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蘇軾有四大弟子,人稱“蘇門四學士”,他們分散是黃庭堅、秦觀、張耒、晁補之。
固然這四人都是蘇軾的弟子,但是這并不代表他們和蘇軾就屬于同一文學流派。
比如黃庭堅,他更多的成果是在詩歌外表,乃至自成一派——江西詩派,這但是文學史上第一個有正式名字的詩歌流派。
這個詩派在宋朝有著深遠的影響力,詩派遙尊杜甫為“祖”,以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為“宗”,即所謂的“一祖三宗”。
由此可見黃庭堅在詩歌一道上的造詣,固然蘇軾也寫詩,但是影響力方面來說但是是不如黃庭堅的。
而在這四大弟子中,若論填詞一道,當以秦觀為尊。
我們也曉得蘇軾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可偏偏秦觀最為出名的卻是婉約詞。
但是嚴厲來說,婉約詞在秦觀的作品中只占了很小的比例,但是成果卻遠超他的豪放詞,以是提到秦觀,很多人就不由自主地將其歸為“婉約詞人”。
固然這兩人一個是善寫豪放,一個善于婉約,但這并不影響蘇軾對秦觀的欣賞。
秦觀曾寫下一首《滿庭芳》,從開篇美到尾,連蘇軾都夸好,乃至還贈了她一個“山抹微云君”的雅號。
全詞如下:
山抹微云,天連衰草,畫角聲斷譙門。
停息征棹,聊共引離尊。
幾多蓬萊往事,空回顧、煙靄紛繁。
夕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
消魂當此際,香囊暗解,羅帶輕分。
謾博得、青樓薄幸名存。
此去何時見也?襟袖上、空惹啼痕。
傷情處,高城望斷,燈火已傍晚。
但是這首算是艷情詞,是秦觀和一個歌妓分散后所寫,但是為何后代評價都十分高呢?
主要是由于詞人在繾綣的心意中,融入了一部兼顧世之悲,使得詞的地步上升了一個條理。
并且這首詞中從開篇美到尾,趣話頻出,的確經典。
詞的上半闕便刻畫了一幅愁云慘淡的暮冬圖景,美得令民意醉,也愁得令民意碎。
“山抹微云,天連衰草”,開篇這八字便足以千古流芳。
會稽山上,云朵淡淡,就像水墨畫被抹去了一半的顏色;越州城外,一片衰草,延伸向遠方,無邊無涯。
這兩句便將冬天的肅殺情形寫到了極致,尤其是“抹”字用得最是精妙,仿佛將云寫活了。
蘇軾也特別欣賞這一句,直呼他為“山抹微云君”。
并且傳說秦觀在迎親的時分被刁難,直接來了一句“某乃山抹微云半子也”,這才順遂接到新娘。
固然這不外是一樁笑談,但也足以看出這“山抹微云”這四字的魅力。
而接下去的“畫角”一句則點明白時間傍晚,古時的傍晚有城樓吹角報時的傳統,并且“畫角”常常就是愁苦的意味,就像杜甫的“城闕秋生畫角哀”,以是秦觀這里的“畫角聲斷”,也就奠基了全文傷心的基調。
接著兩句他又寫到了兩人在客船上的分別。
他們舉杯共飲,依依話別。
一想到兩人之間的甘美過往都如云煙,散失,他的心中憂傷到了極點。
又見到夕陽西下,寒鴉飛升降下,一彎流水圍繞著孤村。
如此凄慘的情形,使得他心中的愁苦又多了幾分。
就像馬致遠的“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秦觀這里的憂傷不止是由于和戀人分別,另有一種羈旅天涯的感受,以是他這里的愁苦是雙重的,愈加令人傷感。
接著下半闕,寫的是他和歌妓的依依惜別。
前三句以“香囊”來寄予他對戀人的無窮留戀。
就像江淹所言“黯然銷魂者,唯別罷了矣”,何況是如此兩個有戀人。
秦觀的心中不舍到了極點,恍含糊惚中,他解下香囊送給對方,以作留戀。
而接下去的“青樓薄幸”一句,很值得玩味。
杜牧曾言“十年一覺揚州夢,博得青樓薄幸名”,很多人看到了他的風騷,卻不知他這自我譏諷眼前的懊喪。
秦觀此時也是云云,他在此地多年,卻沒什么功業,只留下了“青樓薄幸名”,這對有志之士而言,是件何等傷心的事變。
接著的開頭幾句又回到了眼前的分別。
他望著戀人,不由感受“今天一去,不知何日才干相見”。
想到這里,他也不由落下了淚水。
可即使再不舍,最初他照舊登舟遠去。
他沉溺在傷心中無法自拔,徐徐地入夜了,萬家燈火已起,而他離城樓卻越來越遠了。
全詞到此完畢,但是詞人的那種依依不舍之意卻綿綿不盡。
不是沒有人寫過離愁別緒,但是卻很少能像秦觀這首詞,從開篇美到尾,連蘇軾都贊不??凇?/p>
不知你對否也喜好秦觀的詞?接待一同來討論哦。
- END -
作者:凱紫
看完的讀者,記得給凱哥點個贊哦
(圖片泉源于網絡,侵刪)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互聯網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原文鏈接:http://www.freetextsend.comhttp://www.freetextsend.com/shenghuojineng/44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