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周末,雖然氣候十分悶熱,但地鐵十號線航中路站旁的體匯+紅館內,人氣十足。館外公共區域,50多名年輕人正在演繹社區版“灌籃高手”;館內的上海華港健康生活館里,露天泳池碧波蕩漾,當天專從江蘇如東運來的天然溫泉“黃金湯”池,體驗者更多。很多三口之家,都選擇在這里運動休閑、陪伴親子,用全家一起擁抱健康的方式,度過愜意的周末一日。
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眾全民健身意識不斷高漲,申城健身場地的建設也如火如荼。在健身步道、市民球場等逐步成為市民身邊健身設施的標配時,上海也有意打造“升級版”的城市運動中心(City Sports Center,簡稱CSC)。先解剖體匯+紅館這只具有“CSC雛形”的麻雀,再探索社會資本投入體育場館建設背后的門道后,或對申城未來嘗試打造更多的城市運動中心有所借鑒。
體育場館激活市場主體活力
受周圍翠綠樹林的掩映襯托,體匯+紅館更顯造型獨特,顏色醒目。場館一層的蔚藍色露天泳池里,五年級學生王子銘一個猛子扎下去,臉上寫滿興奮和輕松?!拔壹易『饺A新村,就在這個場館附近,走過來只要10分鐘?!彼硎荆@次父母帶他來家門口的運動場放松,也算一個小小的暑假獎勵。
王子銘的父親告訴記者,“我們就當這里是升級版的夏季水上樂園。這里票價比較合理,一家三口來放松下。這里還配套親子樂園、文娛表演、餐飲服務、中醫推拿、溫泉體驗等,關鍵離家近,所以就打算泡上一整天?!毙愿窕顫姷耐踝鱼憚t表示,在這里吃完晚飯后還想動一動,“這里有3對3籃球賽,除了能快樂打球,前四名還有溫泉票等獎品,我想試試!”
健康生活館副總經理張黎明介紹,泳池等剛開張就遇疫情,之前受打擊很大,近期天氣炎熱加上暑假來臨,來體驗的人氣已恢復至疫情前。上海華港健康管理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唐郁介表示,企業原本的主業是港口產業,近期跨界轉型介入體育、健康和文旅產業,“這里的鎮館之寶是黃金湯,這是天然溫泉,來自南通如東小洋口的76攝氏度芒硝泉。每天,我們用專門的保溫槽罐車當天運來?!痹谶@里,游泳和體育愛好者可以在一樓露天游泳、溫泉泡湯,也可到二樓跑步機運動、理療按摩,配備的兒童樂園、咖啡餐飲等輔助設施,也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圖說:職能部門相關人士考察調研。
這個適合休閑運動的健康生活館,只是體匯+紅館里眾多的體育、健康和教育領域的內容提供商之一,此外還有籃球場、健身步道、足球場、羽毛球、桌球、擊劍、跆拳道等諸多體育項目,未來還計劃打造兒童軍事教育基地。作為場館的運營方,上海仲益體育場館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龐毅認為,這是一個類似PPP模式的良好開端。
“體匯+紅館屬于體綠結合模式,閔行區綠化部門提供場地,企業出資2億元左右進行建設,建成后產權歸政府,但企業獲得連續20年的運營權?!饼嬕惚硎荆紫纫兄x政府部門提供公益性的土地,企業才敢投資建設場館,最終確保居民體育消費保持合理價位,“在我們建設好的場館基礎上,華港健康建造這個泳池和配套設施的裝修投入也不低。在社會越來越重視大體育、大健康的背景下,企業看好體育產業、健康產業未來的發展前景,這就是市場主體的活力,最終得益的則是體育場館周邊社區的百姓?!?/p>
用便宜面粉給百姓實惠面包
截至2018年底,上海市可供市民健身的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為2.23㎡,根據規劃目標,這一數字在2020年要達到2.4㎡。如何打開增量?
不管是亞洲還是歐美的國家和地區,體育場館建設從來都是政府職能部門的主要任務——體育場館和公園綠地等一樣,政府有責任為廣大納稅人提供優良的社會公共活動空間。不過,在寸土寸金的上海,高昂的土地成本讓體育部門和一些企業犯難,想在市中心黃金地段建造體育場館,更成為一種奢望。
圖說:垃圾站變成體育公園。體育場地的變廢為寶,需要職能部門敢于擔當創新,也需要市場主體發揮活力。
上海仲益體育場館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體匯+項目創始人劉詩洋提到一個經典案例:企業投資開發的名都城地塊里,原本有一塊位于高壓線下的“廢地”,不僅環境臟亂差,里面有垃圾處理站,更因長期閑置造成大量違章建筑出現。在閔行區虹橋鎮等有關部門支持下,這塊原本只能當垃圾場的“邊角料”,最終變身體匯+名都體育公園,成為體育愛好者的聚集地。
由于位置在古北核心區域、附近國際人士眾多,這里每逢周末就變身一家三口體育親子的樂園。記者發現,在這里全家參與體育成為常態:爸爸忙著和朋友們踢足球,兒子、女兒往往是在學打網球和高爾夫,等候的媽媽們一邊在在樹蔭處遠眺孩子學習運動技能,一邊和其他媽媽海聊分數線、小升初等“雞娃經驗”。因為很多一家三口齊參與,公園旁邊一家牛排燒烤館生意紅火,不少家庭都會在培訓結束后直接用餐,度過一個充實健康的周末。
類似變廢為寶、無中生有的例子,還有不少。比如“體匯+合川小鎮”,是通過對“邊角地”的創新開發,將一處原本破舊的舊廠房變身成為外形時尚的體育綜合體,這里除了提供體育場館的基本職能,每個周末還由品牌合作商提供專業婚慶服務;體匯+紅館、體匯+梅隴鎮體育公園,是通過類PPP模式將體育與綠化相結合,營造城市健身休閑新空間。此外,企業目前正在臨港新片區的城市公園帶,建設集休閑、娛樂、餐飲、文化、健康、運動、商務為一體的體驗式文化體育服務綜合體。據悉,體匯+目前在運營的中大型場館已經有6個,還有4個在建設中,用戶規模成倍增長。
圖說:廢舊廠房改造成體育場館?!昂洗ㄐ℃偂被閼c和體育兩不誤,這種舊廠房改造模式能擴大體育場地面積。
劉詩洋非常坦誠地告訴記者,企業具有地產背景,很清楚體育場館建設的基本邏輯:“體育產業是慢產業,體育場館用地不是純商業住宅用地。只有政府部門為市場主體提供便宜的面粉,企業才可能自己掏錢建設體育場館,然后老百姓才能享受到體育消費服務這個性價比很高的面包。這樣,社區和市民身邊的健身場館設施才會越來越多,更多更便利的體育場地和體育內容,才能來到市民百姓身邊?!?/p>
城市運動中心需要體育+
體育場館,過去被認為最好只承載體育運動的職能,體育運動、體育培訓等才是名正言順,太多的商業運營屬于“越位”。不過,從歐美體育產業尤其體育場館的發展經驗來看,好的體育場館運營必須具有相關的配套職能,要讓更多人群在體育場館逗留更多時間,僅僅依靠體育內容并不夠,還需要進行產業融合,加入健康、教育、文化、旅游等更多元素,把體育場館逐步打造成為產業融合、市民青睞的社交平臺。
圖說:梅隴鎮體育公園效果圖。
圖說:社區運動會因地制宜。
在堅持體育屬性之外,體育社交化和趣味化,是“體匯+”模式嘗試的重點?!拔覀冊诩t館組織社區青少年看獅子座流星雨,把科學元素與體育場館活動結合;和五星體育廣播打造‘我的冬奧夢’冬奧小記者選拔活動;引進青少年和老年人都能用的智能健身交互系統;在社區里定期舉辦健康現場咨詢及健康講座活動,通過這些活動讓社區居民有參與感、獲得感、幸福感?!饼嬕憬榻B,企業志在打造社區體育生態圈,探索全民健身新模式,聯動社區、家庭和體育場館,讓體育回歸社區,讓每個家庭近距離接觸體育,讓體育、教育和社交相互融合,讓大家覺得很好玩,讓體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據上海市體育局有關人士介紹,“上海城市運動中心(CSC)”建設已被提上議事日程,不過目前還處于概念階段,有待更多實體項目的內容注入,隨后再形成相關標準。據悉,上海計劃試點在全市26個特色產業園區中建設城市運動中心,力爭到2025年,實現全市16個區城市運動中心全覆蓋,并逐步擴大在產業園區等區域的覆蓋率。城市運動中心與各類公共體育場館、社區市民健身中心、市民健身步道、市民球場、市民益智健身苑點等場地設施,共同構建類型多樣、運營高效、服務優質、便民利民的體育設施服務體系,增加體育場地設施供給,提升上海市民體育健身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圖說:親子運動嘉年華帶動全家參與體育。
上海市社區體育協會會長戴健教授則認為,城市運動中心的打造,歸根結底是政府和社會提供基本公共體育服務的一部分?!笆赚F是?;?,力爭做到基本公共體育服務全覆蓋,其中就包括體育場館的數量、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等;其次是提質量。要滿足群眾需求的多樣性,做到精準服務;第三是要創新模式。我們可以總結目前市場主體探索的一些經驗,職能部門、行業協會等形成合力,共唱這臺戲。品味高一點,理念新一點,共同探索新的模式?!?/p>
欄目主編:陳華 文字編輯:陳華 題圖來源:受訪者供圖
文內插圖:龐毅、劉陽 等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互聯網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原文鏈接:http://www.freetextsend.comhttp://www.freetextsend.com/tiyuzhishi/11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