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參為五加科植物西洋參的根。主產于美國、加拿大及法國。我國亦有蒔植。春季采挖生長3~6年的根。撤除分枝,須尾,曬干。噴水浸潤,撞去外皮,再用硫磺熏之,曬干后其色白起粉者,稱“老西洋參”。挖起后即連皮曬干或烘干者,為“厚皮西洋參”。溫潤后切片入藥。
【處方用名】
西洋參、花旗參、洋參。
【性味歸經】
苦、微甘,寒。歸肺、胃經。
【成效主治】
本品性味甘寒既能補氣,又能養陰清熱,入肺、胃二經,尤以補肺降火,養胃生津為長,多用于氣陰兩虛而有熱之證。
1、補肺降火:用于肺陰喪失,喘咳咯血,燥咳無痰之證,多與麥冬、阿膠、知母、貝母同等用。
2、養胃生津:用于津液不敷,口干舌燥及熱病氣陰兩傷,煩倦口渴,可單用或配鮮生地、鮮石斛、麥冬同等用。
【用量用法】
3~6克,另煎和服。
【使用注意】
本品性寒能傷陽助濕,故中陽衰微,胃有寒濕者忌服。
【藥效比力】
人到場西洋參均有補氣生津之效。但人參性維溫為大補元氣之正品,西洋參性寒涼,兼有清熱之功。故前者多用于氣脫危證及肺、性情虛諸證,爾后者則以肺胃氣陰兩傷有熱者為宜。
【參考材料】
《本草重新》:“補肺降火,生津液,除煩倦,虛而有火者宜”。
《本草再新》:“治肺火旺,咳嗽痰多,氣虛呵喘,失血勞傷,固精安神,消費諸虛”。
《本草求原》:“肺氣本于腎,凡益肺氣之藥,多帶微寒,但此則苦寒,唯火盛傷氣,咳嗽痰血,勞傷失精者宜之”。
《醫學衷中參西錄》:“西洋參性涼而補,凡欲用人參而不受人參之溫者,皆可以此代之”。
藥物因素:含皂甙,主要是人參甙,又含揮發油、樹脂素。
藥理:本品對大腦有平靜作用,對生擲中樞有中度的興奮作用。
(內容摘自楊永良主編的《中藥學》講義)
版權聲明:本文來自互聯網整理發布,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原文鏈接:http://www.freetextsend.comhttp://www.freetextsend.com/shenghuojineng/34425.html