式即位為德意志帝國皇帝,德意志統一最終完成。
5月10日,法德正式簽訂不平等的《法蘭克福條約》:割讓阿爾薩斯省和洛林省之大部給德國;法國賠償50億法郎,在賠款付清之前,德軍留駐巴黎及法國北部諸省,占領軍費由法國負擔。
一種中國人也很熟悉的喪權辱國的屈辱感,在法國人中間彌漫開來,阿爾豐斯·都德就是其中之一。他參加了普法戰爭,也參加了保衛巴黎的國民自衛軍,又目睹了阿爾薩斯省和洛林省人民的慘狀,因此包含愛國情感寫了一篇短篇小說《最后一課》。
這篇小說,最初由胡適在1912年譯入中國,初譯名《割地》,后來就成了我們小時候學過的課文。講的是在普法戰爭后,戰敗的法國被迫將阿爾薩斯和洛林割讓給普魯士,普魯士禁止這兩地的學校再教授法語,一所鄉村小學迎來了最后一堂法語課。
小學生小弗郎士通過這一天的所見所聞,第一次感受到了家園淪陷之后的屈辱,以及,強烈的愛國情感和民族情感。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最后一堂法語課結束時,老師韓麥爾先生在黑板上用力寫出了幾個大字——法蘭西萬歲!
小說發表于1873年,是都德的代表作,被翻譯成多國語言,成為一部全世界愛國主義教育的典范小說。
普魯士借著法國入侵的契機,通過民族主義情緒將德意志民族凝聚起來,進而打敗法國;法國戰敗,反遭普魯士入侵,民族主義情緒又讓法國人民掀起反抗;法國迫不得已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使得兩國結下民族仇怨,又為此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3
在這種仇怨中成長起來的,有一名叫皮埃爾·德·顧拜旦的法國人,他出生于《最后一課》發表的10年前。
色當戰敗的國恥,深深地刺痛了顧拜旦的幼小的心靈。稗斯麥和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宣告德意志帝國誕生時,法蘭西民族經歷了本國歷史上至暗時刻,隨之而來的割地賠款,更是讓法國人痛心疾首。
喪權辱國之恥,法國人忘不了,熱情的民族主義者顧拜旦更是忘不了。當所有法國人都在分析法國為什么戰敗的原因時,顧拜旦也提出了獨特的見解——他認為法國是輸在身體上。他覺得,跟萊茵河東岸強壯的普魯士士兵相比,法國士兵太弱雞了。
▲普法戰爭中的普魯士野戰炮兵縱隊
任何一個了不起的民族,在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都會有一些人站出來試圖力挽狂瀾,中國如此,法國亦如此。
作為第三共和國的子民,顧拜旦步入青年時,正如許多熱情的法國人一樣,期望從事一種崇高的事業來報效祖國,企盼著法蘭西民族的重新崛起。1880年,他寫到,“法國民眾,無論其政治傾向如何,今天仍處于普法戰爭的陰影之下?!庇纱?,他強烈呼吁“振興法蘭西”!
而顧拜旦最終選擇的道路,就是“體育救國”。他想為法國培養健康的,充滿蓬勃朝氣的社會精英,以振奮民族自信心。
在顧拜旦看來,法國青年民族主義情懷的回歸,通過國際體育競爭完全能夠實現,也正是基于這種觀點,顧拜旦開始堅定不移地復興奧林匹克運動會。
“當奧林匹克體系建立以后,其繼續通過體力的展示來促進民族的榮耀”,顧拜旦最初致力于回復奧林匹克運動會,主要是為了振奮民族精神。
在古希臘雅典的奧林匹克運動會上,運動員們會在宙斯像前宣誓,有著濃厚的宗教色彩。
顧拜旦直接取消了這個環節,但他同時又意識到奧林匹克運動中神圣儀式的重要性,于是,他用升國旗的形式取代了祭神儀式。
用國旗崇拜替代宗教崇拜,能夠自然而然地激發起運動員極其所在國家人民的民族認同與情感,加強對民族國家的信仰。
這就是現代奧運會頒獎儀式上升國旗奏國歌的由來。
▲1896年,第一屆奧運會在雅典舉行
在那個時代,歌頌和贊揚民族主義是一種潮流,沒有人覺得有什么不妥。
但第一次世界大戰過后,顧拜旦清晰地認識到了民族主義的危害,“民族主義情緒曾被戰爭極大地煽動起來,以至于許多人都是偏頗的。但與此同時,由于一種普遍流行的風氣,也是出于一種尋求社會保護的潛在本能,在各種各樣的領域中,人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傾向于國際主義”。
顧拜旦最終從民族主義的初衷走向了國國際間友好相處、世界和平的偉大理想。他試圖讓奧運會擺脫狹隘和極端民族主義的束縛,創造一種民族和睦、國家和平的國際環境,構建一個不分種族、民族、國家和建立在共同價值信仰基礎上的國際奧林匹克運動會。
但歷史滾滾向前,已不是他能左右的了。從此,民族主義、國際政治就一直常伴奧運會,“奧林匹克之父”世界和平的愿望,終究成為了一場空。
4
一戰過后,戰敗的德國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凡爾賽和約》,法國成功復仇,但德國民眾的仇恨又到了極點,加上經濟大蕭條的刺激,民族情緒高漲。
1932年,柏林獲得1936年第11屆奧運會舉辦權,1933年,希特勒的納粹黨就利用國內的民族情緒得以執掌德國。
雖然納粹主義的核心就是極端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但一開始希特勒是很仇視和反對舉辦奧運會的,因為希特勒本人很反感現代體育,還認為德國運動員和黑人運動員在賽場上同場競技有損日耳曼民族的尊嚴。
國際奧委會一度擔心柏林奧運會會辦不成,但希特勒突然改變了態度。
他最信任的人,宣傳部長戈培爾的勸說起到了效果。戈培爾認識到奧運會將是展現德國組織才能和民族威力的絕佳機會,同時也是展示德國強大、日耳曼民族強大、雅利安種族強大絕佳機會,借此可以贏得民心,從而更容易去實現納粹的邪惡目標。
因此希特勒開始全力支持舉辦奧運會,還特批了高達2000萬德國馬克的經費。
有了納粹政府強大的動員力量和宣傳力度,1936年柏林奧運會取得的空前的成功。
包括因納粹反猶而抵制參賽最強烈的美國在內的41個奧運會代表團參加了奧運會。氣勢磅礴的體育場、富有想象力的柏林鐘、300萬現場觀眾、200多名記者、通過收音機向41個國家直播賽會、3億多收音機聽眾、第一次電視實況直播、空前盛大的開幕式、奧運會圣火傳遞儀式的開創、40項世界紀錄和無數項奧運會紀錄……
德國女導演瑞芬斯塔爾拍攝的官方紀錄片《奧林匹亞》還獲得了第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墨索里尼杯最佳影片獎,希特勒稱此片為“對納粹黨壯美的無與倫比的贊頌”。
從世界奧運史上來說,1936年柏林奧運會可以說是一座里程碑。
▲跳遠比賽的頒獎儀式,金銀銅牌獲得者分別為美國、日本、德國選手,現在看來,頗具諷刺意味。
但也為德國法西斯施放和平煙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客觀上替希特勒作了粉飾和宣傳。三年后,1939年9月,德國閃擊波蘭,隨后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給全世界人民帶來深重災難。
1937年,戰爭剛剛開始,顧拜旦就溘然長逝,到死他可能都無法釋懷,自己一手創辦的奧運會,竟然成了這個鳥樣子。
而戰后,奧運會繼續成為民族主義國家攫取利益的“和平決斗場”,成為不可遏制的潮流。
5
這段時期的代表,就是冷戰中的美蘇對決。
一個建國只有200年左右,由不同民族和種族組合成的國家,美國有沒有自己的民族主義?
當然有。
美國的民族主義,不是建立在語言、文化傳統、歷史領土和共同祖先等主要的民族構成要素之上的,而是建立在一種信念之上。
啥信念?就是他們的那一套自由、平等、民主、個人主義等構成的政治體制和對上帝的虔誠信仰。
這可能跟很多人的常識相悖,美國不是盎格魯撒克遜人為主嗎?并不是。到現在所謂的盎格魯撒克遜白人清教徒在美國人口中也只占極少數。
對美利堅民族來說,是政治制度和價值觀把不同的種族、宗教和文化背景的人凝結在一起。因此,美國民族主義就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認知——自己是世界上最高的善和正義,別的國家都要遵守和服從美國的領導。
▲美國優先!
這就使得美國人難以接受外國的批評,包括來自最親密的盟國的批評,這背后是根深蒂固的孤立主義和單邊主義情緒。因此我們經??梢钥吹?,美國的國家安全政策只關注國民心理不關注國外反應,漠視其他國家的民族主義和國家利益。
但是美國的這種政治民族主義缺少族群民族主義式的天然凝聚力,因此美國需要也必須在外部制造出一個敵人,通過與敵人的比較和斗爭,美國民族的凝聚力才能得到維系,美國的偉大才能得到彰顯。
二戰后這個敵人就是蘇聯。蘇聯的民族主義呢?
蘇聯民族主義具有悠久的大俄羅斯民族主義和泛斯拉夫主義的傳統。
列寧雖然強調民族平等和民族自決權,注重民族解放是無產階級革命的重要任務,但是他的民族理論并沒有戰勝大俄羅斯主義,斯大林、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等領導人都在有意無意地推行大俄羅斯主義,從而讓蘇聯走向了霸權主義和大國沙文主義。
我們通常說冷戰是兩種意識形態的對決,但很大程度上也是蘇聯和美國兩個國家的民族主義對決。
誰都想證明我的國家比對方牛X,我的民族比對方牛X。
表現在奧運會上,就是從二戰結束到蘇聯解體前的所有奧運會,兩國幾乎包攬了獎牌榜的冠亞軍位置,不是你第一就是我第一。
美國和蘇聯的這種為了本民族的利益在奧運賽場上竭力決斗的現象,全世界都看在眼里,但要是想從這兩個超級大國嘴里去搶金牌,那就是太傻了。
怎么辦?辦奧運啊。
縱觀奧運奧運會歷史,奧運會的舉辦國,不是大國就是發達國家,絕大多數都是在歐美國家舉辦的。因此,能夠舉辦一屆奧運會,絕對是一件證明自己國家崛起,振奮民族精神的大事。
日本就是戰后歐美范圍以外最想舉辦奧運會的國家之一。日本曾經獲得過1940年奧運會的舉辦權,但是因為要為了幾年所謂的“神武紀年”2600年而在當年舉辦軍事演習,且深陷侵華戰爭泥潭,迫于軍方壓力,日本奧委會被迫取消舉辦。
但戰后的日本,對舉辦奧運會的需求更加迫切。當時日本文部省的《體育振興審議會報告》中寫的很露骨:“不僅有利于振興我國體育,深化國際理解與國際親善,特別是為國際社會正確認識真實的日本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條件”。
日本人最在意的不是靠為戰爭謝罪而改變國際形象,而是奧運會。
1959年,東京正式被確定為第18屆奧運會的主辦城市,舉國歡騰。日本也再次回到軍國主義時代的全民高潮之中,舉全國之力去舉辦奧運會。
除了改變國際形象,野心勃勃的日本政府,還與一個更大的計劃:以奧運會為契機,帶動日本經濟的發展。
交通運輸、住宅改善、市政建設等大搞大建了起來,日本掀起了基建狂潮。
與之同時進行的,還有對國民素質的塑造。那時的日本,臟亂差也是常態,國民素質堪憂。但日本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法令,逼著日本人提升素質。
民族主義
經過精心準備的日本,確實收到了奇效。賽會組織得到了全世界的贊譽,國際奧委會主席布倫戴奇甚至評價這是“史上最出色的一屆奧運會”。
獎牌方面,日本得到了16枚金牌,位列美國和蘇聯之后,第一次躋身奧運會金牌榜前三甲。
舉辦奧運會產生的后續效應,也十分明顯。那個時代的日本人,以昂揚的精神,扛著整個日本迅速向前發展,進入了史無前例的“高速發展期”。
日本1955年的石油化工業產值近乎于零,但到了1970年,生產規模竟躍升為世界第二位。1955年粗鋼產量為941萬噸,到1965年已經達到了4116萬噸,僅次于美國和蘇聯。
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的完善,也帶來了日本汽車制造行業的大井噴。
1959年,日本的汽車年產量在50萬輛左右,但之后產量迅速飆升,不斷超過一些西方國家,到1968年,已經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汽車生產國。也正是在這一時期,日本的汽車品牌迅速走向了世界。
那段時期,被日本人稱為“奧林匹克景氣”。
可以這么認為,日本人舉全國之力舉辦奧運會,賭的就是國運,幸運的是,還賭對了。
舉辦奧運會之后帶來的經濟起飛,民族振奮,讓很多國家都眼饞。下一個效仿日本賭國運的,是韓國。
1981年,韓國漢城(現改為“首爾”)正式成為第24屆奧運會的承辦城市,之后韓國也開始舉全國之力興辦奧運。
當時,韓國國內的民主運動風起云涌,國內反對黨與執政黨政治斗爭的十分激烈,對奧運會籌備工作的干擾很大。時任韓國總統盧泰愚為了能讓奧運會成功舉辦,甚至做起了反對黨的工作,曉之以奧運大義,商定彼此之間的政治紛爭,一切到待奧運會之后再來解決。
為了民族大義和國家利益,反對黨竟然答應了下來,奧運會最終也得以順利舉辦。
▲1988 年奧運會閉幕式上的煙花
而奧運會對韓國的回報也是巨大。1985年至1990年,韓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2300美元迅速增加到6300美元,實現了從發展中國家向新興工業國家的轉變。股市連漲3年,漲幅分別為68.9%、98.29%和70.51%,其交通運輸、金融、基礎材料、零售業、通訊行業指數表現出色。僅舉辦奧運會當年,韓國經濟就實現了12.4%的增長。
世界經濟史上的“漢江奇跡”,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6
中國呢?
戰后,全世界掀起了規模空前的民族解放運動,西方列強的全球殖民體系在民族解放運動中日趨瓦解。廣大的亞非拉地區,誕生了大批新的民族獨立國家,極大地改變了世界格局,成為國際舞臺上一支不可忽視的新興力量。
這些新興的民族國家,繼續通過某種途徑,來增強民族凝聚力,團結起全國人民一起向前發展。奧運會無疑就是一種絕佳的途徑。
中國也是其中一員。
以滿清王朝的垮臺為標志,中國出現了形式上接近完備的“現代民族國家”。通過提出和推行“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孫中山將民族主義納入中國的正統文化之中。民族認同感,民族主義情緒在不斷高漲,直到抗日戰爭時期達到了最高峰。自此之后,中國的命運有了根本性的轉機。
但是,深埋于中國人內心的“強國夢”一直還沒有實現。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包容性極強的民族之一,它曾經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但到了近代,中華民族則成為了世界最苦難深重的民族之一。西方殖民者在中國橫行肆虐的同時,也催生了近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和民族主義的形成。
因此,中國人一直憋著一股勁,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紓解百年來中華民族的壓抑。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中國人開始認識到奧運會能為世界各國在體育運動方面提供一個相對公平競爭的平臺,不會受到外力干擾。
最重要的是,能夠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提升中國國際地位、推動中華民族復興、振興民族情感。
因此百年來,國人前赴后繼。
1932年劉長春參加奧運會時,開幕式上,身兼旗手的他,背后只跟著5個人,其中還有留學生和美籍華人。6人代表團,像極了今年奧運會開幕式上只派出一兩個人參賽的各種小國。
▲右二就是劉長春
1936年柏林奧運會,中國派出140人組成的代表團,但僅有符保盧一人取得比賽資格,其他選手都在預賽時即遭淘汰。
1948年倫敦奧運會,正是蔣家王朝即將崩潰的前夕,蔣介石為了安撫民心,派出33名男運動員參加了比賽,但依舊顆粒無收。
1952年赫爾辛基奧運會,新中國首次派遣運動員參加奧運會,但是由于遲到,代表團一行40人只趕上男子游泳的一項比賽和最后的閉幕式,但新中國的旗幟伴隨著莊嚴的《義勇軍進行曲》,第一次升起在奧運村。
1956年墨爾本奧運會,國際奧委會邀請中國參加的同時,還邀請臺灣以“中華民國”的名義參加。為了抗議國際奧委會搞“兩個中國”的圖謀,中國宣布不參加該屆奧運會,已經先期派往墨爾本的中國體育代表團成員于奧運會開幕當天回國。1958年,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宣布斷絕與國際奧委會的關系。此后,一直到1979年國際奧委會恢復中國在國際奧委會合法席位之前,中國都沒再參加奧運會。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上,中國派出了225名運動員、50名教練組成的強大陣容。7月29日,許海峰在男子自選手槍比賽中以566環的成績奪得該屆奧運會首枚金牌,實現了中國金牌“零的突破”,回答了“奧運三問”的第二問。
2001年,中國獲得2008年奧運會舉辦權,舉國歡騰。
2008年,第29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中國成功舉辦,中國以51枚金牌雄踞金牌榜首名,是奧運歷史上首個登上金牌榜首的亞洲國家。
至此,中國人給“奧運三問”的最終一問也交出了完美答卷。
從此以后,中國人對待奧運會的熱情和態度就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中國已經向世界證明了自己是一個優秀的民族,當中國的奧運健兒在奧運賽場上披荊斬棘時,中國人對奧運,對金牌似乎也沒那么熱衷了。
在最近鋪天蓋地的關于奧運會的新聞中,有這么一個熱搜引人注意——“國人為何不再唯金牌論了”。
有網友拉出了電影《黃飛鴻之獅王爭霸》最后的臺詞來作回答。黃飛鴻在拿到獅王爭霸的金牌后,對城樓上的李鴻章說了這么一段話:“李大人,所謂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剛才天炮一響,如果沒有天燈擋槍的話,勝負歸誰,還真沒人知道。現在金牌在我黃某的手上,并非我贏了。大人為了大顯我民神威而舉辦的這場‘獅王爭霸’,死傷這么多人,在世人面前,其實我們都輸了。依小民之見,我們不只要練武強身、以抗外敵,最重要還是廣開民智、智武合一,那才是國富民強之道。區區一個牌子,能否改變國運……”
這個回答也有一定的道理。以前我們國家積貧積弱,受盡欺凌,我們也確實需要一種榮譽象征來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凝聚力,所以國民對于金牌非??粗亍H缃?,既然我們已經做到國富民強、民智廣開,金牌當然已經不再那么重要了。
但這并不是說,奧運會已經脫離了民族主義和國家政治的影響。
這幾天唐靈生的故事傳得很火。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上,唐靈生打破59公斤級舉重的世界紀錄并獲得冠軍。他在關鍵決勝負局時,舉起了自己體重三倍的重量。按規則,3秒即可判定成功,但他舉起來之后,整整12秒,裁判都沒有亮燈。
雖然事后裁判各種解釋,但都無法令人信服。這是中國舉重的第一枚奧運金牌,打破了歐美體育強國的壟斷。
到后來,舉重就成了中國的傳統優勢項目,各個級別都有奪金的實力。但本屆東京奧運會修改了規定,每個國家只能參加14個比賽項目中的8個,中國再強,也只能拿8塊金牌。
反觀美國的傳統優勢項目游泳,截止到2016年里約奧運會,美國在游泳這個項目上一共拿了246枚金牌,比前十名的其他9個國家加起來還多,菲爾普斯一人就能拿8金,但這個項目從來沒設過限制。
可以預見,在民族主義依舊盛行的現代社會,顧拜旦的實現運動員無國別比賽的愿望,終究是天方夜譚。
但民族主義,真的不是向西方媒體抹黑的那樣,是一個貶義詞。在他們的民族主義環境下,英國建立了遍布世界的殖民帝國,德國誕生了希特勒,美國動不動就因為國家利益去侵略別國,他們的極端民族主義危害全球。
但我們不會。中國的民族主義屬于自衛性、非侵略性的民族主義?它是一種內訴和諧、外求和平的溫和民族主義?和西方侵略性的民族主義截然不同。因此我們一直強調我們是一個熱愛和平的民族,永遠不稱霸。
無論如何,看到中國的運動員們為祖國在奧運賽場上增光添彩,我還是會感到驕傲和自豪。
因為我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互聯網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原文鏈接:http://www.freetextsend.comhttp://www.freetextsend.com/tiyuzhishi/12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