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查理寶典中,有句話是這樣說的:
“我們以為自己有一個理性的決策,其實99%的決策是由既定的直覺思維決定的?!?/p>
我們到底是如何做決策的?這背后是否有規律可循?如何做出更優的決策?
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提出了著名的雙系統理論。他用一個形象的比喻來解釋人腦的決策過程:在你的頭腦里有兩個“代理人”,我們叫它們系統1和系統2,這兩個代理人各有分工,各有特點,一起決定你的言行。
系統1和系統2是如何決定你的行為的?長江商學院朱睿教授在其新著《決策的邏輯:生活中的行為心理學》里,用一個個生動的故事,系統地從行為心理學的視角講解了人們做決策的過程。
如果你想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行為決策背后的心理學原理,更加有效地助推自己和他人做出更好的決策,相信你定能從這本書中有所收獲。
《決策的邏輯:生活中的行為心理學》
作 者:朱睿 童璐瓊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出版年:2022年5月
以下內容摘自《決策的邏輯:生活中的行為心理學》,作者授權長江商學院轉載。
人腦的神奇雙系統
回想一天的生活,你可能會發現我們每個人每天都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決策,有的非常輕松,有的卻著實困難。
就我自己而言,買什么品牌的牛奶和雞蛋這樣的決策非常容易,完全不費腦子,一兩分鐘就能解決。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固定的品牌,這樣的決策很輕松。
但與此同時,我一天中也會有另外一些決策很傷腦筋,需要反復思考,來回比較,才能決定。
例如,我發現孩子最近玩游戲有點上癮,那我要怎么做才能最有效地幫助他?
是刪除游戲,沒收手機,限定時間,還是把游戲作為一種完成任務后的獎勵方式?
找到最佳方案并不容易。你可能也會有同感,有很多決策對我們來說并不輕松。
系統1和系統2
這兩類不同的決策對應的恰恰是我們的大腦面對決策時的兩類處理方式,也就是由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提出的著名的雙系統理論。
他用了一個很形象的比喻來解釋人腦的決策過程。你可以想象一下,在你的頭腦里有兩個“代理人”,我們叫它們系統1和系統2。這兩個代理人各有分工,各有特點,一起決定你的言行。
代理人“系統1”:它工作起來是自動模式,毫不費力,速度很快,而且一直在工作,不會休息。換句話說,你無法讓這個代理人下班。雖然很多時候我們并沒有意識到它的存在,但它一直在幫助我們做決策。
所以我把系統1描述成一個年輕、沖動、精力無限的孩子。我們每天80%以上的決策都是由系統1來完成的。
就像前面舉的第一個例子,買牛奶、雞蛋、日常用品,系統1都能幫助我們瞬間決定。
這樣的任務還有很多,如吃飯、走路、判斷他人的情緒、計算2×2等于多少等。
這類簡單或者習慣性的任務,都是系統1的工作范疇。
代理人“系統2”:它需要你的啟動才能開始工作,會在決策中投入很多精力,對自身有控制,速度也會比較慢。所以我把系統2描述成一位遵循規則、深思熟慮,但精力有限的長者。
系統2通常不會輕易出手,它對系統1這個孩子很縱容,能夠接受系統1做的大部分決策,只有在有需要的時候才會現身,就像前面舉的第二個例子,當面臨困難問題,系統1對付不了的時候,系統2就會來主持大局。
這樣的場景還包括:正在減肥的你決定晚飯吃什么,當你學習一門新的語言或技能時,或者約束自己的言行時,等等。
調皮的孩子和理性的成人
為什么系統1會主導我們大部分的言行?
因為它很高效。
試想一下,如果一天24小時中,人類每一個決定都要由系統2經過仔細斟酌再做出決策,那將會帶來巨大的消耗,人類也無法存活下來。
所以從進化的角度來說,這兩個代理人的分工非常合理。系統1非常高效,而且通常可以做出足夠好的決策,讓我們能正常生活。但它年輕、易沖動,所以也容易犯錯誤。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一下系統1在做決策的時候有哪些特性,可能會導致什么樣的決策偏差。
首先,系統1做決策時非常喜歡依賴簡單的信息。
因為它每天要做無數決策,依據簡單的標準無疑可以最大化地提高決策的速度。這里提到的簡單標準指的就是那些不需要仔細思考就能做出判斷的標準。
舉個例子,你聽說了一個小道消息:動物園里跑出了一只老虎。
第一次聽的時候,你可能會懷疑,但當有第二個人、第三個人再跟你提到這個傳聞的時候,估計你就會相信。
為什么?
當你聽到一個信息的次數越來越多,本來陌生的信息就會變得熟悉。而根據過去的經驗,如果一個信息能夠被反復提及且讓人感覺熟悉,它很有可能是已經被驗證過的正確信息,因此“熟悉”也會在你心里潛移默化地和“真實”畫上等號。
因此,在這個例子里,信息熟悉度就是一個簡單的判斷標準,它在很多時候能夠讓我們更快地做出判斷。
但是,簡單的標準并不一定在所有時間都正確,三人成虎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其次,系統1不僅喜歡簡單的標準,還很擅長講故事。
它喜歡聯想,可以依據非常有限的信息進行豐富的想象,然后講出一個個順理成章的故事。
再回到上面的例子,如果我問你,為什么相信“動物園里跑出了一只老虎”這個消息,你可以很輕松地講出一系列理由。
比如說,以前似乎聽說過類似的新聞,這個動物園的管理一向有問題,等等。
但是你并沒有意識到,其實這些都不是真正的原因,它們只是你編造出來的理由而已,你相信這個消息的真實原因,只是因為大家都這么說,系統1依據熟悉度迅速做出了判斷。
這種偏好聯想和擅長講故事的特性能讓你把周圍眾多的信息串聯在一起,感覺到世界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可以控制的。
但在之后的章節里,你會看到,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這種控制感只是一種錯覺。
與此同時,系統1還有一個重要的特性:它比較“偏科”,數學不好,不擅長統計知識。
我在這里給大家做一個小測試:
如果5臺機器5分鐘可以生產出5個零件,那100臺機器需要多長時間能生產出100個零件?
100分鐘。對嗎?
這是你腦子里馬上閃出的答案,是不是?
如果仔細想想,你會發現這并不是正確答案。但你不用沮喪,根據過去的研究,很多名校的高才生也會下意識地犯同樣的錯誤。這恰恰是因為你在快速判斷中采用了系統1,而你的系統1并不擅長復雜的邏輯分析和統計。
在這時,我們大腦中的系統2,那個理性、有控制的代理人,可以幫助我們解決這類問題。
回想一下剛才那個題目,如果你仔細想一下,會發現答案應該是5分鐘。因為,一臺機器生產一個零件需要5分鐘,那么100臺機器生產100個零件,也需要5分鐘。
這道題的確不太直觀,如果你還沒想明白,可以對照題目再仔細想一下。當我讓你仔細想一下的時候,其實我是在幫你啟動你的系統2。
最后,系統1還很像一個不太穩定的孩子,它非常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
例如,它經常會被人們當時當地的情緒干擾。比如說,每天的天氣都有可能影響到你對一件完全不相關事情的判斷。
在陽光燦爛的日子里,你會覺得未來一片光明,而在陰雨連綿的日子里,你會覺得未來蒙上了一層陰影。
未來并不會因為今天的天氣發生變化,但是系統1對未來的判斷卻因為它而改變。
綜合以上,我們對系統1做個總結:它做決策的特點是偏好簡單的決策標準,喜歡聯想,不善于統計分析,而且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
這些發現顛覆了傳統經濟學中的假設。傳統經濟學認為人類無比聰明,非常理性,能夠充分考慮到所有信息之后做出正確的決策,但是系統1的發現證明我們的決策并不像機器人和數學公式那樣嚴謹完美。而對系統1的研究也奠定了行為心理學這個新興學科的基礎。
因為系統1掌管著我們絕大部分的決策,所以從下一章開始,我會介紹系統1的一些重要特點以及它給我們決策帶來的具體影響。這中間會有很多你意想不到的現象。
接下來我們聊一聊系統2,雖然它經常在幕后,工作時間不長,精力有限,但一旦被激活,它就會投入很大精力,理性地分析問題,約束系統1的沖動,并在深思熟慮后做出決策。
當面臨難題和事關重大的時候,以及當我們需要進行自我約束的時候,只有系統2能勝任。
如果你在減肥,你一定會有這樣的感受,當面前放著一盒冰激凌的時候,你的欲望是拿起來就吃,這是你的系統1在工作。
但這時你的心里會有另外一個聲音:“不要去拿,你在減肥,這個卡路里太高了,吃完就要后悔了!”這就是你的系統2在說話。
你到底聽誰的?
這兩個代理人誰最終決定你的行為,取決于你是否有足夠的精力和能量來支持系統2。
約束自己的行為需要耗費能量。這也是為什么你精神好的時候或是在白天,你抵制那盒冰激凌的可能性會更大,而到晚上或是累的時候,你沒有力氣啟動系統2,則很容易屈服于永不休息的系統1。
減肥如此,教育孩子同樣如此。你會發現到了晚上,你對孩子發脾氣的概率就會上升,那是因為你累了,你的系統2已經沒有精力幫你控制你的情緒了。
因此,雖然系統1年輕力壯,能對大部分決策給出足夠好的答案,讓我們能輕松地過日子,但面對重要的決策,尤其是需要我們進行自我約束的時候,系統2是阻止我們犯錯誤的防線。面對眾多誘惑,系統1會毫不猶豫地往上沖,你的欲望和荷爾蒙,都會把你往前推。
如果此時系統2不出現,那么你很有可能得到了眼前的利益,但會很后悔,甚至被懲罰。但系統2不容易被激活,而且很消耗能量。那如何能更好地鍛煉系統2,讓它幫助我們做出正確決策,我會在書中給大家介紹具體的方法。
專家的直覺是否值得信賴?
我們來看行為心理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一個應用。
在研究心理學的這些年里,我經常聽到有人說,他的直覺非常準,勝過嚴謹的思考。與此同時,也有不少暢銷書強調直覺的作用。
最著名的是2005年的一本知名暢銷書《Blink》,中文版書名譯作“眨眼之間”。它介紹了人如何在兩秒鐘的時間內進行快速的判斷。
書里講了很多直覺的成功案例,但其中大部分以講故事的形式展示給讀者,所以我認為這些案例缺乏科學研究的嚴謹性。
在學術界,直覺也是一個備受關注的話題。直覺到底有沒有用呢?
今天我來介紹兩位學者以及他們代表的兩種觀點。
直覺的力量
我首先介紹的是心理學家加里·克萊因(Gary Klein)。他早期拿到了匹茲堡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學位,之后有過很豐富的工作經驗,其間他一直關注直覺的影響力,還出過一本暢銷書,叫《直覺的力量》。
他提出了一個理論,叫作“自然決策理論”(Natural Decision-making,NDM),用來研究人們如何在復雜的現實環境中做出判斷。
什么是復雜的現實環境呢?
就是那些時間緊迫、環境變化無常,但是需要做的決策又事關緊要的環境。
面對這樣的情況,人們要如何做決策呢?
他的核心觀點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專家往往可以通過直覺、憑借經驗,做出更好的判斷。
在這里,我用兩個例子來說明專家是如何運用直覺做出判斷的。
第一個例子是在象棋領域。象棋大師往往可以在6秒鐘之內做出最好的決策。而6秒鐘,一個中等水平的選手甚至還沒有想好要走哪一步。
但要達到這個層次,象棋大師需要記住5萬到10萬個棋局。換句話說,你要有足夠的經驗積累,才能做到在6秒鐘內做出最好的決策。
第二個例子是消防隊隊長。面對險情,他們通常是根據經驗迅速做出方案,然后在頭腦中進行模擬,如果預期效果好,那就執行;
否則,就修改或更換另外一個方案,依次循環,直到找到滿意方案。
這兩個例子都說明,面對復雜的情況,直覺,尤其是專家的直覺是值得信任的。
保釋率與時間
但是專家的直覺一定是值得信任的嗎?
接下來,我想給大家介紹另外一位我非常尊敬的學者,他對直覺的可信度提出了很大的質疑。
這位學者就是行為經濟學的奠基人,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他對專家的直覺非常懷疑,或者說他不相信專家的直覺。
為什么?
大多數人做決策時,包括專家,都喜歡用簡單的決策方式,也就是系統1。我們很容易受到這種便捷認知的影響,導致判斷出現失誤,而且最重要的是我們并不知道自己在判斷中的局限性。
專家更是如此,很多專家并不知道他的專業邊界在哪里。這是非??膳碌那闆r,專家更容易自信,但其實他們和普通人一樣,容易受到情緒和外界因素的影響。
卡尼曼曾經舉過一個例子,發表在著名的《美國科學院院報》上。這個例子里的數據來自以色列的一個法庭。這里的法官每天要處理很多申請保釋的案子,他們要在8—10分鐘之內對一個申請做出決定,是否批準保釋。
研究者對這些保釋的數據進行了非常有意思的統計,他們把一天中的具體時間點畫成橫坐標,然后統計出在每個時間點有多大比例的案件獲得保釋的批準。
結果很有意思:早上剛剛開始上班的時候,法官情緒非常好,因此有60%的案子被批準保釋。但過了兩個小時左右,臨近上午休息時間時,保釋批準的比例就降到了零。
休息之后,法官們再度開始審理案件,這時保釋獲得批準的比例又提高到60%左右,然后開始下降,到午餐時間之前降到10%左右。
吃過午餐,保釋批準比例又上去了,然后隨著時間的推進,又開始往下滑,直到下班時間降到最低點。
這個結果確實令人震驚!對于如此重要的決定,法官的判斷仍然會受到情緒、心情如此大的影響。
而這個實驗的數據,再加上卡尼曼其他的一些研究結果,都指向另一派觀點,那就是:直覺的力量不可信任,即便是專家的直覺也不可信任。
什么是直覺
故事本來到此就可以結束了。兩位學者,截然不同的觀點,相互不認同,然后等著后人去做更多的研究。但這兩位都是非常值得尊敬的學者,他們并沒有停留在彼此的分歧上,而是兩人聚到了一起。
他們想:我們能不能一起研究一下直覺到底什么時候有用,什么時候是不好的?
這個合作始于簡短的電話交流,后來歷經五六年時間,最終在2009年的時候,他們在美國《心理學家》雜志上發表了一篇共同署名的文章,題目就是《專家直覺的條件》——《Conditions for Intuitive Expertise:A Failure to Disagree》(American Psychologist,2009) 。里面的內容非常豐富,對我啟發很大,所以我也在這里分享給你。
這篇文章的核心是這兩派學者對直覺有不同的定義。
自然決策理論里面提到的“直覺”是基于經驗和技能的直覺(像象棋大師、救火隊長等);
而行為經濟學上的“直覺”指的是基于簡化決策、偏見誘導出的直覺,就像我們之前提到的那些啟發式。
由此可見,基于經驗的直覺是值得信任的,而行為經濟學定義的直覺會誤導我們。
那如何區分呢?
兩位作者指出,基于經驗和高技能的直覺本質上是一種識別的行為。識別指的是當前的問題為專業人士提供了某種線索,基于此,他們可以搜索記憶中的信息,那些信息提供了問題的答案。所以高技能的直覺,本質上就是一種記憶中的識別。
換句話說,這種基于高技能的直覺就是當面臨問題時,專家們會打開記憶的閘門,搜索記憶當中的答案。它本質上就是回憶識別的過程,并不是神秘的力量。
但如何培養這種高技能的直覺呢?
這兩位心理學家提出兩個必要的條件:
1.環境必須足夠規律,如棋局的基本規則就不會有大的變化。
2.作為個體,你要有充足的機會識別這樣的線索,并有充足的機會去學習,及時得到反饋,從而掌握內在的規律。例如,圍棋大師會記憶數量龐大的棋譜,反復對弈,反復學習。
如果這兩個條件不具備的話,直覺往往淪為行為經濟學上的直覺,也就是不可信的。
1992年的時候,曾經有一位叫香蒂(Shanteae)的學者列舉了一些直覺相對比較準的職業,比如天文學家、國際象棋選手、物理學家、數學家以及會計。
這些職業可以通過練習掌握規律,所以這些領域的專家也可以憑借其高超的技能在短時間內做出較為準確的判斷。
與此同時,我們可以看到,對于很多的行業和職業,這樣有規律的環境和充分學習的機會實際上是很難滿足的。
比如說股票交易、精神病分析師、法官、人才選拔、情報分析等。
在這些領域,即便是專家的直覺都要打個很大的問號。
例如人才選拔,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發現面試存在局限性,我們在短時間內通過面試做出雇用決定,事后往往會后悔,因為預測人的未來太難了,也沒有普遍的規律。
所以,我們要如何看待專家的直覺判斷呢?
1.判斷專家的直覺是否值得信賴,首先要考慮決策的環境是否足夠規律,專家是否有足夠的學習機會。
2.對于兩者都滿足的行業,直覺并沒有人們想象的那么神奇。這種基于高技能而形成的直覺,其實是一種記憶的識別。
3.很多領域并不具備上面這兩個條件,所以這些領域的專家直覺并不完全可靠。我們要學會在面臨重大問題時,調動我們的系統2規范直覺。
4.總的來說,我們需要小心謹慎地對待專家的直覺,因為專家更容易過度自信。下次當你聽到某某專家語氣堅定地對未來做出預測的時候,你應該提醒自己,不要輕信。未來很難預測,所謂專家的預判未必高過隨機的判斷。
感悟
文章的最后,我也想借這個機會,和你分享一下我學心理學這么多年的一些感悟。
我的第一個感悟是:不要過于自信,也不要輕信那些信心滿滿的人的預測。
我們對自己的認知很有限,我們在做決策的時候會受到很多外界因素以及系統1的影響,這使得我們的判斷容易出現系統的偏差。
比如對自己能力的判斷,對未來的預測,大部分人并不準確。
你可能會問,這些心理學家對人的心理有這么多的了解,他們是不是就不犯錯誤,在決策時更加理性?
答案是不能。
丹尼爾·卡尼曼也曾非常坦率地說,他的決策質量在很多領域并沒有隨著知識的豐富而提高。
為什么?
因為系統1太強大了,很多時候不由我們控制。
所以我的第一條建議是,不要對自己的直覺和判斷過于自信,抱著謙虛的心態反而是件好事。這也會讓你規避所有權依戀癥所帶來的思想上的固化,從而更能接受新的信息,隨時調整,做出更加合理的判斷。
與此同時,對于他人的判斷,不要因為對方語氣自信、有感染力就輕易相信,因為別人和我們一樣,都很容易犯錯誤。
我的第二個感悟是:讓數據說話。
首先,客觀地觀察自己的行為,更新對自己的認知。
你可能自認為是一個很大方的人或者很有毅力的人,但未必是,因為我們對自己的認知通常是不全面的,也偏于樂觀。
很多時候,你會發現我們的認知和行為相差甚遠。真正了解自己的方法是記錄真實發生的行為。
其次,通過科學的實驗方法,收集數據,盡可能地了解人和世界的真實面目。
對于任何一個問題,你都可以首先提出自己的假設,然后采用科學的方法收集數據,最后讓客觀的數據分析結果告訴你,之前的假設是否正確。
這個過程不僅能讓你更好地了解自己以及他人,也能讓你養成實驗的習慣,并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深信不疑的想法并不一定正確,我們其實很難預測別人的態度和觀點。
我的第三個感悟,也是與這本書開始提出的問題最直接相關的一個感悟:當你要做重要決策的時候,到底該怎么做?
你會發現日常生活中很多決策的重要性并沒有那么大。所以系統1足夠用了,雖然有時會犯錯,但總體而言,可以說是又快又好。
但對于重要的、后續影響很大的決策,我們要讓自己先慢下來,系統2啟動起來,盡可能做理性的思考。
與此同時,要多聽取他人的建議。我們看自己很多時候并不客觀,但看別人會很清晰。同樣,他人對我們的認知會更加精準。
但并非所有他人的建議都同等重要,這里需要找到的那個“他人”,最好是一個了解你、在乎你,但同時又不是那么在乎你感受的人。
客觀的話往往并不好聽,但它的價值可能很大。如果你身邊有真正在乎你又能和你說真話的人,請你一定要珍惜。
當然,除了上面的三點感悟,多讀書,多學習,深耕某個領域,無疑是幫你提升思考決策能力的重要途徑。
文中圖片來自圖蟲創意,轉載需獲授權。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互聯網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原文鏈接:http://www.freetextsend.comhttp://www.freetextsend.com/tiyuzhishi/11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