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芩
唇形科植物黃芩的根,主要產于河北、遼寧、陜西、山東、內蒙古、黑龍江等地。春秋兩季均可采挖,尋常會合在春季的10月中旬采挖。撤除須根及泥沙,曬后去皮,曬干。
【別號】子芩,條芩,獨尾芩,鼠尾芩,土金茶根,山茶根。
【性味】苦,寒。
【歸經】肺經、膽經、脾經、胃經、大腸經、小腸經。
【成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安胎。
【使用】
本品用于醫治肺癌、肝癌、膽囊癌、大腸癌、子宮頸癌、乳腺癌、睪丸癌、胃癌等多種腫瘤的干冷較盛證型,尤其實用于疾病初起浩氣尚足的患者。
依據辨證后果團結不同的藥物使用,本品尋常不但獨用于醫治惡性腫瘤。關于浩氣較足干冷較盛的患者,多配伍黃連、黃柏、巖柏等清熱散結藥物,關于久病體虛者可得當配伍黃芪、太子參、黨參、白術、茯苓等扶正類藥物。
(1)濕溫發熱、干冷瀉痢、黃疸:對濕溫發熱,胸悶、口渴不欲飲,與滑石、白蔻仁、茯苓等共同使用;對干冷瀉痢、腹痛,與白芍、葛根、甘草同等用;關于干冷蘊結所致的黃疸,可與茵陳蒿、梔子、淡竹葉同等用。
(2)高熱煩渴、肺熱咳嗽、熱盛迫血外溢、熱毒瘡瘍:治高熱,常與黃連、梔子等配伍;治肺熱咳嗽,可與知母、桑白皮同等用;治血熱妄行,可與生地黃、牡丹皮、側柏葉同等用;對熱毒瘡瘍,可與金銀花、連翹等藥同用。
(3)胎動不安:常與白術、竹茹等共同使用。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傷胃,脾胃虛寒者不宜使用。
【文獻敘述】
《神農本草經》:主諸熱黃疸,腸僻,泄利,逐水,下血閉,(治)惡瘡,疽蝕,火瘍。
《本草綱目》:治風熱干冷頭疼,奔豚熱痛,火咳,肺痿喉,諸失血。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互聯網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原文鏈接:http://www.freetextsend.comhttp://www.freetextsend.com/shenghuojineng/41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