洶涌訊息記者 陸斯嘉 綜合報道
承繼是明遺民,也是云南場合文明的代表。諸多遺民畫僧中,承繼在詩、書、畫方面都體現出較高的藝術成果,其作品存世量僅200多件,大局部保藏在云南省博物館。洶涌訊息得悉,8月25日,“一筇萬里——承繼字畫藝術展”在山西博物院開幕,展覽精選了云南省博收藏的擔看制品150余件,從詩、書、畫等方面向眾人展現承繼這位明末清初藝術大師的成果。
承繼臨終曾示偈“天也破,地也破,認作承繼便錯過,舌頭已斷誰敢坐”。 云南省博物館的研討者表現,僅有將“承繼”置于他所處的特定的時間、地點、條件下察看,實事求是,才干復原一個真的承繼。
承繼(1593-1673)
山西博物院展覽現場
山西博物院展覽現場
承繼(1593-1673),俗姓唐,名泰,字大來。法名通荷,別名普荷,號承繼。本籍浙江淳安。出生于云南晉寧,詩書世家,50歲出家,往來于蒼洱、雞足山之間,75歲時移駐大理感通寺,直至81歲涅槃。
承繼是明遺民。諸多遺民畫僧中,承繼在詩、書、畫方面都體現出其較高的藝術成果,學者有“石濤多肉而乏骨,八大淳厚而少韻。承繼超凡脫俗,似更勝一籌”的評價。
在承繼對本人的一段“自題畫像”中,就展現出這份脫俗——
“承繼老,承繼老。足健而跛,目健而眇。口似箝弓,手如鷹爪。須彌非大,芥子非小。好則也好,了則未了。法席掀翻,禪床推倒。且在糞堆里打眠,漆桶中沐浴。遇繁華若避冤仇,見煙霞如獲至珍。原本相貌,有甚奇巧?莫與人知,須寂靜??蕘頃r,茶一甌;餓來時,飯一飽。不擔不得,擔之不甚草草。漫言結社參禪,且學拍門賈島?!?/p>
云南省博物館的研討者郭幀撰文以為,從承繼的繪畫作品中可以看出,承繼的繪畫作風更多承繼了董其昌所推許的“南宗”畫風。他的仿倪高士、仿黃子久、仿米家山川,乃至直接仿董其昌的繪畫作品也不在少數,這富裕證實白董其昌的繪畫頭腦對承繼的繪畫創作以及繪畫頭腦的構成具有深入的影響力。其主要表如今“南宗”頭腦的浸透以及“以禪入畫”影響。
山川草書軸(局部) 釋文:天涯不成問,整天上高樓;誰識余胸懷,憑欄一片秋。承繼。
誰識余胸懷,憑欄一片秋
承繼出生于詩書世家,自幼承受祖父教導,10歲便能詩文。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13歲的承繼便 “補博士弟子員,尤工詩賦,才名噪國內”,踏上仕途的初階。后隨其父北上應選,在金陵詩名初顯。
天啟五年(1625年),承繼進京應禮部試,榜上無名。及第于他銘肌鏤骨,留下心靈的重創。榜上無名的承繼對明末的社會情況以及政界的暗中掃興至極,統治者的墮落以及閹人的專權使得社會經濟衰落,百姓水深火熱,便于崇禎三年(時年38歲)于會稽山受戒。
在外游歷七年之后,承繼回到云南,當地官府因他的學問聲望,準備授他官職,但是他卻絕意功名,于崇禎十五年(1642年)出家于雞足山。
出家后的承繼雖身在禪房,卻仍舊眷注百姓百姓和國度安危,于是有了“畫里何人識董狐”的感受,有了《寧靜有象圖》的向往,也有了“天涯不成問,整天上高樓。誰識余胸懷,憑欄一片秋”的凄慘。
寧靜有象圖 紙本,縱116厘米,橫55.6厘米 釋文:永歷戊戌九月,紹初壽圖,花甲再新,寧靜有象。承繼。 鈐?。浩蘸桑ò祝?、百擔齋、蘊花得玩(朱)。
頭陀圖 紙本,縱86.5厘米,橫48厘米 釋文:頭陀老夫沒拈題,直以單傳開高眼;鈍蒂兒孫興棒喝,不及一笑破天荒。承繼題。 鈐?。喊贀S(朱)、問華(白)。
心靈與天然,契合為一體
承繼的繪畫作品在筆墨間意會自我內心的情愫,在簡便的構圖和一山一石中,蘊涵著作者內心對現世的被動與哀思。
尤其在承繼后期的作品中,繪畫的作風愈加突顯其共同氣質。多以深山古剎、寒林春色、荒田野渡、漁樵唱晚、禿嶺荒山為主,且承繼倪瓚“逸筆草草”的不求形似求神似的繪畫作風,他的山川畫以共同的天性,怪誕的構圖與用筆、用墨,將天然萬象提升為一種色相皆空的天下。借山川畫從悲愴郁結中擺脫出來,心靈與天然相契合為一體,是一種共同心象的寫照。
承繼空有一腔熱血不克不及得以發揚,胸中苦悶寄予于山川云煙之間,寒林秋山的蕭瑟之景解釋了他的郁結,而云煙渺渺之境將他從塵囂的被動中離開出來,真正了解了天然之“道”,在丹青中廓清了內心。
深山探友圖 絹本,縱155厘米,橫44厘米 釋文:承繼。 鈐?。浩蘸桑ò祝?。
雪山行旅圖 紙本,縱108厘米,橫28.5厘米 釋文:承繼。 鈐?。合螨R(白)、方臞仙(朱)。
一筇萬里圖卷 紙本,縱25.3厘米,橫165.5厘米 釋文:送用如兄游江南 。承繼畫并題。 鈐?。浩蘸?、承繼(白)、百擔齋、老步兵、蘊花得玩、后佛(朱)。
畫中無禪,惟畫通禪
承繼的山川畫一連了中國傳統隱逸文明的提高頭緒,并且傾向于禪宗美學。
他曾說:“畫中無禪,惟畫通禪;將謂將謂,不然不然?!睂⒍U與繪畫相通,一方面不刻意地體現禪之意境,而另一方面又將藝術家“虛靜”“恬淡”的心境融入繪畫的創作中,從而使得畫作充溢無窮禪意,而這一后果的構成卻是渾然天成、不加刻意雕琢的。
承繼尋求倪瓚的荒寒平淡、米芾的煙云縹緲,鐘情于“平遠之蕭疏”的構圖,可見在繪畫實踐中,承繼的繪畫頭腦與其精力尋求相一律。
承繼的題畫詩“過人丘壑總難登,應接從教策短藤。三昧在于無墨處,不須畫里覓癡僧”以及“不衫不履達人風,展手羞稱院體工。老衲筆尖無墨水,要從白處想鴻蒙”都表達了他尋求畫之意境,也就是“空”“淡”“靜”的天然審美傾向。
再作不成 紙本,縱20.3厘米,橫24.2厘米 釋文:酷如何難避,湖平一笛風。薄羅皆褦襶。不分此漁翁。 避居離俗久,野性與人殊。老去無他想,一巒何可無。 掛帆思直下,浪險受風斜。不見大提柳,何由到習家。 南浦云千頃,西溪雪一灣。橫襟無不成,我在兩山間。 鈐?。浩蘸?、承繼(白)。
云南省博物館郭幀在《承繼山川畫創作的審美尋求》一文中以為,承繼的藝術作品體現了對“空”的審美尋求、對“淡”的藝術體驗,以及對“靜”的人生態度。
“承繼的多幅作品中,所體現的都是‘荒寒空靈’‘冷逸灑脫’之風,其詩云‘三昧在于無墨處’‘要從白處想鴻蒙’也都展現了他所尋求的禪宗之真假相生、空而靈動的妙境。畫面中留有多量空缺,蘊涵了無窮遐想,給人留下一種玄遠空靈和虛無縹緲的以為?!?/p>
“承繼在藝術創作中所推許的米芾、倪瓚便是將‘平庸單純’之意境體現得出神入化的大師,而承繼的作品相反跟隨著這一意蘊。比如《山川冊頁》之七,畫中遠山深處隱有一屋,山中煙云縹緲,若隱若現,山不重,疏野之意愈遠,近景草灘樹木,蒼翠之情愈滿,整幅畫空靈淡遠,清麗野逸。用墨平淡,用筆簡淡,構圖亦平庸。而平淡中墨透筆厚,平庸處顯單純之意,可謂在熟練的筆墨技法中將‘平庸單純’之氣韻顯現得極盡描摹。”
“擔看制品中關于‘靜’的體現大多經過山川、漁翁的祥和之態暴顯露來,而這類作品也貫串于承繼繪畫生活的一直,比如《漁舟唱晚圖》《高士圖》《林流圖》《如讀陶詩》冊頁等作品,都給觀畫者和諧、安謐之感。在圖畫中可與畫家相通,感遭到內心的‘恬淡’與‘虛靜’,深入體味天然與人類的交融?!?/p>
展覽現場展現的《再作不成》
承繼的書法早前奉董其昌為圭臬。淵源晉唐,相差宋元,以濃艷秀逸為風標,圓潤勁秀,委婉而不放縱。
承繼對本人學董之長也頗為得意,晚年曾自作詩云:“太史堂高不成升,哪知萬里有傳燈。厥后幾多江南秀,向導滇南說老僧?!?/p>
參禪之后,承繼所書為之一變,在他的書法作品中更多地展現出與之前不同的面貌,既有嶄露頭角的恣肆放縱,也有恬淡俊逸的天然風姿,深具動態相宜、超凡脫俗之妙趣。
尤其到了晚年,承繼多寫狂草,抒胸中逸氣。他的書法筆觸凝重、委婉,獨樹一幟,字畫合一,禪韻十足。
行書軸 紙本,縱104厘米,橫26.5厘米 釋文:才欲出發霜力緊,一層黃葉一層秋。承繼。 鈐?。浩蘸?、承繼(白)。
草書軸 紙本,縱121.7厘米,橫30.4厘米 釋文:常裁一彎荷葉帽,見人以免更科頭。承繼。 鈐?。浩蘸桑ò祝?、百擔齋(朱)。
草書軸 紙本,縱103厘米,橫26厘米 釋文:只許山僧來作枕,不容天地使人忙。承繼。 鈐?。浩蘸桑ò祝?/p>
“認作承繼便錯過”
承繼臨終曾示偈“天也破,地也破,認作承繼便錯過,舌頭已斷誰敢坐”。在云南省博物館的樊海濤看來,這是他真正的遺言?!俺欣^去世時心態并不似‘擺脫者’那么安然,面臨山河決裂、滿目瘡痍,他欲承繼而無法承繼,只能懷著一種憤慨而又略有擔心的繁復心境分別塵世?!?/p>
樊海濤在《無處藏身可怎樣—— 再論承繼》一文中說,在一些民意目中,承繼是位“愛國主義僧人”,是“反清斗士”,但他以為如此的說法并禁絕確。
樊海濤以為,承繼是一個繁復是汗青個案,以往他少為人知,比年來宣傳、研討漸漸增多,但很多“研討”卻不休在前人的窠臼中倘佯,一些“新奇”的論點也是老調重彈。有的研討考據僅尋覓有利于證實本人看法的論據,而對其他攔阻于本人的論據、看法視而不見,如此的研討后果看似質料豐厚,實踐上論證很不全面。竊以為研討承繼最可靠的質料應該是承繼本人的作品——承繼留下的字畫真跡以及詩文聯語,這些質料現在基本都已公開出書,對研討者而言質料已充足豐厚,其他別史條記的紀錄,應當審慎地使用。承繼給我們留下了豐厚的文明遺產,我們應該站在前人研討的基本上,仔細地分析、思索、解讀,而非隨聲贊同,僅有將“承繼”置于他所處的特定的時間、地點、條件下察看,實事求是,才干復原一個真的承繼,須知,“認作承繼便錯過”。
此次展覽分為四個單位,分散是“承繼的平生與志節”“承繼繪畫的學古”“承繼繪畫中的禪意”和“承繼的書法藝術”。
展覽將持續至11月22日。
責任編纂:顧維華
校正:丁曉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互聯網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原文鏈接:http://www.freetextsend.comhttp://www.freetextsend.com/shenghuojineng/46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