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開灤國家礦山公園
國家4A級旅游景區、國家工業遺產旅游基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國家工業旅游創新單位、全國旅游系統先進集體。
開灤國家礦山公園位于“中國路礦之源”,是由國土資源部批準建設的全國首批國家級礦山公園,2008年10月建成預展,2009年10月對社會開放。公園坐落在有142年開采歷史、被譽為“中國第一佳礦”的開灤唐山礦,是一座匯聚紅色經典、凝聚黑色魅力的國家4A級旅游景區,一座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同心共筑中國夢的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一座重溫百年歷史、細讀工業文明、科普休閑、研學旅游于一身的國家工業遺產旅游基地,一座廣大中小學生開展科普、人文、歷史、素質教育的全國科普教育基地、不得不游的研學基地。
園區由礦業文化博覽區、“國?!边z址觀光區、時尚文化休閑區三大板塊組成,包括開灤博物館主館、井下探秘游、中國鐵路源頭博物館、中國第一佳礦1878、電力紀元1906等一系列展館和景區。
2、開灤博物館
以翔實的史料、豐富的展品、新穎的展陳形式,闡述了煤的生成、由來,記載了中國路礦之源的歷史遺蹤,重現了因煤而興的唐山城市文化記憶。館內展出的中國迄今存世最早的股票——“開平礦務局老股票”、塵封百年的“羊皮蒙面大賬本”、中國第一條準軌鐵路上的鐵軌、“開平礦權騙占案”跨國訴訟《筆錄》等鎮館之寶,以及48件一級文物,72件二級文物,326件三級文物,上萬件館藏珍品,記述著開灤創造的20多個中國近現代工業史上的第一,引領人們細細品讀礦業文化的獨特魅力。
3、“井下探秘游”是一處集體驗、展示、休閑功能于一體的地下探秘區,由位于博物館主館地下數十米的煤礦井下老巷道改造而成,曲折蜿蜒,引人入勝。其與主館連通一體的設計渾然天成,游客可乘電梯從主館四層直達井下古老巷道,體驗神秘、刺激、好玩的“井下探秘游”之旅。穿過夢幻般的百米“時空畫廊”,進入縱橫交錯的古巷道遺址,宛如走進一座地下迷宮。這里,真實再現了從原始挖煤到現代化采煤的九個真實工作面,穿行其中,仿佛徜徉在煤炭開采教科書中。尋幽前行,舊時的馬廄、騾馬運輸、特殊年代的人防工程、色彩斑斕的地質世界,帶給你無限的好奇和遐想?;泻鲩g,獨處于清幽的地下休閑吧小憩,抑或在目前國內最大的井下4D影廳,邁入險象環生的《石炭二疊紀》,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亦可乘車游覽探秘,穿越于深邃幽暗的地下空間,品鑒礦業文化的獨特魅力。
4、“國?!边z址觀光區內大量礦業遺址散布其中,帶您飽覽百年工業遺跡經典,觸摸近代工業風雨滄桑。其中,中國第一佳礦(唐山礦一號井)、中國鐵路源頭(唐胥鐵路肇始之處)、中國最早鐵路公路立交橋涵(達道)等第七批“國保”,和唐山礦二號、三號井等第六批“省?!卞e落分布在唐胥鐵路起點沿線,靜靜地供游人追憶中國工業崛起之初那艱辛坎坷又波瀾壯闊的歲月。中國第一佳礦1878、電力紀元1906等分展館,展示著于20世紀初從國外引進至今仍在運轉的大型絞車、中國最早的火力發電機組等一級文物、珍稀館藏、老照片,娓娓講述中國路礦之源的曲折發展歷程,是一處絕好的煤炭科普研學基地。
5、中國鐵路源頭博物館
中國鐵路源頭博物館依中國路礦之源遺址遺存、工業建筑、器物而建,滄桑古樸,莊重典雅,恢弘大氣。展區分室內、外兩部分,其中:室內展廳主題展陳以翔實的史料、新穎的展陳形式,闡述了洋務之興、鐵路發軔、鐵路之根、鐵路為要、鐵路之殤、鐵路之興等感人史實,有力地論證了唐胥鐵路作為中國鐵路源頭的事實,生動講述了以唐胥鐵路為起點的中國鐵路和機車發展的艱辛歷程。室外展區包括中國鐵路源頭遺址、蒸汽機車車陣、唐山老火車站(復建)、唐胥鐵路景觀天橋等景點和設施。巍然矗立的“中國鐵路源頭”紀念碑、“中國鐵路零公里”地標靜靜地向游人訴說著百年前的輝煌。開灤工人復原的“龍號機車”、中國進口的第一臺標準軌距蒸汽機車——2號蒸汽機車和“李鴻章視察花車”——11號蒸汽機車,以及銹跡斑斑的老式蒸汽機車及鐵道維修車,組成宏大的蒸汽機車車陣,帶您追憶中國路礦之源坎坷發展歷程;復建的唐山老火車站建筑風格西風東漸,古香古色,是一處很好的影視拍攝基地和游人游玩拍照之所。
開灤國家礦山公園,以其典型稀有的中國近代工業遺跡、豐富珍稀館藏和開灤工人階級“特別能戰斗”精神,成為獨具文化魅力的城市名片和找尋記憶的精神家園,被眾多專家學者譽為一座“無處可比擬、無地可替代”的中國礦業文化神圣殿堂。
已有21位黨和國家領導人、100多萬中外游客到此踏訪。先后獲評河北省不得不游的十大研學基地、北京市中小學生社會大課堂河北資源單位、全國青年文明號、國土資源科普教育基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國務院首批全國資源型城市重點旅游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工業旅游創新單位、全國旅游系統先進集體、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國家4A級旅游景區、國家工業遺產旅游基地。
開灤國家礦山公園:懷舊、時尚,探秘;休閑,新奇、好玩。凝聚黑色魅力,傳承紅色經典;追憶工業文明,解讀城市基因。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互聯網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原文鏈接:http://www.freetextsend.comhttp://www.freetextsend.com/shenghuojineng/4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