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Yú Nǎo Shí
別號石首魚頭石(《令媛方》),石首魚腦中枕(《日華子本草》),石首魚魫(《瀕湖集簡方》),石首骨(《本草匯言》),黃魚腦石、魚首石(《浙江中藥手冊》)。
出處《藥材材料匯編》
泉源為石首魚科生物大黃魚或小黃魚的頭骨中的耳石。多為加工魚鲞時的副產物。尋常在5~6月石首魚(黃魚)漁汛期搜集。加工時將頭骨中最大的一塊耳石取出,洗凈,晾干。
本相態生物外形詳"石首魚"條。
生境分部主產浙江。
性狀為長卵形,具三棱的顆粒。大黃魚的腦石長1.5~2厘米,寬0.8~1.8厘米。小黃魚的較小,長1~1.2厘米,寬5~7毫米。正中寬,一端稍圓,另一端尖。全體磁白色。樞紐面較平展,外表可見分明的圓形節痕;另一面向一側隆起,近尖端部有一斜的凹溝,并有橫突數個,其隆起一側的下方可見細長紋理,即生長線。質堅固,不易決裂。氣微,味稍澀。以潔白、堅固、無雜質者為佳。
炮制洗凈曬干,放鐵勺內,上覆一碗,在烈火上煅至有爆裂聲后,取出放涼。
性味《醫林纂要》:"咸,平。"
功效主治化石,通淋,消炎。治石淋,小便攔阻,中耳炎,鼻炎,腦漏。
①《日華子本草》:"取腦中枕燒為末,飲下治石淋。"
②《開寶本草》:"主下石淋,磨石服之,亦燒為灰末服。"
③《綱目》:"研末或燒研水服,主淋瀝、小便不通。煮汁服,解砒霜毒、野菌毒。"
用法用量內服:研末,1~3錢。外用:燒存性研末撒。
復方①治石淋及諸淋:石首魚頭石十四枚,當歸平分。上二味搗篩為散,以水二升,煮取一升,頓服。(《養生必用方》)
②治小便不通:石首魚頭石末,水服方寸匕,日三。(《令媛方》)
③治聤耳出膿:石首魚魫,研末,或燒存性研摻耳。(《瀕湖集簡方》)
④治鼻炎:魚腦石(煅)一錢,冰片一分。共研末,吸鼻中。(《山東中草藥手冊》)
⑤治久年腦漏:石首骨,火炙研極細,每晚臨睡時,服一錢,酒調下。(《本草匯言》)
摘錄《中藥大辭典》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互聯網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原文鏈接:http://www.freetextsend.comhttp://www.freetextsend.com/shenghuojineng/43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