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踔厲奮發新時代,篤行不怠向未來。
歷史屬于奮進者,正是一代代開拓進取、砥礪前行的人們推動著社會向前發展。浦江之水奔涌不息,千萬人的努力與付出成就了今天的上海。
今年是新時代新征程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澎湃新聞持續推出“新征程奮進者”系列稿件,致敬在平凡崗位上拼搏奮進的行動者。
最好的成長,是相互成就。
對于上海市徐匯區匯師小學黨總支書記、校長宓瑩來說,這句話生動地詮釋了她和全校師生共同攜手凝心聚力,迎難而上,一次一次向著新的目標起航的過程。
宓瑩和匯師小學的學生們。 本文圖片均為校方提供
在百年老校扎根29年
徐匯區匯師小學創辦于1870年,有著152年歷史。
如何理解“匯師”的名稱,在宓瑩看來,一是匯天下英才,指的是教師隊伍,二是匯各類課程,讓學生有更多的選擇機會。
1992年還在師范學校就讀時,宓瑩就來到匯師小學的前身徐匯區第二中心小學見習,1994年畢業后正式進入匯師小學工作。
她從一位普通的數學教師,到備課組長、再到教學教導和副校長,2009年擔任校長。
在她的引領下,匯師小學從只有一個校區、24個班級的小學,歷經兩次轉制,發展成為三個校區、58個班級、近2600名學生的名校,辦學質量有口皆碑。
宓瑩本人也獲得上海市教育系統“三八紅旗手”、上海市特級校長、上海市“四有”好教師(教書育人楷模)提名、上海市先進工作者等多項榮譽。
宓瑩說:“29年扎根在匯師這片土壤上,和匯師小學的關聯已經不僅僅是工作,是職業,更是事業。”
宓瑩(左二)和團隊討論工作,右一為劉汝敏
賞識帶出穩定的教師隊伍
匯師小學副校長劉汝敏20年前剛到學校時,就和宓瑩搭班,一個教語文,一個教數學。劉汝敏坦言,自己選擇做老師,初心并不是太明確,“入職之初的5年,是我職業生涯最重要的階段,宓校長的日常工作狀態,與我搭班對我的言傳身教,讓我對教師這份職業有了更多的堅定感?!?/p>
劉汝敏從一名語文教師、班主任,到后來開始負責學校的教育科研工作,課程建設,直到現在走上校級干部的崗位,“可能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本身不是一個很積極主動的人,其實身上有點惰性,但能前進每一步,是因為有一個很好的團隊和氛圍,在后面不斷推進著我?!?/p>
給平臺也壓擔子,這是老師們對于宓瑩最集中的評價。
“我思考的最多的就是要讓教師隊伍保持穩定,這才是一所學校能夠持之以恒辦下去的良好基礎?!卞惮摻榻B,學校堅持“以教師發展為本”,加強校本研修,形成了“目標引領—自擬規劃—多維協商”和“專業解讀—分級應答—自我研修”機制,加快教師專業化發展,形成了優質的市、區、校級骨干梯隊和合理的老、中、青教師梯隊,打造政治素質高、師德修養好、業務能力強的師資隊伍。
校長賞識每一位老師,老師賞識每一位學生。在匯師小學,“賞識”成為了一種氛圍。
在宓瑩眼里,每位匯師人都有閃光點。賞識潛質,賞識長處,幫助每一位教師、學生和家長樹立自信,激發潛能。
豐富的課程拓展孩子們的想象力
衍紙生花、京韻潤童心,這些都是匯師小學的學生們特別喜歡的課程。
匯師小學課程發展部負責人嚴琴介紹,豐富多彩的“學校少年宮”資源是學校的特色。學校開發建設集選課、學習、管理于一體的信息化平臺,每學期圍繞“語言與思維”、“科學與技術”、“藝術與人文”、“體育與保健”四大類,提供80余個科目供學生選擇,課程數量達到學校班級數的150%,儲備數量達到200%。每年有超過80%的教師參與到“學校少年宮”課程的開發和執教。同時,學校還充分挖掘家長、社區和共建單位的課程資源,提升課程品質。
學校引入優質的校外師資及團隊,發揮各學科教師自身所長,開設了包含藝術類、體育類、科技類、人文類等在內的50多個社團,做到每日有社團活動,幾乎每位學生都能參與社團活動,充分挖掘學生的個性潛能,增加學生學習的多樣性,讓每個孩子在不同領域各顯所長、發光發亮,很多學生更是通過社團活動在全國、市、區級比賽中斬獲了不少獎項。
宓瑩和學生們
特殊學生和特長學生都擁有“個性化課表”
匯師小學對于學生的培養目標是:“讓每一個孩子健康、快樂、幸福成長”。
在學校,每個孩子都是學校的主人,各種活動甚至決策的產生都有孩子們的參與。
學校學生眾多,也會面臨部分特殊情況,比如生理上不太健全的孩子,他們隨班就讀,學校配備有專職的特殊教育資源教師,他們主要是從華東師大引進的。隨班就讀、需要接受特殊教育的孩子會單獨每天跟著老師上一節課,其他的時間,有部分家長也會根據情況選擇在班級陪讀。
宓瑩把積累的經驗編輯成兩本專著
還有一類特殊學生就是特長生,比如學校有跳水好的,還有鋼琴彈得特別好的學生,他們提出能不能上午來上文化課,下午要去校外上一些專業課,像這些在某方面已經非常突出的特長學生,學校也會給他們提供個性化的教育,安排個性化的課表,特長生在學校上半天的文化課,再去校外參加半天專業的訓練,此舉可以讓學生既能夠學好文化知識,又能夠發展好自己的興趣特長。
匯師有很多的做法敢為人先,早在二十多年前,宓瑩就將自己的數學課開到了操場上和公園里,這與現在倡導的“項目化學習”理念十分類似,學校在減輕學生負擔方面的前瞻性做法也與“雙減”政策高度一致。
宓瑩將多年積累的寶貴經驗和做法編輯成兩本書:《有一種教學,叫明白》、《有一種成長,在匯師》,希望在匯師傳承下去。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互聯網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原文鏈接:http://www.freetextsend.comhttp://www.freetextsend.com/tiyuzhishi/11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