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源:光芒日報
清代乾隆白地紅龍天雞鈕高足蓋碗。承德博物館供圖
清代紫檀木座銅胎琺瑯塔。承德博物館供圖
承德博物館外景。
小伙伴在承德博物館到場“龍年尋龍”研學活動。關鵬玉攝
游客在承德博物館旅行。劉環宇攝/光芒圖片
蟠桃仙鶴圖軸(清) 鄒一桂 承德博物館供圖
【博物館里看寶藏】
紫塞大地,古韻悠長。走進遺址與山巒圍繞著的河北承德博物館,古代修建的大氣繁復與汗青的古樸厚重感劈面而來。屹立千年的磬錘峰顯如今方形拱門中,兩者構成了一幅天然與實際交融一體的絕美畫卷。人們走進這里,就好像踏進了一段久遠的汗青長河。
承德位于內蒙古高原與華北平原之間,汗青上就是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互相意會的地帶。走進承德博物館的《望長城表里——清亂世民族互助實錄》展廳,三面銅鑄墻面古典嚴肅,萬里長城景致、清帝北巡等嚴重汗青事變躍然墻上。
“康熙天子決然摒棄了承繼數千年的長城情結,代之而起的是修造避暑山莊和外八廟,把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提高成一道民族互助的民意長城,隨之也有了厥后的木蘭秋狝?!背械卤苁钌角f博物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孫繼新報告記者,到了乾隆朝及今后,清帝北巡塞外和木蘭秋狝以前成為一項互助各民族的緊張政治、軍事活動。
據紀錄,乾隆天子于1741年首行木蘭秋狝。他在位時期共北巡駐蹕避暑山莊48次,秋狝木蘭40次。
在展廳的中央地點,一座體積巨大,工藝精良的“清紫檀木座銅胎琺瑯塔”吸引了浩繁旅行者的目光。
“這座寶貴的萬壽塔,見證了一段乾隆天子和六世班禪協同維護國度一致、民族互助的佳話,是我們的鎮館之寶?!睂O繼新先容,這座塔通高3.5米,重1噸多,由一千四百多個輕重部件插接而成,塔身自下至上分為三層,第一層正面刻銘文“大清乾隆乙酉年敬造”。
這座塔將我國傳統樓閣式修建情勢與藏式佛塔外型融為一體,是宮廷制造的極品。乾隆四十三年,六世班禪得知乾隆天子要在兩年后的陰歷八月十三在避暑山莊慶祝70壽辰,便主動要求入覲祝壽。乾隆天子悵然允請,在承德制作須彌福壽之廟,作為班禪到承德后的經堂和寓所,還下旨將這座制造于乾隆三十年的萬壽塔,從其母后寓居的紫禁城慈寧宮花圃寶相樓移至須彌福壽之廟。
如今,寶塔寧靜地陳列于展廳,成為超過時空的橋梁,以特有的辦法昭示了我百姓族互助和國度一致的光彩汗青。而在距離寶塔不遠處,記敘土爾扈特部萬里東歸故事的拓片《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也吸引著游客們爭相觀看。
“以近兩百件文物、汗青檔案、筆墨史料會合展現的《望長城表里——清亂世民族互助實錄》展覽,作為承德博物館的常設展之一,以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為時序,以多倫會盟、六世班禪覲見、土爾扈特部萬里東歸等嚴重汗青事變為主線,深度展現中華民族走向交融、提高的鮮活圖景,彰顯中華文明包容并蓄的汗青基因和中華民族強壯的凝結力、向心力。2020年,這一展覽榮獲舉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極品獎?!睂O繼新說。
為了讓展品“活”起來、讓展覽情況動態化,承德博物館積極延展內容的廣度和深度,讓展品和展覽眼前的文明“立”起來,去叫醒更深條理的文明啟示、心情共鳴。為此,博物館重點復原了山區以前消失的五組修建模子,讓旅行者傳神地看到這些修建與山勢地形天然團結,了解避暑山莊“度高平遠近之差,開天然峰嵐之勢”的壯美。
“這真是太神奇了,可以明晰地看到以前散失的園中景觀,云云精巧大氣,仿佛離那段汗青更近了!”面臨“復生”的園林景觀,游客們無不連連歌頌。
2022年9月,在承德博物館的基本上,當地將承德避暑山莊博物館、文物檔案館、文物信息中央等單位兼并,協同組建了承德避暑山莊博物院。博物院現藏可挪動文物19萬余件,此中一級文物152件(套)。2021年以來,博物館接待察看團2000余場次,游客102.9萬人。本年5月18日,中國博物館協會公布了《第五批國度一級博物館名單》,承德避暑山莊博物院提升“一級”行列,成為國度一級博物館。
(本報記者 耿建擴 陳元秋 本報通訊員 關鵬玉 竇新雨)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互聯網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原文鏈接:http://www.freetextsend.comhttp://www.freetextsend.com/shenghuojineng/56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