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177篇原創作者:楊 磊
不是不能寫,是這一天多時間,實在寫不了。
知之深愛之切,知道昕雯組合一路走來的不易,所以當許昕拉球下網一瞬間,仿佛聽到了自己心碎的聲音。
競技體育終有勝負,勝利屬于最強者,輸了就是輸了。
但從感情上,接受不了。
從2006、2007年開始看許昕、劉詩雯,十四五年的時間,幾乎見證了倆人整個職業生涯,天賦異稟卻又充滿了遺憾,回首望去,猶記得青蔥出道,志比天高,活力無限!歲月無情,少年天才終成遲暮老將,東京一役是倆人最后絕唱,心中雖有無限不甘,卻再難覓正名機會,頓生一種蒼涼之感。
輸了,就是輸了。從昨晚到現在,一直處于一種極度難受、壓抑之中,不能提筆也不忍提筆。
不想簡單雞湯自己一句,說"拼搏了,就是最好!"在成王敗寇的奧運賽場,跪著贏也是贏,站著輸也是輸,結果最重要!
但是,還是決定提起筆,直面失敗,"剖開了"、"揉碎了",談談"我們是怎么輸的"?主動舔舐流血的傷口,會疼更會痛。但是,堅信"沒有將我們消滅的傷口,必將使我們變得更為強大",弄懂了"輸"的癥結,也許我們就能早日找到"贏"的藥方!
問題一:劉詩雯的疲軟,是昕雯組合決賽失利的根本原因
把這條列為失利第一條,特別殘忍。但是,正如賽后采訪,看著劉詩雯說對不起整個團隊,陪她一起流淚一樣,為了以后能贏回來,我們必須正視自己的短板,看清楚自己的"傷口"。
很多球迷反駁說:"許昕發揮也不好啊,沒有爆沖,全是高弧線、大高調,被伊藤、水谷打了不少回頭!"
分析問題,不能孤立地看,要想看準,必須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地看。
雙打,是一個連鎖反應,誰最后失分,主因并不一定在誰。
前兩局,順風順水,劉詩雯發揮很穩定,但得分主要靠許昕實力硬扛。
從第三局開始,水谷/伊藤摸準了劉詩雯過于求穩,只敢搓接、不敢加質量的心態,在劉詩雯接發后,大大加強了搏殺。
可能,很多球最終是輸在許昕手里,但正是劉詩雯的"不作為",與對手一起,把隊友許昕逼到了懸崖邊上,過來的全是高質量,換成誰,失誤也是必然。
如果劉詩雯接發球時候能夠強硬一些,給對手一定壓力,許昕不會在后幾局被日本組合簡單的"別直線"給限制死。許昕的"這條直線",備戰期間一定經過了千錘百煉,從臨場發揮來看,并不差。
還有一個鮮明的對比,在轉折點的第三局,6:3大比分領先情況下,劉詩雯連輸4分,導致該局最后被逆轉,直至戰局最終逆轉,在奧運會賽場上,3:1與2:2絕對是天壤之別。
反觀對手,水谷/伊藤組合,其實伊藤是該組合真正的靈魂,水谷是穩定,威脅來自伊藤。有興趣的話,可以回看關鍵第三局、第四局和第七局,決定走勢的得分,基本都是伊藤。
點出"劉詩雯",并不是為了傷口上撒鹽,本場比賽慘痛的教訓,啟示我們:未來中國混雙要想重新崛起,女子選手的過硬是必不可少的一環。日本組合的"起"、中國組合的"落",皆源于此。
問題二:接發球的弱勢,是導致局面陷入被動直接原因
我從來沒不認為,有運動員天生心理有問題,心理問題的產生一定是技術原因造成的,沒有意外。
我們不能把失利原因,簡單粗暴概括為劉詩雯心理素質差,第三局被反超,第四局、五、七局一直落后、苦苦追趕,換成誰也會緊張、保守。我們更需要探究的是,到底是哪些技術環節被對手克制,導致全面陷入被動、處處挨打?
有球迷說,是日本組合專門強化了對許昕遠臺拉球的訓練,我并不這么認為。
克制遠臺,一定是從近臺壓制做起,是刻意為之,絕非偶然。
個人認為,直接原因——在接發球環節。
可以回想、比較一下,決賽4名選手接發球:水谷隼主要以反手擰拉為主,帶有攻擊性;伊藤美誠,強在變化,或彈擊或側剌,特別是反手剌,直逼許昕反手外角,質量極高,決定性的;許昕接發球,擰拉雖輕,落點不錯,對伊藤起到了很好牽制作用;唯獨劉詩雯,全場以搓、擺為主,幾乎沒有挑打和變化,這恰恰為日本隊的搏殺創造了巨大機會。
中國隊走向世界乒壇霸主地位,訣竅是"前三板技術",放到混雙,仍是切中要害。
世界上沒有如果,如果劉詩雯敢于嘗試接發球搶拉半出臺、加力劈或挑打變化,率先把壓力先扔給對手,而不只是"把球送上臺",然后讓許昕硬扛,也許結果大不一樣。
接發球的牽一發動全身,啟示我們:乒乓球是一個鏈條,環環相扣,一個環節被動可能會導致整場比賽被動,這樣慘痛的教訓,希望不要再次重演。
問題三:伊藤美誠,是壓垮昕雯組合的那一根稻草
實話實說,我極度討厭大頭藤。
但討厭不能抹殺伊藤的強大!
就本場比賽發揮來講,伊藤美誠幾乎把日本組合從混雙提升到了"男雙"高度,接發球極大牽制許昕、進攻能得分、防守能扛住,決勝的第七局,一個反手彈擊偷襲正手位大角、最后一個急下旋長球,直接帶走了比賽勝利!
伊藤美誠的強大,表面在"怪異發球+顆粒特殊打法+搏殺型打法",實質在于對乒乓球的理解遠高于絕大多數的女子選手。
她閱讀比賽能力、對對手心態拿捏、進化提升的能力、亂中取勝的打法,等等。在講求實力至上的世界女子乒壇,是一個另類。但正是這種"另類",造就了她的獨特與強大!
伊藤美誠,是一個值得尊重的對手?;蛟S是近二十年世界女子乒壇,我們遇到的最強大的對手。但是日子還長,孫穎莎、王曼昱們正年輕,她們這一代人的對抗,才剛剛開始。
伊藤美誠的崛起,啟發我們:擒賊先擒王,打蛇打七寸,以后再遇到日本組合,一定要死死抓住伊藤,伊藤熄火,日本組合肯定歇菜!
又想起了伊藤詭魅的笑,送她一句話:沒有永遠晴空萬里的天,也沒有一直坎坷不平的路。風水輪流轉,總嘲笑別人失敗后的苦澀,被"打哭"的日子,離自己也就不遠了!
最后,我想說:
痛快淋漓的話,可以說,決賽失金的痛,卻需要漫長時間消化。
時隔17年,中國乒乓再次奧運丟金,像"一根刺"深深扎進了中國乒乓球隊的心里,必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難以釋懷。
有些事情也許離遠一些看,才能看得更加真切。
奧運輸球絕對不是一件好事,到底是中國乒乓走下神壇的先兆?還是重新制霸世界乒壇的起點?
現在下結論,還為時尚早。
但是,有一點我們可以確定——是"刺",就一定要"拔出來"!"一時的痛"或許會減緩我們前進的速度,但"把我們喚醒的痛"也許會讓我們走的更穩、走的更遠!
我,堅信這一點。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互聯網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原文鏈接:http://www.freetextsend.comhttp://www.freetextsend.com/tiyuzhishi/11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