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是明末清初緊張的軍事人物,在大順軍圍困北京時,崇禎帝急召吳三桂入京勤王,但還沒等吳三桂進京,崇禎帝就自縊煤山。此時手握三萬關寧鐵騎的吳三桂,首鼠兩頭,在多方權利下掙扎斡旋,終極選擇投誠多爾袞,吳三桂在明朝時的爵位是平西伯,歸降清軍后,多爾袞連名字也沒改,持續相沿了“平西”二字,封他為平西王,所謂“克日承王制,進三桂爵平西王”。
那么,吳三桂的平西王,是親王照舊郡王呢?
搞清這個成績之前,我們先厘清清朝爵位,清朝爵位分為宗室爵位、異姓元勛爵位和蒙古爵位。宗室爵位分為十二等,每等多少級:十二等大抵可分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將軍幾級。蒙古爵位尋常依照宗室爵位例,同時保存原本的蒙古尊號,偶爾在親王之上仍舊設立汗號世襲罔替。異姓元勛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輕車都尉、騎都尉、云騎尉、都騎尉,咸豐帝曾放言誰安定寧靜天國便給他封王,但曾國藩僅被封為侯爵。
在整個清朝,異姓生前被始封王爵的僅有五人,分散是清初的恭敬王孔有德、懷順王耿仲明、智順王尚可喜、平西王吳三桂和義王孫可望。史書并沒有明白標明這幾一局部的王爵是親王照舊郡王,在皇太極時期,三順王的政治位置照舊很高的,僅次于八大貝勒,位列滿族、蒙古貴族之上。
清朝入關后,孔、耿、尚、吳四人率部安定反清武裝和明朝剩余力氣,和清初開國諸王和元勛們一同在戰場上廝殺,為清王朝一致中原創建了赫赫戰功。順治六年,多爾袞以幼帝的名義下旨:改封恭敬王孔有德為定南王出征廣西;改封懷順王耿仲明為靖南王,與孔有德攻擊廣西;改封智順王尚可喜為平南王進軍廣東;平西王吳三桂封號未動,率軍入川。
不久廣西、廣東、云南先后占領,這幾個場合也就成了四王的常駐地。這個時期,四王的實質也產生了一些厘革,從開始南征北討的異姓王演化為鎮守一方的藩王。
按清制,和碩親王的年俸是一萬兩,郡王是五千兩,而四王的年俸為六千兩,且保護儀仗等都可享用親王的規格。由此可以看出,這幾個降將王爺的品級應在親王之下,郡王之上。
到了康熙元年,吳三桂入緬甸擒殺了南明永歷帝,為表彰其成果朝廷下旨冊封為“親王”,封號為平西親王,吳三桂也是四王中開始取得親王封號的。
到了三藩之亂時,康熙天子為了拉攏尚可喜及其部眾以管束吳三桂,下旨晉封尚可喜為親王,即平南親王。此時的耿仲明早已去世,由他的孫子耿精忠承繼王爵,而孔有德被李定國擊敗自焚,沒有子嗣,他們二人都沒有獲封親王。至于孫可望,在南明死亡后沒有使用代價了,常常被清廷敲打,搖尾乞憐,乾隆時期還被取消世襲罔替,天然也不會是親王。
“孫可望子孫一切世職,嗣后不必承繼。”
由此看出,吳三桂的平西王一開頭是次于親王,高于郡王的存在,在吳三桂納了投名狀,絞死永歷帝后,才被正式提升為親王。只可惜的是清廷并沒有讓吳三桂永鎮云南之意,兔死狗烹,不然今天另有人會堂而皇之的祭奠這個兩背其主的“貳臣”。
本期完畢。
局部圖源網絡,侵刪。
局部輿圖手動繪制,存在偏差,僅供參考。
?參考材料:《清史稿》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互聯網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原文鏈接:http://www.freetextsend.comhttp://www.freetextsend.com/shenghuojineng/57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