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屬五加科植物,前人以為它“外形如人,功參天地”故名士參,也有稱“人身”。由于人參年深,根如人形,有神,故有“神草”之名,得地之精靈,故有土精和地精的稱呼。其功在大補正元之氣,以壯生命之本,既為救脫扶危之良劑,亦為治虛勞暗傷之第一要藥,凡統統氣血津液不敷之證,皆可。底下我們就一同來具體學習千草之靈,百藥之長人參。
【藥性】甘、微苦,微溫。
【歸經】歸肺、脾、心經。
【成效】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
【臨床使用】
1.元氣虛脫證。本品能大補元氣,復脈固脫,為拯危救脫要藥。實用于因大汗、大瀉、大失血或大病、久病所致元氣虛極欲脫,氣短神疲,脈微欲絕的重危證候。單用好效,如獨參湯(《景岳全書》)。若氣虛欲脫兼見汗出,四肢逆冷者,應與回陽救逆之附子同用,以補氣固脫與回陽救逆,如參附湯(《正體類要》)。若氣虛欲脫兼見汗出身暖,渴喜冷飲,舌紅干枯者,本品兼能生津,常與麥冬、五味子配伍,以補氣養陰,斂汗固脫,如生脈散《表里傷辨惑論》)。
2.肺脾心腎氣虛證。本品為補肺要藥,可改良短氣喘促,懶言聲微等肺氣虛衰癥狀。治肺氣咳喘、痰多者,常與五味子、蘇子、杏仁等藥同用,如補肺湯(《令媛方》)。本品亦為補脾要藥,可改良倦怠乏力,食少便溏等性情虛衰癥狀。因脾虛不運常兼濕滯,故常與白術、茯苓等健脾利濕藥配伍,如四正人湯。若性情健康,不克不及統血,招致長時失血者,本品又能補氣以攝血,常與黃芪、白術等補中益氣之品配伍,如歸脾湯(《濟生方》)。若性情虛衰,氣虛不克不及生血,致使氣血兩虛者,本品還能補氣以生血,可與當歸、熟地等藥配伍,如八珍湯(《正體類要》)。
本品又能補益心氣,可改本心悸怔忡,胸悶氣短,脈虛等心氣虛衰癥狀,并能安神益智,醫治失眠多夢,善忘。常與酸棗仁、柏子仁等藥配伍,如天王補心丹(《攝生秘剖》。本品另有補益腎氣作用,不僅可用于腎不納氣的短氣虛喘,還可用于腎虛陽痿。治虛喘,常與蛤蚧、五味子、胡桃等藥同用。治腎陽虛衰,腎精虧虛之陽痿,則常與鹿茸等補腎陽、益腎精之品配伍。
3.熱病氣虛津傷口渴及消渴證。熱邪不僅傷津,并且耗氣,關于熱病氣津兩傷,口渴,脈大疲勞者,本品既能補氣,又能生津。治熱傷氣津者,常與知母、石膏同用,如白虎加人參湯(《傷寒論》)。消渴一病,雖有在肺、脾(胃)、腎的不同,但常常互相影響。其病理厘革主要是陰虛與燥熱,屢屢氣陰兩傷,人參既能補益肺脾腎之氣,又能生津止渴,故治消渴的方劑中亦較常用。
別的,本品還常與解表藥、占領藥等祛邪藥配伍,用于氣虛外感或里實熱結而邪實正虛之證,有扶正祛邪之效。
【用法用量】煎服,3-9g;拯救虛脫可用15-30g。宜文火另煎分次兌服。野山參研末吞服,每次2g,日服2次。
【使用注意】不宜與藜蘆同用。
【古籍擇要】
1.《醫學啟源》引《主治秘要》:“補元氣,止渴,生津液?!?/p>
2.《本草匯言》:“補氣生血,助精養神之藥也。
人參的補益成效很大很多,但服之不妥或服之過量,亦會產生不良反響,顯現頭痛、失眠、心悸、面紅、鼻出血、口干等癥狀,稱之為“人參綜合征”,故凡作為強身保健而服用者,用量不克不及大,尋常3~9克,亦可配伍玉竹使用。
平臺保舉最受接待的康健極品文章:
寶寶扁桃體常發炎!小兒按摩顯奇效!
睡覺常常流口水,中醫學教你巧調治
本平臺為云南省中醫學藥辦理局主理的官方今天頭條號,如您還未訂閱,請添加訂閱,無償獲取更多實用威望康健養生內容,或可眷注“云南中醫學”微信號(yunnanzhongyi)。
溫馨提示:本平臺分享康健圖文信息,僅供各位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必要,請在中醫學師引導下使用。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互聯網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原文鏈接:http://www.freetextsend.comhttp://www.freetextsend.com/shenghuojineng/41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