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刻王福庵教師白文印,印文為蘇軾的《水調歌頭》的段落:我欲乘風回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堪寒。原印蛻如下:
王福庵原印蛻
我翻遍了抽屜,只找到一個4X6X2的青田石,比例比原印要窄長。假如把石頭裁一段又太貧苦,于是僅有把原印的等比例拉長來重新臨寫。
反寫上石如下:
反寫上石
以我的刀功,這次耗時恐怕也不會短。
第一天
第二天
“勝”字上部的兩撇,刻的時分用力過猛,最初變得偏細了
第三天
這一天精力不夠,只是刻了“又恐”二字。
第四天
這天鉚足勁,刻完了筆畫較多的“瓊樓”,也了解了大師原印對“樓”字“木”部下劃的是非腳處理的精妙。“瓊”字中部地點,石面有一條橫裂,不得不徐徐處理,以免崩斷,中途而廢。
第五天
第五天也是時間不敷,只能把“我”字拿下就完工睡覺,打工人,真被動啊。
第六天,一鼓作氣拿下。
完成印面
天然光下印面
燈光下印面
洗去殘墨石屑,團泥鈐印。
印蛻
總結:線條照舊偏弱,粗細的一致性不敷,控刀的能照舊有差距,用刀不夠大膽。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互聯網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原文鏈接:http://www.freetextsend.comhttp://www.freetextsend.com/shenghuojineng/47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